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理洋,董寶強*,王樹東,王剛,富昱,王壘鈔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2.北部戰區總醫院北陵院區,遼寧 沈陽 110030)
非特異性下腰痛是指排除如感染、炎癥、腫瘤、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松癥、骨折或馬尾綜合征等已知的特異性病理變化所導致的后背腰、骶部疼痛或不適感,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臨床上85%腰痛屬于非特異性下腰痛[1-2]。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腰痛的基本病因病機是腎精匱乏、筋骨失養,局部病理表現為氣血瘀滯,隨著腰痛反復發作,易導致五臟功能失調,臟腑氣機逆亂,從而出現如失眠、抑郁等“失神”臨床表現[3],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以椎旁肌群功能失調為主引起的肌肉源性非特異性下腰痛在臨床較為常見,其發病與腰部經筋疾病的病理過程相近,且越來越多研究提示各種類型的經筋療法在治療肌肉源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方面療效顯著。本文基于經筋理論,結合現代解剖學知識,探析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發病機制及經筋治法。
非特異性下腰痛在中醫學中可以歸屬于“腰痛”“筋傷病”“痹證”等范疇。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分析,可將腰痛分為以腰部冷痛為主要表現的寒濕腰痛,以腰痛重著而熱及活動后減輕為主要表現的濕熱腰痛,以腰痛痛處固定、日輕夜重為主要表現的瘀血腰痛,以及以腰部隱痛,反復發作為主要表現的腎虛腰痛等四個亞型[4]。肌源性非特異性腰痛主要累及腰部經筋,十二經筋是以十二條運力線為綱,對人體韌帶學、肌學及其附屬組織生理和病理規律的概括和總結[5]。因此,從經筋理論治療非特異性腰痛具有廣泛的物質基礎?!端貑枴ゐ粽摗吩唬骸白诮钪魇嵌麢C關者也”,十二經筋中,足太陽膀胱經筋循行經過腰部,并且由于十二經筋間通過循行分布過程中的相交、相合,不同經筋以束、片、面、膜等形式交織在一起,覆蓋于腰部,從內和外兩個部分對腰部給予保護及支撐作用。經筋理論主要研究經筋的分布及經筋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預防和康復理論,是中醫學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風、寒、濕邪中于腰部筋肉后,收引凝滯,留駐于經筋,阻塞氣血,日久纏綿不去,則會造成腰部經筋的拘攣僵直,進一步發展則會在腰部觸診到諸如卵圓形、條索狀的結節與團塊樣的結筋病灶點,此時“橫絡”形成,卡壓循行于腰部的經脈,氣血阻滯,腰部筋脈不榮,從而在原有經筋攣縮的病理基礎上造成惡性循環。
目前,非特異性腰痛的現代醫學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肌肉因素、心理因素、病毒感染因素、小關節退變因素、腰椎間盤的退變因素、生物力學異常因素、化學因素、神經根及背根神經節病變在內等多種機制假說,其中有關肌肉因素、小關節以及腰椎間盤退變因素、生物力學異常因素等均與經筋密切相關。結合經筋的現代醫學范圍內的實質來看,經筋是包括了肌肉、韌帶、筋膜、神經等多種組織在內的筋性復合體。當內、外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于腰部的經筋組織時,可能引起不具有明確的影像學證據支持的非特異性腰痛。從現代醫學角度論述經筋理論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的可能機制離不開現代醫學視角下經筋理論之實質,由于非特異性下腰痛發病機制復雜,此處著重以經筋現代內涵中肌肉組織進行分析。
目前,研究腰部生物力學的改變已成為防治慢性腰痛的重點[6-7]。該觀點認為當患者腰部處于勞損或過度不良姿勢時,腰部的肌肉會出現肌緊張和攣縮,然而這種改變在機體正負反饋機制的調整下,健側區肌肉會部分代償患側肌肉的功能,當這種不良的作用機制長期存在時,健側肌肉的代償功能會被減弱,引起腰椎雙側肌肉組織缺血、缺氧,并造成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代謝障礙,維持在腰椎區域內的肌肉力量下降,使得脊柱失去保護功能,造成腰椎不穩,引起慢性損傷。應用經筋療法調節椎體、椎間盤、韌帶等的異常位置,能夠改善腰部肌肉病理性代償,通過解除腰部攣縮肌肉結聚的狀態,能夠改善腰椎雙側肌肉組織的缺血缺氧情況,恢復被卡壓的神經的神經功能,使腰部恢復生理性的組織代謝環境,從而重塑人體核心肌群功能及腰背部的穩定性。
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經筋致病關鍵病機是“橫絡卡壓”,先不通漸至不容則痛,臨床上當以“解結”為主,解除病理性經筋卡壓,調整局部異常張力,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有研究者在沿腰骶部足太陽、足少陽、督脈循行觸診增厚或團塊狀、條索狀病灶處的結筋病灶點的基礎之上,以針刀快速垂直進針刺破筋膜,達到病灶后進行郵票邊孔樣切割,松解病變處軟組織[8]。另有研究在“以痛為腧”原則的指導下,觸診“查灶”后調整針刺方向及深度針刺結筋病灶點,并配合普拉提訓練,協同加強核心穩定性[9]。有學者對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進行經筋灸法結合核心穩定訓練治療,按“以痛為腧”的原則,從中央到兩旁,逐段逐層,沿足太陽經筋與足少陽經筋循行路線,著重查找肌肉和韌帶的成角點、起始點處結筋病灶點,著力提高腰部脊柱后部核心肌群肌肉耐力[10]。還有研究[11-12]顯示,針刺腰部結筋病灶點,與針刺腰部經穴或采用按、揉、點等推拿手法推拿腰部經穴相比,具有更顯著的療效。此外,在經筋理論指導下,以艾條溫和灸腰部結筋病灶點配合核心訓練,可以明顯增強腰部靜、動態腰部肌耐力,優化力量分配,增強脊柱和骨盆肌群肌肉質量以及本體感覺[10]。研究認為[13-14],經筋療法對腰部經筋組織的起效機制,可能是通過針具對深層經筋的疏通、松解和剝離,改善局部經筋病灶炎性纖維增生的病理狀態,恢復下腰部軟組織的動態平衡,改善氣血,疏調經筋以使腰部經筋恢復生理功能。上述經筋理論指導下的各種經筋療法,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腰部活動度等。
目前,已有研究在經筋理論指導下應用特種的經筋針具開展了針對非特異性下腰痛的治療,并取得了滿意療效[8-10]。實踐證明,經筋理論論治非特異性下腰痛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血液運行,緩解肌肉酸痛,加速炎癥水腫代謝吸收以及減輕疼痛等多方面的優勢。相關領域學者應基于此積極開展關于經筋理論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機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期在不久的將來針對本病明確的病理機制開展特異性的、安全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