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學府教學體制的重要一環,也是響應國家提出的要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內容。就課時設置來說,思政課程的課時設置占比較小,遠遠低于翻譯專業的課時設置。翻譯概論是翻譯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教學中滲透“思政理念”,可以將翻譯專業的思政育人的成效最大化。文章以翻譯概論課程為例,引入 “課程思政”理念,探討翻譯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實施途徑。
【關鍵詞】翻譯專業;翻譯概論;課程思政建設
【作者簡介】秦楠(1981-),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院聘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翻譯概論思政課程建設”(課題編號:2020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秦楠。
引言
作為高校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一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階段素質教育的基礎。當前,高校的思政課程課時 “大大少于專業課程”。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孤島’困境,其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著‘兩張皮’的脫節現象。鑒于此,“課程思政”理念旨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其他專業課程中所蘊涵的思政教育元素,讓專業課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其在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功能。
作為翻譯實踐的理論指導和翻譯教學的基礎,翻譯概論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傳授基本的翻譯知識及基本的翻譯思維,讓學生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了解中西方翻譯歷史,翻譯策略、標準以及翻譯理論等內容。文章以翻譯概論課程為切入點,引入“課程思政”理念,探討翻譯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實施途徑。
一、翻譯概論思政課程建立的必要性
1.知識培養目標的一致性。“翻譯概論”課程通過讓學生閱讀賞析各類翻譯文本,去翻譯、品評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翻譯資料和案例,加強學生對于黨和國家相關歷史和政策的了解,充分利用翻譯概論的課程優勢,將生動形象的翻譯案例融入純粹的翻譯理論知識的講解中,在翻譯課程的教學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認真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有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要理論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 “四個自信”。
2.能力培養目標一致性。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標》)中對翻譯專業本科生的能力做出培養要求,明確指出要培養能夠勝任外事、經貿、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工作的通用型翻譯專業人才。翻譯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具有過硬的專業能力,還需要有更高的政治素養,在評析、翻譯文本時要具有政治敏感性和正確的思政立場。
3.素質培養目標的一致性。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也是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通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培育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將“思政”理念滲入翻譯概論教學中,符合思政教育的培養目標,也遵循了“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學宗旨。
4.授課對象的合理性。“翻譯概論”為翻譯專業本科必修課程,授課對象往往為本科一、二年級學生。這個階段是學生求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是開啟學生獨立自主生涯的門檻。如何合理安排生活學習中的大小事務,如何跟同學舍友相處都需要良好的政治素養和品德修養的指引。將“課程思政”理念引入該階段翻譯教學中,具有現實迫切性。
5.授課內容的契合性。翻譯概論課程內容涵蓋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西方翻譯理論介紹、英漢語言對比、跨文化交流等比較廣泛的內容。這些教學內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東西方不同意識形態影響下的翻譯現狀。將“思政”元素滲入到這些內容的教學環節,將有利于在輸入翻譯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觀。
二、翻譯概論思政課程建設的實現路徑
相比傳統的 “‘配方’陳舊、‘工藝’粗糙、‘包裝’不夠時尚”的思想政治課,融入了思政元素的翻譯概論課程則具有了獨到的優勢。翻譯概論思政課程的建設應當貫徹“三全育人”的理念,通過全員參與,做到全方位培養、全程育人,發揮其作為翻譯教學中重要一環的作用。
1.優化教學內容:精選思政元素作為教學內容,挖掘教材思政元素。翻譯概論“思政課程的建設”會以現有教材為主要支撐,最大程度上挖掘現有教材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在翻譯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計劃的制訂中,會兼顧學生專業素養、文化素養和“三觀”的培養。
2.創新教學方法: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全程貫徹課程思政內容。教育的基本規律就是要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在主觀思想、性格愛好、知識背景、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以及不同班級在學習上表現出的整體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 再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進行區別教學。
(1)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通過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人生觀、價值觀,及時指出學生表現出的錯誤的政治立場和三觀,并加以正確引導。
(2)線上答疑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建立QQ或微信學習答疑群,定期發送相關學習視頻和資料,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疑惑,促進品德內化。
(3) 改革評價機制。采用全面、多維度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在評教過程中,會更加關注思政元素育人的導向作用,實施以專業知識和思政理念雙管齊下的評價方法。
在專業知識上,沿襲以往翻譯理論知識與語言文化知識并重的原則。在思政理念上,要求學生以讀書報告的形式記錄每單元在語言學習和思想成長上的收獲,同時會定期針對每個教學知識點設計融入了思政元素的問題,觀測評估學生針對本知識點內容的掌握程度和相應的思想認識。
三、預期教學成效
1.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積極主動,善于思考發言。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能夠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將更為顯著,能夠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生的翻譯鑒賞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
2.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會從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貫徹程度,對比分析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提高和不足,在后期教學中進一步改進,進一步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3.加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學生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上的自信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保障。教師會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對涉及思政元素的內容進行問卷調研,并通過全程引導學生的方式進行翻譯概論教學,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方面的自信。
4.開發多樣性的思政教學模式。混合式的思政滲透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根據授課內容和授課對象有所不同,有利于開發多樣性的思政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結語
中西方不論在語言系統還是意識形態上都截然不同,在翻譯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兩種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碰撞,此時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就顯得極為重要。翻譯教學中應融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將傳統中國優秀文化與西方的主流文化進行對比,從中西思維差異、文化差異、語言差異等方面讓學生深入理解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體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而更加熱愛祖國,充分發揮翻譯課程的隱性育人價值,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參考文獻:
[1]葛佳吟.“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有效途徑探索——以商務翻譯課程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5):78-81.
[2]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2):113-114.
[3]趙璧,馮慶華.《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指南》中的翻譯技術:內涵、歷程與落地[J].外語界,2019(5):14-20.
[4].時宇嬌.政法類院校公共英語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8):30-32.
[5]周新云.“三全教育”理念下《外貿函電》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11):63-65.
[6]葉俊,盤華.“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