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珉碩
摘 要:民生新聞欄目是一種從人民群眾生活中出發的新聞類型,注重解決群眾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并為其發聲。然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民生新聞欄目從繁榮逐漸走向低潮,發展面臨新的挑戰。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民生休閑頻道《1818 黃金眼》欄目,近年來以其民生新聞報道在新媒體平臺經常引起網友熱議。本文通過分析《1818黃金眼》欄目的突圍策略,探討新媒體技術對民生新聞欄目的影響,同時尋求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民生新聞欄目突出重圍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民生新聞;《1818 黃金眼》;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12-0056-04
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對新聞傳播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民生新聞自然也不例外。《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2011》顯示,“全國省級臺地面頻道及各城市電視頻道所擁有的民生新聞類欄目300 個(不含縣級臺)”[1]。由此可見,傳統民生新聞欄目曾經歷了一段繁榮期。然而,隨著新媒體不斷涌現,其技術的進步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2017年傳統民生新聞欄目收視率不斷下滑,民生新聞也逐漸進入“寒冬”。所以,傳統民生新聞欄目在新媒體環境下,仍需要積極地進行轉型。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于2004年元旦推出《1818 黃金眼》這一檔民生新聞節目。以“關注民生,服務百姓”為宗旨,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節目的收視率是衡量各節目影響力的一把標尺,《1818 黃金眼》的節目收視率自2004年開播以來至2010年,一直持上升趨勢,并在2010年達到最高峰[2]。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許多傳統民生新聞欄目沒有積極求變,尋找到一條合適自己的轉型之路,最終導致收視率下降、廣告份額不斷被壓縮,逐漸進入衰退期。而《1818 黃金眼》這檔傳統民生新聞欄目,在新媒體環境下,靠著一心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制作出優質的民生新聞,積極地適應新媒體環境,不斷增強了該欄目的傳播力。
一、新媒體對傳統民生新聞欄目產生的影響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熱線和寫信的方式是傳統民生新聞欄目選題內容的主要來源。例如,《1818 黃金眼》作為第一個開通24小時新聞熱線的民生新聞欄目,全年無休地接收觀眾來電,為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同時,傳統民生新聞欄目多為電視臺和電臺廣告節目,傳播媒介少,新聞形態也較為單一,觀眾的注意力會更容易地放在與自身更相關的民生新聞節目。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逐漸傾向于使用新聞客戶端來獲取新聞內容,大數據使民生新聞具有了個性化,每時每刻都為受眾推送著大量符合用戶習慣的新聞資訊,為了搶占受眾的注意力,大量的“標題黨”涌現,使受眾對于新聞的不信任感不斷增加。新媒體背景下受眾的碎片化時間被充分利用,導致受眾觀看長時間新聞欄目的習慣被改變,短視頻形態的新聞類型逐漸受到受眾的喜愛。與此同時,受眾不再只是接收者,也可以成為新聞的傳播者、推動者,受眾掌握了主動權、選擇權,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傳統民生新聞欄目的收視率下降。
海量信息、快速獲取、及時互動等新媒體的特點,打亂了傳統民生新聞欄目的傳播節奏,分走了電視欄目固有的觀眾,使其傳播影響力日趨下降。
二、《1818 黃金眼》的傳播策略
自2011年開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開始涌現,《1818 黃金眼》抓住機會開始與各媒體進行融合,找到了適合自身的傳播策略。
(一)制作優質民生新聞,培養用戶社群
新媒體環境下,海量的新聞內容,令受眾目不暇接,但是,制作優質的新聞內容仍是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內容的重中之重就是選題,選題方面要貼近受眾的生活,聚焦基層受眾的故事,也要切實的去幫助受眾解決問題。同時標題也是一則新聞十分重要的部分,標題既要簡要地概括新聞內容,還要足夠吸睛,但是一定不能使用夸張、低俗的標題來吸引觀眾。《1818 黃金眼》就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它發布的一則標題為“聽起來是‘甜甜心’,實際上卻是‘摳腳漢’”的新聞,首先標題十分有趣,引起受眾的好奇心;其次新聞本身是時常發生在受眾身邊的網絡詐騙,受眾觀看后會提高警惕。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想要出圈,除了新聞內容有趣、有用,還需要更多的注意力。移動互聯時代,傳統民生新聞節目不僅需要融入新媒體環境,還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各項功能。
在當下流行的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中,都有話題機制,用戶、博主或受眾均可作為發起人發起話題。《1818 黃金眼》就很好地使用了這一功能,發起話題吸引用戶參與其中。例如,2021年2月它發布了#家族群的正確使用方法#的話題,該話題有1 638.9萬閱讀量,話題中受眾對家族群的使用方法展開討論,分享個人有關于家族群的趣事。
