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皓

【摘要】? ? 隨著信息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計算機的遠程網絡通訊技術作為新時代的重要設備在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常見的網絡設備包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無人駕駛飛機等,這些計算機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為人們帶來很多便利,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交流。此次就計算機技術在統計創新方面的具體應用展開分析研究,為信息技術的升級發展提供新途徑。
【關鍵詞】? ? 計算機技術? ?統計創新? ? 應用? ? 分析
科技飛速發展使得計算機技術作為常規技術形式在各個領域普遍應用,也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手段,統計工作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得人們更加便捷地進行數據匯集,提升工作的效率,常見的計算機軟件技術包括SPSS 軟件、EXCEL 軟件、 SAS 軟件等,多元化的計算機技術為,為我國統計事業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一、統計創新的內容
統計創新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內容的創新對于統計工作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在進行統計創新時,需要做好體制創新、觀念創新、技術手段創新、工作管理方式創新、業態創新等。
1.1做好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時統計創新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我國的統計體制存在諸多的缺陷,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方式有時候無法真正實現橫向協調,很多地方未能充分落實自身的職責,工作人員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未能形成規范化的發展,各種問題需要體制創新來解決。在進行體制創新時,應該考慮市場需求、決策方向以及國際化的趨勢等,將集中性與分散性相結合,多領域展開改革,充分考慮國家以及地方的利益,還可以通過抽樣調查、強化統治執法隊伍等進行優化完善[1]。
1.2強化觀念創新
統計創新工作中,觀念的創新是根本,在開展工作時,需要強化工作人員的自身理念,提升其對于工作重要性的認知,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理念的升級,同時確立獎懲體制,來充分激發工作人員的熱情以及積極性,將人的理念作為核心,做好統計數據的收集,改變傳統的落后工作模式,通過主動信息獲取的方法來強化信息動態管理,結合現存的問題,來切實提升統計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優勢,升級傳統人工統計模式,使得統計工作向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1.3技術手段創新
社會生產的過程中,生產工具作為生產力的基石,具有重要意義。統計工作中技術手段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能夠推動生產工作向前發展,計算機的電子信息技術,在實施網絡資源共享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當前統計實踐中,有大批的高科技設備以及技術得到應用,使得統計工作獲得了巨大的便利,這些技術包括計算機設備、軟件技術、現代辦公自動化技術等,這些技術對于未來的行業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應該提升對此類工具的重視,做好技術的研發以及創新,對于統計信息的收集、存儲和發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切實提升統計信息的效率以及精確度[2]。經濟新常態下電子商務領域飛速發展,對經濟結構的調整起到促進作用,有利于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技術對于統計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持輔助作用,通過大數據進行統計調查,能夠對統計過程進行監督,升級統計技術過程中,借助于大數據技術,能夠為行業發展提供新動力,還能夠輔助公司進行快速招聘,有利于改善當前的就業局面,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4統計工作管理創新
統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對數據信息集中收集,能夠充分了解市場狀況,確保統計工作可以持續穩定發展,常規的統計調查方式效率相對較低,且新的統計實施管理規定中,對于統計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展開統計工作管理的創新[3],強化各個層級的信息化建設管理,有利于提升統計整體的質量以及銷量,不斷對調查效率進行升級,全面提高普查能力,建立科學的工作指標體系,明確市場發展狀況,與政策形勢相結合,必要時進行有效調整,以充分滿足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完善統計工作調查的內容,優化統計預警機制,做好統計執法監督的工作,最大程度上保持統計工作的權威性,除此之外還應該做好統計手段的創新,為行業的交流合作提供工具支持,確保最終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各個層級根據自身特點構建信息服務平臺,積極借助信息技術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形成部門的聯動機制,確保統計資源能夠有效轉化,充分利用統計分析的成果,為社會實踐提供指導作用[4]。
1.5互聯網條件下的業態創新
