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宣
[摘? ? 要]初中階段不僅是少先隊組織延續與發展的階段,更是共青團工作發展的源頭與起始階段。在初級中學做好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工作,不僅是對少先隊員進行理想信念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加強,更是對初中學生推優入團機制的進一步優化。本文針對目前初中階段學生入團前教育的現狀,闡述了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入團前教育機制的必要性,簡明扼要介紹了開展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方法
一、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相對于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的體系化、系統化還存在一些碎片化、單一化、形式化的情況。在學校層面,規章制度式的要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學生入團的程序規范,但忽略了入團前教育,使學生在少先隊生活與共青團生活的過渡、漸進過程中缺少系統化的入團前教育。另外,除了難以與入團前教育標桿學校進行交流外,一些鄉村初級中學難以通過學生入團前教育文獻資料的檢索、學習、借鑒,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入團前教育機制。構建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的工作,仍然處于摸索、實踐之中。
二、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入團前教育機制的必要性
(一)是落實初中少先隊與共青團工作改革要求的具體實踐
2016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印發《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2017年,中國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印發《少先隊改革方案》,兩個文件均指出,要健全初中團隊銜接機制,明確了基層學校團組織工作要以團前教育、發展團員,樹立團員意識為教育重點,把團隊銜接、改進入團前教育方式作為中學團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是落實文件精神的前沿陣地,對于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入團前教育機制、落實初中少先隊與共青團工作改革要求,具有具體的實踐作用。
(二)促進初中少先隊與共青團工作發展的必然需求
初中階段學生在六七年少先隊生活中,已對“入隊、入團、入黨”的人生三件大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能否在離隊后依然渴望入團,能否依然保持初心,堅定做共產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否保持先鋒隊的先進性,關鍵在于能否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入團前教育機制。所以,肩負起團隊工作的這一重要任務,通過進一步優化、完善入團前教育機制推進初中少先隊與共青團工作的深度發展,多方位、立體化形成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不僅能夠完全克服標桿學校與文獻研究的經驗缺少問題,而且能夠適應初中少先隊與共青團工作深度發展的必然需求。
(三)為深化初中團隊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資料支撐
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入團前教育機制,勢必使初級中學在入團前教育方面做出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在目前團前教育和少先隊組織教育專業理論書籍還很少的情況下,初級中學立足入團前教育,著眼全方位、立體化的機制優化和完善,開展大量探索性的實踐工作,就會為青少年專業研究機構提供較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就會為初級中學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可供借鑒的理論成果。
三、開展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的方法策略
(一)從現有研究文獻中汲取可借鑒的經驗、方法
目前,關于入團前教育的問題研究主要涉及團前教育的內涵、構成要素、重要性、影響因素和對策等方面。縱覽這些研究成果,對初級中學構建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一是從多樣化的研究方法中學得經驗,得到啟發。例如,從鐘士江先生所著的《他們為什么要入團——談初中學生團前教育的重要性》中,就能學習運用自制問卷對入團前教育開展狀況調查的方法,以及通過數據分析當前入團前教育的現實狀況。再如,從廖嬡所著的《團隊銜接體制機制初探——以北京豐臺區為例》中,可以學到深入其他學校實地考察調研的觀察方法、路徑。還如,從楊天真所著的《初中少先隊與共青團銜接策略研究》中,可以學到對團前教育工作進行深入研究的訪談法,對學校管理人員及輔導員進行走訪座談。二是從針對性比較強的研究內容中找準重點,學習策略。像以上這些研究成果均能立足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的現實,盡管研究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同,但均為團前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策略和建議,能夠為入團前教育工作的改進和入團前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從目前工作不足中發現可避免的誤區、弊端
初級中學學生的入團前教育工作,一直以來就是學校共青團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學校團委也在這一工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是,時代在發展,工作的內容和方法也一直在與時俱進。這就需要在構建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上更加講究方法策略,從以往的工作中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尤其是要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思想、認識上走出誤區。要認識到工作中存在的本本主義,走出試圖走捷徑的思想誤區,避免照搬照抄《輔導員》《少先隊研究》等期刊和周邊學校的做法,避免不結合學校與學生實際生搬硬套的做法,一改工作方法陳舊、工作思路混亂、工作效果不佳的弊端,勤于從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豐富的工作經驗總結可行的方法、策略。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和上面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工作弊端,克服從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入手做學生入團前的教育工作的不足,走出學生入團前教育仍然處于“零部件”的工作狀態,將入團前教育按照一定秩序、遵照內部聯系作為一個整體或體系,從實踐中研究可行的方法、策略,最終構建特色鮮明的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
(三)多角度、多方位、多路徑、立體化的構建方法與策略
一是篩選、整理學校入團前教育中具有學校或地域特色的多樣化成功案例,通過進一步的優化付諸實踐,形成多角度探索的可行性方法、策略。甘肅省永昌縣某初級中學通過國旗下講話、少先隊活動課、團課、各類團隊活動、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教育形式對少先隊員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知識教育;通過七年級建隊儀式、十四歲集體生日、新團員入團儀式等活動對少先隊員進行先進性、光榮感教育;通過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環保知識宣講志愿服務活動、尊老敬老社會實踐活動對少先隊員進行愛祖國、愛家鄉、回饋社會的意識及勞動者最美等情感教育;等等。經過多樣化成功案例的優化后再實踐,形成了多角度、多方位、多路徑、立體化、系統化的入團前教育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寄語、少先隊史、五四運動的由來以及意義、“一二·九”運動的由來及意義、共青團發展歷史和西路軍的歷史六個固定必修專題內容加兩個臨時性選修機動專題,共計8個專題16學時的團前教育模式。
二是通過多種渠道多個節點開展入團前教育活動,對少先隊員進行理想信念及愛國主義教育。例如,結合紅色教育,在每年的清明節前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每年的五四運動紀念日前開展“我與五四紅旗手”的優秀少先隊員和優秀共青團員的故事宣講活動,對入團前少先隊員進行理想信念和激勵性教育;在每年的讀書日開展“五好小公民”主題教育讀書活動,教育入團前學生在知識上飽滿自己,在精神上鼓舞自己,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從而受到好書好思想的熏陶;在“七一”建黨節前開展“紅旗飄飄、引我成長”的主題教育,對入團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國慶節前開展“我為祖國點贊”的新時代好少年讀書征文活動,對入團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等等。通過多渠道、多節點的教育與實踐活動,為扎實落實優化推優入團制度打下了堅實的教育基礎。
三是通過甘肅省青年發展專項課題的研究與團隊工作實際,創建一種離隊入團的教育流程和模式。專門成立課題組,以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研究為內容,以少先隊員為主體,以少先隊活動為主要載體,在實踐中研究了進行入團前教育體系的探索。在校團委的牽頭下,以班主任老師為學生入團前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各學科老師的配合下,充分利用中學各學科教育教學特點,把學科教學和入團前教育相結合,開辟了入團前教育體系構建的獨特路徑。以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為依托,努力挖掘校園文化、地域民俗文化與紅色文化為入團前教育元素,為中學生入團前教育的體系構建添磚加瓦。尤其在多角度、多方位、多路徑、立體化構建初中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城鎮及農村學生,重視少數民族少先隊員的政治啟蒙與引領教育,努力做到了學生入團前教育的全覆蓋。
參考文獻:
[1]鐘士江.他們為什么要入團——談談中學生團前教育的重要性[J].當代青年研究,1983(6):32-33.
[2]張宇.依托校際聯動,助力初中團隊一體化建設[J].上海少先隊研究, 2018(3):39-41.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青少年發展研究專項課題“甘肅中學生入團前教育體系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QNZX-2021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