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清 方芳
摘要“中國概況”課程是高等教育來華學歷生的必修課,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18以來對“中國概況”的研究數量呈明顯上升。為加深對“中國概況”課程的認識,對“中國概況”研究中的課程定位、課程建設、教材、教師、傳播作用等研究做了回顧與梳理,并提出明確的課程定位、分語種課程研究、教師課堂語言研究應成為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同時研究手段科學性也亟待提升。
關鍵詞 “中國概況”課程建設 課堂語言 教材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3.031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the Course of China Panorama
ZHANG Yuqing[1][2], FANG Fang[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0336;[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China Panorama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in degree programs offered by higherinstitutions inChina. 21centurysawtherisein thenumberofstudies onChinaPanorama,especiallysince2018.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bs the research studies on curriculum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China Panorama. Also, the paper identified various issues that future researches need to address,such as clear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 orientation,teaching language-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teachers’ talk in classroom, and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research methods also need to be improved.
KeywordsChina Panoram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0引言
隨著中國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尤其是帶路國家的學生,選擇來到中國留學,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程度持續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項國家工程,反映一個國家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中國概況”是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2017年頒布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第42號令)中明確規定的高等教育來華學歷生的必修課。對“中國概況”課程的研究現狀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可以為課程的設計和提供重要的參考,同時也能為進一步的課程改革提供依據。因此,有必要對“中國概況”課程的研究成果做系統的、階段性的梳理。
1“中國概況”課程研究發文量趨勢分析
關于“中國概況”課程的研究在2004年到2017年之間,每年均有1到2篇期刊文章發表。自2018年起發文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開始得到各級基金的支持。我們進一步統計了自2018年起“中國概況”課程研究論文得到各級基金支持的情況,可以看到獲得基金支持的數量與級別總體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可以說,第42號令發布之后政策導向作用明顯,“中國概況”課程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2對“中國概況”課程的定位
明晰的課程定位是課程建設與課程研究的基礎。通過對33篇文獻的梳理我們注意到這些研究對“中國概況”課程內容與定位不一致。
2.1課程中的文化內容
在本文所涉及的文獻中,有20%的研究沒有明確對“中國概況”課程內容作出定義。20%的研究者提出“中國概況”包括對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介紹。祖曉梅、陸平舟(2006)認為““中國概況”旨在全面而概括性地介紹中國的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其性質相當于法語的civilization和英語cultural studies課程”。[1]
劉元滿、李欣(2020)在對近30年以來出版的“中國概況”教材進行分析后提出,當前主流的“中國概況”教材在古今文化知識選取中重視當代中國國情,但對反映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模式、價值觀的主觀知識重視尚不夠。[2]
2.2課程中的漢語技能
“中國概況”課程是否還要承擔漢語教學的任務也存在諸多不同見解。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是二語教學界的共識,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漢語授課的“中國概況”課程在教學目標中應包括語言技能的教學。祖曉梅、陸平舟(2006)認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應該結合,在文化課程中實現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目標。
3課程建設、教學研究
3.1教師中心向學習者中心的轉向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概況”是知識普及為主的課程,以教師主導開展教學。萬玉波(2013)根據愛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提出相較于聽老師講解的被動學習,學生主動學習模式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3]這些教學實踐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多國別、差異化的背景優勢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是教學受到學生的語言能力差異的制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融合地域優勢,結合實踐體驗
廣西民族師范大學地處崇左,其自然資源和少數民族資源獨具特色,嚴宏智(2019)建議將這些優質資源整合,融入課程中,以增加地方高校對留學生的吸引力。[4]王惠蓮(2019)在課程中加入了義烏當地經濟發展歷史與現狀等地域特色概況的體驗式學習與專題調研,讓學生從地方發展中體會中國發展,從而激發興趣,消除隔閡,提升留學生的文化認同能力。
在“中國概況”中利用地域優勢開展實踐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是值得關注的一個研究方向。
3.3在線資源結合網絡技術的多模態教學手段
“中國概況”課程內容多,課時有限,“可借助多媒體,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微電影、動畫等多模態地呈現給學生”。[5]不少研究者都在課程建設和改革的建議中提出要充分發掘在線資源、利用網絡平臺和技術,突破教學上的時空限制。
