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梅 謝德光 袁麗紅 楊琪源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重慶 401520)
黨和國家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當代大學生存在生命意識缺乏、在應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無法正確面對或缺乏勇氣,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提升大學生生命意識和生命質量為己任。但高校生命教育的現狀特別是高職院校并不容樂觀,在教育中重知識技能、輕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傳導。生命教育停留在口號中、面子工程里,缺乏專業課程或穿插在心理、思政課程中更是普遍存在的情況。課程組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開設的生命教育公選課程為基礎進行了教學設計、教材編撰和教學效果評估。現就課程建設目標、課程設計和教學效果評估進行簡要說明:
生命教育課程圍繞學生的生命認知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價值升華而開展。通過課程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來源與成長,感受生活的意義與美好,探索自我實現的途徑,最終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
課程的知識目標是:認識生命的本質,了解珍愛生命的途徑與方式。能力目標是:提升學生生存能力,各類生活環境的適應性、溝通能力。素質目標是:激發學生追求自我實現,提升生命質量,珍愛生命。
結合高職學生職業教育特別、自身成長發展中的常見問題,以及生命教育中就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三個主要內涵為基礎,進行了八個主題的課程設計,內容如下:
在關于自然生命的講授中,主要有三個內容,包括生命的來源、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呵護。
在生命的來源部分,讓學生感受自然生命的孕育、了解人類誕生、知道生命的本質與特征;在生命的成長部分,讓學生了解自然生命的成長、人類的成長又有何不同、自我的成長又歷經了這樣的過程;在生命的呵護部分,重點講大學生防艾與毒品,讓學生了解艾滋的傳播與預防、毒品的陷阱與危害、其他疾病預防常識。
體驗實踐環節設計:在孕育生命環節讓學生體驗孕婦之苦,男生大腹便便起蹲、走樓梯、拿重物,在同學們的提醒下注意動作細節、呵護體內的“小生命”成長,體驗學生分享時感受到生命孕育的不易,母親的辛勞;在生命成長環節讓學生畫出自己的生命線,梳理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了解自己的希望和期待;在呵護生命環節帶領學生做防艾傳播游戲(簽名游戲),模擬艾滋病傳播途徑,讓學生意識到自我保護應該從何做起。
在關于社會生命的講授中,包含三個內容,分別是生活的實質、生活的經營—家庭、生活的經營—多彩的社會關系。
在關于生活的實質的課程中讓學生明白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命離不開社會;在生活的經營是從家庭開始的,要讓學生明白原生家庭及其影響、原生家庭的生存溝通模式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并學會正確表達愛;在最后部分生活的經營—多彩的社會關系中,則需要學生學習個人的社會角色、社會支持系統及其構建、人際溝通的方式方法、生存能力的提升、兩性交往等多種社會關系的經營。
體驗實踐環節設計:在生活的實質環節讓同學們組隊做故事編輯,在集體創作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社會角色、社會責任的意義;在生活的經營之家庭關系中,讓學生梳理自己的家庭圖譜,繪畫自己過去的家和理想的家,理解原生家庭和自己如何能夠為家庭有所作為;在生活的經營之多彩人際環節,通過人際互動游戲讓學生明白溝通的重要性、如何兩性關系等問題,自尊自愛地于周邊人際和諧相處。
在關于精神生命的講授中,我們的課程設計再次回到自我,從生命價值和死亡教育兩個部分內容著手。
在關于生命價值的課程中,讓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了解生命價值的特性、開始對自身生命價值的探索;在死亡教育中主題是“向死而生”,引導學生了解死亡概念和死亡哲學、人生之節和喪葬儀式、接納死亡并最終知道珍愛生命。
體驗實踐環節設計:在生命價值環節通過兩次不一樣的“海上求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每個個體生命的價值,而個人也從中體會生命價值不應被他人評價和定義,我們需要理解、尊重,更明確自身的生命價值無可替代;在向死而生環節組織學生參觀殯儀館或觀看殯葬文化相關影片,撰寫個人墓志銘,向死而生去理解死亡對人生而言意味著什么,因為理解更深刻該如何“活著”。
課程研究小組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引入了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活頁式教學,每個主題內容的引入均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貫穿敘(任務引入)、悟(理實講授)、試(課堂實踐)、踐(敘事作業)四個部分。