《1818 黃金眼》節目不僅制作原創的、優質的新聞內容,同時也善于“借船出海”,借著新媒體的互動功能,使用話題機制增強傳播力,線上話題討論可以讓受眾參與到發生的事件中,成為傳播過程中的主體。這些舉措都更好地吸引受眾,增強了受眾對賬號的黏性。
(二)多平臺立體傳播,匹配多樣受眾群體
《1818 黃金眼》不只是在傳統媒介上進行播放,也開始不斷嘗試與各種不同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擴大受眾范圍,增加影響力。
1.微博
2009年,國內推出新浪微博,新浪成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2011年,《1818 黃金眼》就在微博注冊了賬號,并發布民生新聞相關內容。截至2021年11月,《1818 黃金眼》的官方微博粉絲關注量達1 014.3萬,發布60 553條微博,獲得4 976.7萬轉評贊。微博內容形式多以“文字+視頻”為主,每天發布微博的頻率為10~15條不等,文字部分會簡單描述新聞事實,或是結合視頻進行反問,引起觀眾的好奇,視頻時長在2~5分鐘左右。每條微博就是一則民生新聞,更便于受眾瀏覽。
《1818 黃金眼》與微博平臺的合作,更有利于受眾關注社會民生新聞,受眾可以通過微博表達自己對社會民生事件的想法與建議。
2.嗶哩嗶哩網站
嗶哩嗶哩網站(以下簡稱“B站”)是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年齡結構偏年輕化。《1818 黃金眼》在2018年7月,入駐B站。《1818 黃金眼》與B站這一次的“破壁行動”,為民生新聞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截至2021年11月,《1818 黃金眼》B站官方賬號粉絲關注數量為51.2萬,發布視頻3 793條,獲贊327.1萬。視頻的標題為每則民生新聞的概要,更方便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收與查找。B站受眾在觀看視頻時,會發送彈幕評論,網友們會大開腦洞,從不同角度對民生新聞進行解讀。同時,二者共同出品了一部紀錄片,名為《bilibili@黃金眼》,共23集,于2019年1月19日開播,每集的標題就是本集內容的主題,將多件民生新聞串聯到一起,而報道方式則是年輕受眾喜愛的鬼畜、表情包等搞笑的方式。
該節目與B站的合作,可以擴大民生新聞的受眾群體,提高年輕群體關注民生新聞的興趣,擴大節目的影響力。
3.抖音
中國短視頻用戶覆蓋率不斷擴大,根據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88億。抖音于2016年上線,其日活躍人數已突破6億,逐漸成為短視頻領域的主流平臺。
《1818 黃金眼》在2019年與抖音進行合作,截至2021年11月,當前抖音號共發布了1 890個作品,擁有531.1萬的粉絲,獲得1 576.8萬點贊。《1818 黃金眼》進入短視頻領域后,尊重短視頻的傳播規律,新聞內容更加碎片化,一則新聞分為多條視頻發布,或截取新聞中重要的片段;展現方式也有所改變,視頻上方會加上醒目的黃色字體標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它與抖音平臺的合作促進了民生新聞的發展。
(三)熱點新聞持續跟蹤,鞏固節目品牌地位
互聯網時代下,人人都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即時、快速的獲取新聞信息,相比之下,傳統新聞節目的制作流程不僅會使時效性大打折扣,而且后續跟蹤也較為困難。
然而,《1818 黃金眼》節目選擇揚長避短,選取的新聞事件是一些對于時效性要求不高,但是親切感強的新聞,這樣更貼近民生新聞的定位,也便于節目對新聞后續進行報道,不讓新聞事件失去關注度。“小張被浴室玻璃門割傷手”新聞事件,報道了寧波的小張因為公寓浴室玻璃門自爆,割傷手部,聯系節目進行維權。報道發布后,“小張事件”便登上了微博熱搜詞條第一位,受到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3 000多萬網友幫助小張一起發微博。節目組不僅一直對事件本身的后續不斷進行跟蹤報道,也對小張關于被全網關注的感受進行了詢問及報道,直到小張收到相關管理人員的解決方案。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數量激增,新聞大量涌現,導致受眾對于節目印象不夠深刻。而持續跟蹤熱點新聞事件,不斷延展報道,可以引起大量受眾的討論和關注,同時,加強受眾對于新聞的記憶點,也是在不斷鞏固節目的品牌地位。
三、《1818 黃金眼》的突圍策略
(一)“內容為王”,提高議題設置能力
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在新媒體時代,優質的內容依然是欄目持續發展的根基。互聯網時代平臺多樣,流量成為各大民生新聞欄目的“必爭之地”,但是沒有優質的內容作為支撐,也終會被受眾所放棄。傳統民生新聞欄目轉型,不能急于一時,要慢慢摸索,通過高品質的內容積累用戶的忠誠度,推動新聞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內容為王”是新媒體的立身之本,盡管受眾的閱讀習慣、獲取新聞的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但對于內容品質的追求仍未改變。
現階段一些民生新聞節目對于節目內容的把控仍有些欠缺,大多民生新聞節目為了取悅觀眾,選擇的議題過度娛樂化、低俗化,關注點更多在“小事件”上,有意夸大事實,不僅沒有貼近觀眾生活,還缺失新聞價值。新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的本質仍應該以“內容為王”。
因此,在傳統民生新聞節目轉型過程中,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時,也要重視新聞內容,培養媒體自身的新聞選材能力,不能為了博取觀眾眼球,而放棄最基本的新聞真實性。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不同的政策策劃議題,也可以深入百姓生活挖掘新聞內容。例如,《1818黃金眼》于2021年春節前后,策劃了#謝謝你留在“浙”里過年#的議題,分享了物業經理、測量工程師、急診室醫生等工作人員,春節期間仍堅守在自己崗位繼續工作的故事。制作精良的民生新聞內容、培養議題設置能力,要將新聞性和娛樂性相結合,吸引受眾尋找共鳴、參與互動,這樣也可提高節目的傳播效果。