互聯網時代統計工作呈現新的業態模式,對于從業工作人員帶來了各方面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做好數據統計的管理,在科學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高效的數據預測分析,了解統計工作的實際狀況,通過全方位的評估,了解工作發展的形式以及經濟形式,優化經濟結構,明確當前的政策狀況,完善政策體系,最大程度上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基層人員共同配合,對統計結構進行調整,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提供科學的運用解決措施[5]。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了解現有的業態,結合互聯網技術發現創新點,對行業的特征分類以及發展狀況評估,對統計工作的形式進行創新,優化各項統計工作指標,配置多元化的調查統計方法,為工作的后續開展提供統一指標,作為統計工作操作的基礎,最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重復性,切實提升工作的效率,從多層面、多維度進行衡量,了解經濟發展、環境要求以及社會實際狀況,提供決策工作充分支持,同時在行業內部還需要做好隊伍建設,確保工作人員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素養,使其具有良好的業務水平,為行業的發展提供有效對策。統計工作開展時,首先應該進行數據的整理以及收集分析,內部數據的分析能夠獲得統計學計算結果的相關性,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6]。
二、計算機軟件技術在統計創新中的應用
統計工作較為復雜且所涉及的數據量龐大,因而首先應該進行數據的前提安排,整理相關的數據將其整理成統計報告,在進行報告的整理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精力,經過加工后,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數據內容,可以改善人工統計工作的各種缺陷[7]。常規的計算機統計軟件包括SAS 軟件、SPSS 軟件、EXCEL 軟件以下幾種。
2.1 SAS 軟件
SAS 軟件是最常見的統計分析軟件的一種,主要包括四個組成成分,其中數據存儲庫以及批量處理軟件能夠實現軟件的開發處理,其核心軟件是外國知名大學設計開發的高水平軟件,目前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軟件形式,這一軟件經過不斷的升級以及系統維護,已經不斷成熟,隨著系統的銷售以及培訓,軟件系統持續完善,這一軟件當前已經在多個計算機相關領域得到應用,不同構成模塊之間相互獨立,通過協調配合,能夠實現數據的存儲、管理以及傳送,在計量經濟學中有著廣泛應用,報告的編制以及圖形處理也能夠借助于此軟件進行處理,借助于此軟件能夠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力、物力的耗費,將繁重的工作負擔轉移于軟件,可以使得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對于我國統計事業的持續發展升級具有重要意義[8]。
2.2 SPSS 軟件
SPSS 軟件起源于美國,創始者為美國的在讀研究生,此軟件能夠由統計商品提供,且可以持續進行服務方案的解決,這一軟件初始時用于社會學科的統計分析,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服務的范圍也持續拓展,當前已經突破社會學科領域,對我國統計學工作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通過SPSS軟件,能夠發掘數據工作資料,對現有的資料進行分析預測,同時對工作量化運算,借助于SPSS軟件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簡易的直觀結果,數據工作的量化可以與其他軟件的相配合,直接讀取軟件中的數據,其對于統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圖1為SAS軟件系統組成圖。
2.3 EXCEL 軟件
EXCEL 軟件即為表格處理軟件,這是統計工作中重要的基礎軟件之一,也是進行統計創新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進行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中,借助于此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將雜亂的數據資料進行分類,使得雜亂的數據內容有著直觀的呈現,能夠彌補常規的辦公軟件的單一性,使得人們能夠更加觀察分析,軟件中的加減法能夠迅速進行統計處理,通過軟件對統計數據量化的同時還能夠制作成不同的徒刑,切實提升工作效率,確保最終統計資料的優質性常見的EXCEL制作圖形包括樹狀圖、矩陣圖、概率圖等[10]。
三、結束語
當前國內用于統計分析的軟件相對較多,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軟件種類也持續增多,軟件的更新換代體現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常見的應用軟件包括 SAS 軟 件、SPSS 軟 件和 EXCEL 軟件等,多元化的軟件提升了整體工作效率同時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在完成統計后,還可以將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加密處理,確保最終數據內容的科學性。而將數據輸送到軟件中,能夠使得各項數據內容直觀呈現,工作結果更加透明,將單一的功能進行融合后,對于統計行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未來人工智能的大規模也應,將給計算機網絡在統計創新中的發展帶來新的局面。
參? 考? 文? 獻
[1] 趙靜,姚葉萍. 計算機技術在統計創新中的應用[J]. 經營者,2019,33(2):113.
[2] 馮寶寶. 應用統計學在大數據背景下的應用與創新初探[J]. 商情,2020(22):190.
[3] 韋勉. 計算機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探討[J]. 絲路視野,2018(2):177-178.
[4] 王玉芬. 計算機應用在統計上的創新[J]. 科技與企業,2016(1):95,97.
[5] 楊靜. 多元統計分析在農機監理系統中的應用[J]. 農家科技(上旬刊),2017(6):95.
[6] 王一飛. 計算機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和發展[J]. 科技與企業,2016(8):2.
[7] 王晨. 計算機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和發展[J]. 科技視界,2016(25):383-383.
[8]楊曉光. 計算機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 統計與管理,2011(4):48-49.
[9] 溫鉑.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油田中的應用進展[J]. 油氣田地面工程,2014(2):8-9.
[10] 馬廣為,酆宇亮. 計算機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 科技創新導報,2011(19):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