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華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403)
“課程思政”是貫徹落實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各種學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價值的傳遞。這正是對“課程思政”最好的解讀。“課程思政”并不是新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其內涵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校的全部課程為育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挖掘包括思想政治課程、通識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不斷深化和拓展思政課程的主流價值和引領作用,將顯性育人與隱形育人相結合,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充分發揮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使所有的教師都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真正打造在課堂教學中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模式,最終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使之擁有過人的本領,更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助其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不僅要知識豐富、技術先進,更要胸懷天下、勇于擔當。“德才并重”“德技雙修”等類似對人才的評判標準或要求,正是人才培養中對思想品德要素的重視與強調,這種對人應有的人格、品質等要素的強調,也正是“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發展歷史,育人始終是教育的首要任務,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對學生德行的培養。“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寶貴傳統。《禮記》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對于“道”的追求,必須以自身道德的完美為根本,高度強調了德行修養對于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課程思政”就是要關注并解決好知識、技能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機結合的問題。
在思想層面,公共基礎課的教師需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實際上,在我們公共基礎課程中都可以找到很多蘊含著思政教育因素的內容和章節,例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展現愛國主義情懷、思想的內容,體現出創新創業精神的內容等等。但這些內容常常被忽略或不敏感。而“課程思政”的提出,恰好為我們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公共基礎課應該深入地挖掘課程的思政因素,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再進一步地挖掘和設計這些內容實現有效教學,在教學技能、學科知識層面,要圍繞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因素和知識點,及時創新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學中,發揮出課堂教學的育人作用,使課堂氛圍更有溫度,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學校要貫徹落實文件精神,注重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習總書記的講話和文件精神,要站在政治的高度上落實“課程思政”,深入解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以及各省出臺的相關文件精神,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發揮高校黨委領導的核心作用。要把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規劃之中,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深入研究、精心謀劃,在完善建設制度的基礎上,抽調精兵強將,配足、配強專兼職工作人員。學校應大力支持該項工作的開展,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切實保障。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性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治學精神和人生態度,對學生有著莫大的影響,是課程思政最見成效的方式,這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的學問品行和潛心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要打造高水平“課程思政”教師團隊,在技能水平、道德素質、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考查和培養,不斷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找準教師育人角度,提升教師育人能力。要鼓勵教師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顯性元素做大做強,將隱性元素挖掘細化。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寓”道于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于新時代的教師而言,一是要動態性把握學生發展狀況,高職院校學生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教師要全方位、系統性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變動、興趣發展等內容,尤其要注重學生在思想道德水平上的波動變化趨勢;二是要通過講座、觀摩、培訓等方式對教師進行育德意識的培養,深化教師對專業育人職責的認識,強化教師對知識內在價值的認同,引導教師自覺將思想價值引領這條主線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思政教育理念成為教師日常教學的慣性行為。三是學校要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支持,在提升課程思政的整體設計能力、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制度、資金支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增強其責任感、使命感。簡而言之,只有廣大教師不斷“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落實育人工作,課程思政建設才能夠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課程建設是課程思政的主戰場,高職院校不同類型的課程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內容,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至關重要。各類課程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方式和途徑各有不同,公共基礎課要結合自己的特點,確定自身推進課程思政的路徑和目標,充分發揮課程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實現優勢互補,形成育人合力。此外,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需要以科學、完善的教學方法為指導,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益。一是構建系統完整的方法體系,公共基礎課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中可采取案例教學法、文獻研讀法、啟發討論法、實踐教學法等多種方式,將知識和價值引導巧妙地在教學內容中水乳交融;二是要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當前的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對電子多媒體設備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正確的思政思想引領學生成長,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保證學生能夠成為思想過關的高素質人才。
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在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起到關鍵性作用,是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手段。要明確課程思政應有的地位,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從課程建設、日常考核、選優評優等各個層面,量化考核標準,科學開展好質量評價工作。合理的教學評價能夠引導教學活動趨向理想的目標,因此要以完善的評價體系為保障。一是要注重對學生的科學評價,實施評價的主體就可以是思政教師,也可以是其它課程教師,不可過分注重學生的成績,而是要綜合考核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將其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作為學生日常考核的重點內容;二是要注重對公共基礎課教師的科學評價,其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學管理部門,在評價過程中,既要注重課堂方面的能力發揮,也要關注課后教師行為的正當性。通過座談會、交流群等形式充分把握教師的綜合授課能力,以了解教師是否能夠堅持思政教育理念,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表現優秀的公共基礎課教師進行獎勵,并將其行為納入學校考核機制,將結果運用于年度考核、職稱評定、崗位聘用等方面。同時,大力表彰師德高尚、育人成績突出的先進典型,形成榜樣和示范效應,努力營造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
新時代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是堅持立德樹人理念的正確舉措和關鍵性行為。伴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實施有效的思政課程改革創新具有深厚的時代價值,當前國內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多的進步,然而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所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高職教育發展的全新局面,持之以恒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改革,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使“課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