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內容摘要:當前的閱讀教學已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跨學科閱讀教學勢在必行。從應試教育的泥塘中抽身,樹立跨學科觀念;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跨學科閱讀教學資源;調動學生閱讀經驗,整合跨學科閱讀教學知識;發揮群文閱讀的優勢,生成跨學科閱讀教學新內容;抓住跨學科閱讀本質,優化閱讀教學方法。從以上五個方面提出跨學科視域下閱讀教學策略,切實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落到實處。
關鍵詞:整合 跨學科 閱讀教學 策略
跨學科閱讀教學,是指打破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域,將其他學科知識融入到閱讀中,教師運用跨學科手段,圍繞某一閱讀主題,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縱觀近年全國各地中考的語文閱讀題,體現出綜合性與情景化的趨勢,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傾向于運用教師用書和標準答案來組織教學,忽視了閱讀內容與學科知識的整合閱讀,已不能適應閱讀教學的發展需要,因此,跨學科的閱讀教學已迫在眉睫。
一.從應試教育的泥塘中抽身,樹立跨學科觀念
傳統閱讀教學分不同文體進行閱讀。即文本屬于說明文、議論文、散文還是記敘文,因為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只有確定文體,才能教給學生特定文體的閱讀方法。但是這種文體思維最大的弊端是造成學生閱讀的單一性、片面性,認識事物的不完整,不全面性,所以我們必須樹立閱讀也是一種跨學科的新觀念。
跨學科語文教學提倡閱讀需要一種學科整合的思維。他提倡通過不同的學科知識來認識圍繞某一主題的核心概念,需要借助跨學科的閱讀資源,運用不同的學科思維解讀相應的學科語言。教師不敢嘗試跨學科閱讀教學的真正原因即觀念的陳舊,不敢突破。要想探究這種教學,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突破傳統思維的限制,接受新觀念。
二.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跨學科閱讀教學資源
跨學科閱讀教學首先要清楚教學的內容。所以教師要想挖掘教材中本身的知識,就必須清楚地了解所教文本中本身的跨學科內容。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詩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展開想象: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一輪圓日正緩緩地向地平線移動。太陽和地平線的關系顯示出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相離、相切、相交,由此可見詩歌描繪的畫面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名句,表達了詞人渴望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拉彎的弓把弓箭射出去,這一過程中弓發生彈性形變具有彈性勢能,離弦的箭是運動的,具有動能,這是把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而語文中的諺語、詩詞及成語等,都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知識,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滋泥”是對食物鏈的生動描繪。在語文課本里,有許多課文如果能融會歷史知識在里面,學習起來將會輕松有趣,同時也很容易使一些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具體化,使我們拓寬視野,增加知識面。如《出師表》,學這篇課文,就要借助歷史知識來解釋。只有很好的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才能深刻地領會文章的主題,感受到諸葛亮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情感和他不為名利、鞠躬盡瘁的高潔品性。
三.調動學生先前經驗,整合跨學科閱讀教學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導喚起學生的先前經驗,經歷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跨學科閱讀教學的內容很多都涉及其他學科知識,而這些學科知識在學生的知識儲備庫中存在著,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完成閱讀任務。例如,在學習“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詩時,開篇導入就讓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審視,在大腦中構筑起一幅雄渾的風景畫;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這里展示的是幾何圖形直線與圓;可以從物理的角度去認識,落日是光的傳播,狼煙直上是空氣的對流;從化學的角度去解析,狼煙是一種燃燒現象,屬于化學反應;從地理的角度去探究,這里描繪的是沙漠地貌;從歷史角度去他探索,烽火狼煙,當時正處戰亂年代;也可以從氣象學的角度去理解,當時正值晴天,因為能看見圓圓的落日。
四.發揮群文閱讀的優勢,生成跨學科閱讀教學新內容
群文閱讀指的是從單文本到議題統領下的多文本跨越,它使學生置身于復雜閱讀情景,從而克服了先前單篇文本閱讀量少、意義建構不豐富的弊端。按照跨學科教學需要,教師可在教材本身所包含的閱讀內容的基礎上,搜集與原文主題或風格接近的課外跨學科資源。例如,王安石的《傷仲永》這篇文章,文中的父親因為醉心于眼前的名利,致使仲永荒廢學業,從而告訴我們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學這篇文章可以和《誡子書》《孫權勸學》《司馬光》等文章進行比較閱讀,《誡子書》告訴我們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頑強意志就無法成就學業;《孫權勸學》主要講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勉下刻苦讀書,成長為一代名將的故事;《司馬光》寫的是司馬遷幼時擔心自己的記憶不如別人,于是勤奮學習,結果“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通過對比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加強對“人才培養”這一觀點的理解,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
