王 嵌
(四川省廣元外國語學校小學分校,四川 廣元 628017)
《游子吟》一詩措辭內容通俗易懂,對于母子臨別情景有著精彩的描寫,在對于節奏與韻律的把控上也十分精巧,朗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該詩的廣泛流傳。人們在反復背誦此詩時,能夠深切體會到作者孟郊對于自己母親所表現出來的敬重與愛戴。該詩在營造出淡淡的憂愁的同時也綿延著柔軟的親情,能夠讓人想起跟家人相處的溫馨美好的時光,極大地撫慰漂泊中的游子的孤獨心情
詩人孟郊的一生幾經波折,悲慘而潦倒。早年間生活貧困的孟郊屢屢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卻都沒有中選,直至46歲時才登進士第,“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便是他登進士科后的真實寫照;之后,孟郊旅游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中任為溧陽尉,因其極愛作詩,故人稱“詩囚”,在任時也常以作詩為樂,不事曹務,因此被罰半俸;元和年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因母死去官;鄭余慶鎮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元和九年,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
經歷了早年的漂泊無依和貧困潦倒的孟郊,在50歲時才終于謀得一個溧陽縣尉之職,而他此時最想做的就是接母親與自己同住。可以看出,即使結束了長年漂泊無依的生活,孟郊依然在自己的人生中將母親看得十分重要。《游子吟》就是在此期間所作,作者在詩題下也有自注“迎母溧上作”之語。孟郊的一生屢經仕途失意,飽嘗世態炎涼,愈發看淡世事而珍惜親情,因此寫出了這首發自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引起了歷代萬千游子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傳詠不息。
《游子吟》描繪了作者孟郊在遠行前母親為自己縫制衣衫的畫面,由此寄托其對于母親的感恩。孝是人類發自內心的情感,能夠喚起許多漂泊游子對于遙遠家鄉中母親的懷念,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眾多應試科舉的學子為了能夠考取功名所付出的艱辛。《游子吟》中所描繪的場景在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是一位母親為即將遠行的游子縫制衣衫,但當中卻可以看出孟郊在即將踏上行程遠離母親時心中強烈的不舍,而這種不舍被孟郊以畫面的形式深深埋進自己的心底,次日背負行囊,毅然踏上應試科舉的遠途。孟郊之所以能夠在幾十年后對這一畫面仍舊記憶猶新,是因為對于當年清貧孤寂的孟郊來說,母親這種無言的大愛與殘酷的生存現狀形成了巨大的對比,母親的這一舉動深深地打動了孟郊,成為了當時孟郊心中全部的溫暖所在。“密密縫”“遲遲歸”這樣的字眼雖然沒有直接點明母親對自己的愛與憐惜,但是這種疊字法的表述卻能夠體現出當時母親對孟郊殷切的關懷與期盼,這種來自母親的愛也是孟郊一生中最為珍視的感情。因此,孟郊上任溧陽縣尉終于獲得了安穩的生活之后,也依然時刻惦念著母親,故將母親接到自己的住處以便能夠時時盡孝,刻刻陪伴。
“孝”文化一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人們將敬老愛老作為評判一個人道德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提倡孝道文化的主要哲學流派,這種“孝”文化同時也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滲透于我國古代民間。儒家思想對孟郊本人的影響十分深遠,所以孟郊對于儒家倡導的“孝”文化的信仰也是誠摯而深刻的。我國古代社會中廣為流傳的一句“百善孝為先”為子女對于父母的感恩之情賦予了明確的倫理價值與社會地位,久而久之,這種親情中的“感恩”便很容易應用到平輩的往來之中,“兄友弟恭,母慈子孝”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美德。《游子吟》喚起了廣大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情感共鳴,不少人引用此詩來寄托對于遠在故鄉的父母的思念,暗示自己勿忘報答父母的恩情。后來人們都將“春暉”一詞作為指代孝道的一個意象,在表達盡孝之情的詩歌當中進行引用,清代的福州更是將“春暉”一詞作為供奉天后媽祖的神殿的名稱。
當代我國小學生尤其是城市中的小學生,其生活條件相對來說較為優渥,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室以及城市中的繁華街道和建筑對他們來說早已習以為常,而這也讓當代小學生很難去體會到孟郊那個年代的清貧生活,更難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這些生活資源都來源于父母對自己的愛。這種愛并不一定像孟郊的母親一樣,用細密的針腳去為自己的孩子縫制遠行的衣裳,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的耐心、陪伴與期待。當父母下了班為孩子做飯、幫孩子檢查作業的時候,其實父母已經相當疲憊,但是能夠支撐父母依舊去為孩子不斷付出的動力就是這種深沉的愛,而這種愛是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游子吟》當中“臨行密密縫”的語句也能夠讓小學生產生一些情景上的遷移聯想,使他們能夠在生活中更為細心地去體察父母對自己的辛勞付出,從而激發出小學生對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孟郊感受到的溫暖看似是來自母親“密密”縫制的衣衫,但其實這種溫暖是一種牽掛和希望,是即使在外面的世界承受了再多的苦難,心中仍然有愛的力量,而這也就是《游子吟》能帶給小學生親情教育的意義。當小學生在領略到父母對于自己這種無言的關愛后,就會更樂觀地看待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更積極地去反思自己與父母相處中的問題,用更好的態度與父母溝通。
《游子吟》這首詩并不長,只有短短三行,但是卻完整地涵蓋了孟郊思緒的起承轉合。在教師的引導下,小學生也能夠在行文間感受到這首詩的藝術特色。“線”與“衣”這一組實物的對照體現了母親對孟郊深沉的愛正如萬千游絲織出的衣衫,并讓人聯想到孟郊臨行前注視著母親,而母親在孟郊的衣衫上穿針引線的場景,這一幕雖然十分平常,卻又讓人感覺到舒適和踏實。“縫”與“歸”這一組動作的對照則暗示了母親在情感上不舍與孟郊作別,從而以“縫”代替“別”,以“縫”守候“歸”,將難以表達的愛都“縫”進了衣衫里,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在孟郊遠途辛勞時加以陪伴。在“寸草心”與“三春暉”這一組對照中,孟郊將自己作為子女對于母親的感恩之心比作渺小的寸草,而將母親給予自己的愛比作能夠溫暖大地的偉大光輝,從而反襯出自己在母親面前的渺小。雖然這種對比有所夸張,但是這種對比卻能夠讓小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孟郊對于母親的敬重與愛意。小學生可以通過對《游子吟》的學習去領悟作者孟郊如何表達自己對于母親的思念之情,在自己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加以效仿,去借用一些場景、動作、神態的描寫來烘托出自己的情感,從而豐富自己的寫作技能,鍛煉自己的寫作水平,使自己在行文中的情感表達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前我國的義務教育更注重對于小學生思想道德的養成教育,從而使下一代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建設出一個家庭和睦、人人和諧的社會。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古詩教學的時候,我們更應當注重這篇古詩能夠給小學生帶去什么樣的情感價值體驗,而這對于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又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并思考應該怎么促進小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游子吟》雖然是一篇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古詩篇目,但是在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仍然應當盡量詳細地去分析每一個字的運用、每一句話的情感、每一處引用的精妙以及每一個用詞的深意,從而讓這篇體現著我國“孝”文化的詩歌被小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更完整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