(二)清晰定位,適應平臺文化
相較于側重時事政治類的新聞節目,民生新聞節目更貼近受眾的生活,不僅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還可以讓大家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新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仍要成為受眾的傳聲筒,明確媒體自身的特點,再針對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完善。
民生新聞節目通過多樣化的平臺進行傳播,也要適應各平臺的文化,輸出與平臺定位相符的內容。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不能沿用傳統的敘事模式和制作模式,要將新聞內容調整為碎片化呈現。《1818 黃金眼》在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將每個新聞事件單獨剪輯、發布,觀看時長更符合受眾使用習慣。同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為豎屏播放方式,可以將新聞視頻內容更改為9:[KG-2mm]16的播放比例,并在封面上用簡短的話語介紹新聞內容。通過B站進行傳播時,可以改變傳播語態,使用網絡上的熱門詞語、熱門配樂,采用更年輕化、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形成較高程度的受眾圈層,清晰的媒介定位可以形成自身特色,吸引受眾的關注,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新媒體平臺各具特色,面對的受眾范圍不同,所以一定要“入鄉隨俗”,內容制作需要更適應平臺文化,符合使用該平臺的受眾的特點,進一步地拓寬受眾圈層。
(三)聚合年輕受眾,維護賬號運營
新媒體賬號要注重維護和運營,聚合年輕受眾。一要貼近年輕用戶,契合受眾的情感傳播模式,可以通過背景音樂、標點符號、視覺特效等元素引導受眾的情感,從而引發受眾的共鳴,增強共情能力,滿足受眾的需求。但要把握住運用情感進行傳播的平衡點,不可過度進行情感傳播,要正向引導受眾群體的情感;二要善于使用平臺功能,通過話題機制、彈幕、評論等功能,增強與年輕受眾的互動,擴大受眾范圍,將各平臺的受眾進行聚合,拓展傳播范圍;三是維護賬號要體現“高頻、高產、高質量”的特點,高頻次的發布內容,可以吸引受眾,使內容受到更多的關注,增強用戶黏性,提高受眾對于賬號的忠誠度。
維護賬號運營,聚合年輕受眾,賬號運營態度可以更加年輕化,貼合年輕受眾的喜好,增加與其他賬號的互動,擴大在年輕受眾中的影響力。
四、結 語
民生新聞已經發展了有十幾年的時間,由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它面臨了許多挑戰,但是它們依舊積極求變,尋求與新媒體的融合之道,進行轉型。
《1818 黃金眼》作為早期受人們喜愛的一檔傳統民生新聞節目,頻頻因為各種新聞事件登上網絡熱搜,獲得大量受眾的關注,離不開他們所采取的轉型策略,更離不開他們對于新聞制作的認真態度。所以,筆者希望通過對《1818 黃金眼》節目的分析,將它們轉型成功的方法與筆者尋找的轉型策略總結出來,為其他傳統民生新聞節目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胡智鋒,禹成明,袁勝.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 2011[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2] 周麗.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困境與應對[D].上海師范大學,2020.
[3] 盧珊.從《1818黃金眼》看地方民生新聞如何出圈[J].新聞與寫作,2021(3):91-94.
[4] 劉小勝.電視民生新聞轉型抖音研究[J].聲屏世界,2020(17):113-114.
[5] 葉斌.電視民生新聞借勢短視頻沖出重圍的路徑探析[J].新聞傳播,2020(14):55-56.
[6] 吳雨豪.媒體融合進程中傳統電視欄目轉型策略研究——以《1818黃金眼》與B站、抖音的合作為例[J].采寫編,2020(3):69-71.
[7] 高鹍.公共新聞視野下的民生新聞考察[J].西部廣播電視,2020(11):71-72.
[8] 鄭蕊.融媒體語境下傳統電視新聞的線上轉型研究[D].遼寧大學,2020.
[9] 彭曉蔚.電視民生新聞媒體融合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20.
[10] 吳燦.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轉型探索[J].記者搖籃,2020(2):104-105.
[11] 易金利.新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的新變化與新發展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21):98-99.
[12] 熊沁.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欄目的轉型與品牌構建——以《1818黃金眼》欄目為例[J].媒體融合新觀察,2019(4):41-43.
[13] 張夢鑫.淺析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媒體廣告的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2):219+238.
[14] 唐建滿.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轉型探索——以福州廣播電視臺《新聞110》欄目為例[J].東南傳播,2019(3):34-35.
[15] 鄭旭飛.地市級電視臺民生新聞的轉型[J].新聞傳播,2017(22):85-86.
[16] 王寵.電視民生新聞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213.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