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初中歷史學業評價對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研究中學歷史單元階段特征的歷史評價的實踐給我們日常教學重要啟示,從而讓我們更加關注初高中銜接、單元主旨的確立,以及單元脈絡的構建。
關鍵詞:考試評價;單元教學;階段特征
一、 初中歷史單元階段特征教學的評價導向
於以傳教授認為:現代課程論下的單元教學,既是學生知識建構、學習思想方法的過程,也是其情感態度價值觀厚積薄發的過程。單元教學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的整體認識,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理解、實踐應用等歷史科學能力。《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課程的要求也體現了單元線索式學習方向。比如通過學習,了解中國和世界歷史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并由此對各階段歷史形成各個層面的進一步認識。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統編教材以通史的方式,以單元為單位對每一個階段的歷史進行了劃分。要想全面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需要我們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從初中歷史教學的角度來說,也就是以單元為單位,關注歷史發展時代特征,從而把握歷史的核心。
對學生的歷史學業進行評價,是歷史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2014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在加強考試招生和評價的育人導向中提出要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因此,歷史學科不再是簡單承載歷史知識的傳授,更多地要求能夠在各種發展性評價中有的放矢。因此,對歷史試題的命制和歷史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近幾年的歷史評價試題發現,以單元為考查依據的評價模式逐漸成為這兩年初中歷史考試評價的一個趨勢。考試評價試題是具有導向性、針對性培養學生單元學習的重要資源。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關注初高中學習銜接、優化單元教學的主旨,突出歷史發展特征并構建知識脈絡,從而更好地應對各類考試評價。
二、 指向單元階段特征的初中歷史試題評價
在今年的福建初中歷史的評價試題中,以單元階段特征為命題依據的試題考查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導向。通過對具體歷史評價試題的分析研究,讓我們能夠在教學中更加有針對性。
(一)2021年福建歷史中考第31題
材料唐代進士科的考試著重與文學寫作,也要考帖經(注:儒家經典基礎知識測驗)。唐玄宗統治時期,采取“作詩贖帖”的通融辦法,允許考試不考帖經,而以作詩代替。這樣一來,更加提高了詩詞在科考中的地位。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道路上達到了空前的成熟和繁榮。
——摘編自鷹法魯《中國古代文化史》
(2)小歷認為,唐代科舉考試“作詩贖帖”的做法,推動了唐詩的成熟和繁榮。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4分)
從題型來看,本題為開放性題型,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認識唐詩的發展。從知識構成來說,本題借助唐代詩歌的發展為落腳點,考查唐代的繁榮的表現和原因。根據材料信息,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出唐詩的發展和唐代科舉考試“作詩贖帖”的措施具有很大的關系。而立足教材內容,將隋唐時期的特征定位為繁榮與開放。唐朝的繁榮體現在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民族關系和睦、對外開放頻繁、文學藝術發達等方面。唐朝統治者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為了讓這個制度能夠有效運行,需要大量的人才。為此,唐朝繼承發展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采取系列措施不斷完善科舉制。詩歌也一度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從而為詩歌的發展提供重要契機。此外,唐朝經濟上的昌盛發達成為詩歌繁榮的深厚底蘊和強大依托。正是因為當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昌盛、社會安定有序,為唐詩的出現營造了社會風氣開放、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比如唐詩提供了優良的社會氛圍。由此可以得出,唐詩的發展還有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的結論。對唐朝的發展形成這樣整體性認識,就需要我們聚焦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單元階段特征,對單元內容建構有效聯系,從而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認識。
(二)2021年中考三明市梅列區模擬試卷第31題
材料中國宋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躍進,都市的發達,知識的普及,與歐洲文藝復興現象比較,應該理解為并行和等值的發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
——摘編自【日本】官崎市定《東洋近代史》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作者將宋代比作“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的觀點?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這一題將歐洲文藝復興和宋代的經濟、文化、城市發展等進行了對比。宋代的這些內容分布于同一個單元的不同單課之中,要想形成這樣系統的認識,學生需要對宋朝的發展概況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宋代的內容從屬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時期著重強調民族關系的發展和各個領域的社會變化的特征。社會變化可以成為本單元最主要的特征,社會變化中包括在民族關系的發展;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宋代重文輕武的時代特征;宋代經濟重心南移;宋元時期社會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發明;龐大的交通網絡的構建等。其中民族關系發展中,可以闡述遼宋夏金元時期在交鋒、貿易往來、回族的形成等因素作用下促進了民族交融的發展。如果日常教學就能夠在單元教學的理念下,讓學生在政治、經濟、都市發展、文化和科技等角度對宋代社會進行闡述,整體把握這個單元發展概況,本題就能夠更好地進行對比分析。
三、 基于單元階段特征評價的歷史教學啟示
從中考歷史評價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單元階段特征為基礎的單元整體性認識的要求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風向標。試題評價模式也充分體現了開放性和靈活性,在能力考查方面需要學生更高的站位和思維水平。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考試評價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一)聚焦整體特征關注學習銜接
任世江教授曾經提出:歷史課程的初高中銜接難題,單純以知識銜接很難圓滿,建立階梯性的思維素質水平目標,或許矛盾迎刃而解。因此,為了適應在高中以大單元教學的趨勢,初中歷史教學也應該以歷史發展階段特征為基礎,建立單元教學的培養目標和方法,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和提升。在教師備課中就應該要有單元的概念,并且以單元階段發展特征為基礎構建單元發展主題,從而在單元和課時課程實施中圍繞單元主旨進行教學。比如對“秦漢以來中國古代史”的教學,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和鞏固,可以成為中國古代史大單元的發展特征。在這個整體認識的前提下,圍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每個單元都從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對外關系、民族關系的措施展開,進而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
(二)立足單元主旨優化教學設計
在大單元理念的統領之下,細化到每個具體的單元的時候,我們要立足單元主旨,力求優化每一課時的教學。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這個單元內容看似簡單而且所屬時代久遠,經常是教學中不為重視的內容。但是,這個起始時期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一時期,中國境內的考古發掘表明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的歷史也同步展開。在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中,中國境內的遠古先民們用智慧點亮了中華大地上的文明之光。原始農業的出現,為人類文明社會的到來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遠古的炎黃傳說,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是在不斷聯結、融合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歷史特征。因此,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在多元一體的發展中的重要線索是人類的不斷進步,而考古發現是證實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依據。因此,本單元我們要牢牢把握依據考古發現證明人類進步的特征線索,探究人類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為適應不同自然環境的積極應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華夏始祖創造華夏文明的歷史場景。只有把握了這個單元的特征和發展脈絡,我們才能有效地把這三課的內容進行一個有效的銜接。
(三)構建知識網絡提升系統認識
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單元內容里面的關系,我們可以以建構單元發展脈絡的形式輔助學生學習,比如對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我們就可以構建以下知識網絡來凸顯繁榮和開放。
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學生的學業成就是教學的最重要的“效”,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指標。而歷史評價試題對教學具有很好的反饋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評價試題的導向作用,思考在日常教學中對單元教學的改進措施。比如,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探究,深入解讀教材,提升單元認識,并能夠利用單元視角去理解歷史發展脈絡,并把握單元整體發展概況。從而讓初中歷史單元教學能夠真正地實現“活學活用”,并為更高層次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於以傳.中學歷史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2]任世江.初中歷史課程“點—線”解析(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3.
[3]葉小兵.鉆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J].歷史教學,2020(8).
作者簡介:
黃少清,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第十一中學。
基金項目:三明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20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YKT-20040)《基于單元階段特征的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實踐研究》階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