在后疫情背景下,對應用網絡技術,引入在線資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精細化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和較高的研究價值。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適度合理打造在線資源,才能放大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的支撐作用。
3.4建設英文授課課程
隨著我國國際學生教育事業發展,部分大學開設面向國際學生的全英文專業,“中國概況”英文授課的課程建設和研究也開始起步。現有不多的研究中能看到,“中國概況”英文授課的課程面臨著教材、師資方面的不足(楊瑩雪,2020,張匡娟,2018)。
對“中國概況”英文教學的研究目前還停留在舊瓶裝新酒的階段,尚未觸及中英文授課的“中國概況”課程之間差異的核心問題。英文授課的“中國概況”不是中文版的翻譯,教學語言的變化,帶來的是教學對象以及需求的改變,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在這些方面的研究目前看來都還是空白。
4教材研究
教材是課程之本,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依據。吳瓊(2016)“中國概況”教材中主流的“教科書體例”和“語言教材體例”進行了分析后提出,“教科書體例”的教材“有一定的學理性”,但是語言難度太高;“語言教材體例”的教材雖然更易懂,但是“學理性”不強,成熟度有待提升。[6]
對“中國概況”教材的研究都關注到了教材語言的難度與內容學理性的平衡關系;且隨著科技和網絡的進步,也開始關注配套網絡資源庫的建設,通過教材開發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緩解師資緊張的矛盾,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研究者們也關注到了課程定位的變化,但是針對不同需求的教材開發研究還有很大空間。
5教師研究
一線教師是教學實踐和探索的主體,是“三教”問題中的核心。韓秀梅(2004)提出了該課程教師應該要“向學者和雜家的復合型方向發展”,不僅需要知識面廣,還要“注意在自己的某一專業方向上有精深研究。”[7]針對“中國概況”內容較多較廣的特點,嚴宏智(2019)提出了搭建跨校名師平臺,通過“一專題一名師”開展教學。以上是在研究中看到的對“中國概況”教師需求提出的設想,教師隊伍所面臨的“專業教師缺乏,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的教師團隊帶頭人更缺乏”[8](張匡娟,2018)的現狀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相關專題研究仍是空白。
6概況的傳播
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會帶來必然的融合,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不可忽視,構建全球性問題的過程中,不同價值觀如何傳播的平衡是微妙的,發達國家的學者21世紀初已經提出不應“運用西方特權理解非西方”,指出了大國優越感的話語體系下的傳播的不平等性和不可接受性。“單方面介紹中國的文化和成就,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和不屑”[9](胡袁園,2019)。
陳聞(2020)在課程模型設計研究六條原則中提出,要實事求是地介紹中國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同時也要深入貫徹“多元文化”的思想,“既要宣傳中華文化的精髓,又要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10]“中國概況”的傳播功能只有在構建起可接受的對話體系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發揮。
7研究與展望
7.1課程定位
從已有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中國概況”的課程定位尚不清晰,這樣的現狀即有歷史原因,與中國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也有很大的關系。隨著學歷國際學生的發展,“中國概況”作為必修課需求量會相應提高。明確課程的定位,也就需要明確課程教學的目標,我們認為“中國概況”應該是國際學生的通識課程,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有國際化的育人功能。明確了教學目標,再討論課程教學應該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就比較容易了。
7.2授課語言
授課語言為漢語抑或是英語已經無須討論。“中國概況”的英文授課版和中文授課版一樣有需求。課程本身的特質決定了對大部分漢語水平達不到中高級的國際學生來說,中文授課的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采取英文授課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英文授課“中國概況”的研究以及不同語種的“中國概況”的對比研究都值得深入,而目前還基本是空白。
7.3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目前的研究對課程的內容、學習者的需求、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核心問題均有涉及,但研究以經驗式或建議式居多,需要進一步細化的實證性研究,通過教學效果來證明設想的合理性。通過這樣的研究指導制定統一的課程大綱,使課程質量得到保障。
7.4教師的課堂語言
在上述研究中,部分研究者已經關注到了“中國概況”的話語體系的問題。與之相關的教師課堂語言的研究卻基本沒有看到。“中國概況”課程以中國本土性知識的傳播為主,課程內容通過教師的課堂語言來進行傳遞。面對大部分同樣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學生時,如何增加本土性知識的可理解性;弱化大國優越感,從而增強教學話語體系的可接受性,教師的課堂語言是關鍵性的,值得關注和研究。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1“教學研究與改革”專項基金“后疫情時期《中國概況》在線同步異步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r202131002)
參考文獻
[1]祖曉梅,陸平舟.中國文化課的改革與建設——以《中國概況》為例[J].世界漢語教學,2006(03):121-127.
[2]劉元滿,李欣.從概要介紹到分級教學——“中國概況”教材編寫發展分析[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03):10-21.
[3]萬玉波.淺析任務型教學法在概況課中的應用——以2013年為漢陽大學學生開設的中國概況課為個案[J].人文叢刊,2013(00): 195-203.
[4]嚴宏智.地方高校中國概況課程實踐教學策略——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6(03):141-143.
[5]黃卓明,呂兆格.國際學生中國概況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0,18(03):1-9.
[6]吳瓊.留學生“中國概況”課教材編寫及教學思路探究[J].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2016(00):38-45.
[7]韓秀梅.談《中國概況》課的教學思路[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05):30-33.
[8]張匡娟.“中國概況”課程雙語教學法例談[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8,36(06):118-120.
[9]胡袁園,于書娟.面向來華國際學生的全英文中國概況課程教學——基于江南大學全英文中國概況課程的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 2019,8(35):29-30+62.
[10]陳聞.全球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概況”在線課程的領域模型設計[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0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