在敘(任務引入)環節主要是引入社會案例,并讓學生分享講述相關主題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存在的困惑,引出我們要處理和面對的社會問題的思考點;在悟(理實講授)環節則主要是講述生命教育相關主題的理論知識,歷史上的各家之言,讓學生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在試(課堂實踐)環節是教學重難點,通過角色扮演(心理劇)、結合主題的體驗游戲、實踐觀摩后的心得分享等方式,真正讓學生形成替代性經驗,在并體驗中明白個人對此類主題形成個人的態度和觀點;最后的踐(敘事作業)環節是鞏固與帶入,敘事作業都是要求學生在主題下思考個人的人生故事,從新的視角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課程開設前后問卷調查,對150名參與教學實踐的學生進行調研,主要了解學生在課程前后對生命的誕生、兩性關系、防艾與毒品、家人相處方式的了解、友情經營、個人生存能力、生命價值、死亡理解等多生命認知維度是否產生變化。通過前后測對比分析,各項認知評估均有顯著提升。其中絕對值最高的是學生對死亡的理解、在家人與朋友的人際溝通能力上對個人的認可情況、對生命價值的認知都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本理解或非常清楚如何認知或處理;相對值提升最多的是對生命誕生的認識(提高了約41%)、個人生存能力(提高了約36%)、防艾與毒品意識(提高了約30%),各項題目最小相對提升值為7%。數據充分表明課程對于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生命質量的提升均有顯著成效。在各環節內容中,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生命的孕育環節和家人之愛環節,這也說明生命認知的建立與形成與家庭的關系密不可分,對孕育、家庭的了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內涵和提升生命的質量。
在學生的主觀反饋中,更是對生命教育課程表達了認可和支持,對個人的獲得感予以了充分的表達:價值、感悟、珍惜關鍵詞頻頻出現,更有學生表示個人焦慮情緒在課程中互動交流各環節中得到了合理的抒發,部分同學表達希望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表達。
5.1.1 課程班級設置人數太少
最大的問題是課程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均采用小班教學,但50人的授課規模在學生的反饋中仍顯得稍多,很多體驗性的活動學生希望參與表達的機會更多,理想設置人數因為30人左右,但作為公共選修面授課,小班教學會造成師資的緊張,課程的影響力必然減少。
5.1.2 課程建設的專業性要求師資水平較高
生命教育是一個宏大的課題,同時又要著眼于學生身邊、符合學生特點,主題內容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事進行調整。授課師資應了解學生、熟悉心理學教育學、對于各類朋輩團輔方式均有經驗,因此課程最初的建設群體均為學校心理咨詢師或輔導員,具備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予以解決:一是分解課程,優化教學內容(以活動體驗為主),讓生命教育課程作為系列主題單元活動來開展,易操作易上手,同時培養輔導員或朋輩學生在小班級進行生命教育系列主題教育,有更多人員參與進來作為師資儲備,讓生命教育落到班級;二是對定點人群開展專業課程,繼續通過公選課方式征集學生選修,鼓勵有心理問題、人際困擾、生涯迷茫等生命困惑的同學參與,讓專業課程有針對性地給予學校特定人群學生予以幫助。
課程實踐教學后,再次進行了修訂,目前已整合出高職生命教育活頁教材、活頁學材各一本,建設了一直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團隊,在疫情時期還主創了生命教育系列微課。為存進生命教育課程在學校深耕,課程組將不斷調整教學實踐和推廣方案,為生命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深化提供可行可操作的方案。
至今為止,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高校寥寥無幾,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高職院校更是少見,但生命教育的迫切性近在眼前,高校發生的學生負面事件,如心理危機、傷人殺人、校園欺凌等卻從未停止。除了警示、講授,生命教育可以通過更多形式和活動來讓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建設專業的生命教育體系,特別是針對不同類型學校特點的生命教育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生命教育課程融合了思政、心理、社會學等種種學科內容,卻又極具問題導向和解決思路的課程設計會成為高校生命教育的專業手段,是不可或缺的組織部分。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