五.抓住跨學科閱讀本質,優化閱讀教學方法
1.創設閱讀教學情境,自然導入閱讀主題。在跨學科閱讀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學習創造符合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其建構完整的思維流,從而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專家素養。例如在學習《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課前設計了“漫畫展”的主題,由此學生產生了真實性的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人物特點進行漫畫創作,體驗漫畫的表現力,讓學生感受“夸張”是漫畫不可缺少的表現手法。接著,自然銜接到課文的細節描寫,感受啼笑皆非的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中透露的諷刺意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利用多門學科知識積極探索,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發動學生探究學習,激發參與閱讀熱情。跨學科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內容探究,即對閱讀內容的探究,也就是對作者呈現的閱讀成果的真偽的探究。只有在做中學,在閱讀中探究,才能真正讓學生會讀、讀深。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以“《三國演義》中的科學知識”為主題,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里”這個問題進行探究,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總結歸納:諸葛亮是一個知天文、明地理、識人心的軍事家,為了猜測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學生通過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單,得出結論:在相同的體積下,物體越重,越容易沉,物體越輕,越容易浮。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諸葛亮在草船借箭時利用了沉浮原理,滿載而歸,我們現代也有一種船,巧妙地運用了浮沉原理,這種船既可以在水面上航行,也可以沉入水中工作,你們知道這種船叫什么嗎?學生的探究興趣空前高漲,馬上投入到潛艇沉浮的模擬實驗當中去,理解潛水艇實現沉浮的原理。
3.注重學科間聯系,在知識性性相似基礎上進行遷移。傳統的分科學習中,各門學科知識條塊分割,互不干涉。學生各學科的知識體系也相對獨立,缺少系統的融合互通,影響學生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和協調處理。跨學科閱讀就是打破這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現狀,讓學生能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解決問題。作者的背景可以放在歷史學科層面,知人論世可以依托歷史學科展開,杜甫的詩歌為什么憂國憂民,其時代處在安史之亂; 在作文寫作中,有些學生總覺得無話可說,慨嘆沒有材料可用,或是用一些老生常談的陳舊材料,寫出來的作文枯燥無味,而歷史縱觀古今、包羅萬象,最不缺認、事、物、事的材料,學生把這些材料引用到作文中,可以使文章更有說服力。葉圣陶學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4.整合學生跨學科閱讀內容,全面總結閱讀過程。跨學科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多學科視角去理解生活,解決問題。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思維方法,從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總結閱讀內容,幫助學生完成閱讀,從而形成對閱讀對象完整的認知。例如《消逝的羅布泊》一文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羅布泊這個核心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煉出文本中從哪些學科知識介紹了羅布泊,并繪制結構圖。即首先從地理學角度介紹了羅布泊的位置,其次從美學角度展示羅布泊的特色。然后還可以通過數學角度,用數字體現羅布泊的生存狀態,最后用語言學深度的描述他的神秘空曠。教師要對各方面關于它的描述做出總結,繪制結構圖。學生通過圖示可以清晰的回憶閱讀過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語言作出表達,學會在閱讀中總結內容。
綜上所述,跨學科閱讀教學就是開展基于真實閱讀情境下的探究學習,通過閱讀,學生利用多門學科知識積極探索,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中通過打破學科界限,靈活運用跨學科閱讀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在閱讀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梁鷥鷥.初中語文閱讀跨學科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
[2]趙傳棟.跨學科學習[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20:55.
[3]蔡靖航.語文的跨學科教學策略[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5.
[4]于澤元,王開升.群文閱讀與跨學科學習如何實現“互通”[J].全視界.教育,2020(11).
[5]洪俊,劉徽.跨學科統整: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STEM教育理念下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2020]GHBZ132。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水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