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梅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也是美的元素在語文中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小說的形象美還是散文中的構思美,都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審美素養。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發展美育,將美育思想滲透到課堂中,使學生快樂的學習語文。
關鍵詞:語文課堂 審美教育 高中 改進方法
什么是語文審美教育?我們該如何將審美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中呢?這是目前很多語文教師都在考慮的問題。本文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為例,略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
一.語文審美教育的內涵
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引起了廣泛關注。語文審美教育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充分挖掘語文教材和語文實踐中美的元素,通過引導學生解讀審美意象,豐富審美體驗,激活審美情感,從而培養學生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以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文審美教育具有情感性、實踐性等特點,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進行美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感悟美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二.高中語文課堂中落實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一詞的出現,讓我們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各方面語文素養的提升。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心理已逐漸成熟,一方面,他們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驗,還要運用恰當的方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在這里,審美觀便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項。通過實地調查,筆者發現,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卻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1.語文審美教育邊緣化
目前,受到傳統應試思維的影響,語文審美教育正在向淡化和邊緣化的方向發展,部分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教育方法。失去了美育這一重要環節,使得學生的審美教育受到忽視,學生發現美的能力不強,語文素養也就無法得到提升。要知道,語文課堂中的審美教育,需要精心的引導和熏陶的,如果語文教師忽視這一環節的教學,那么也就會導致學生缺乏主動發現美的動機,也就無法進行審美創造了。
2.審美教育方式缺乏靈活性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中強調:“讓學生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這里的關鍵就是“體驗”一詞,美育本身就是一項活動,學生置身于審美情境中,才能受到審美熏陶。當下的語文教師也正在朝這一方向努力著,但是其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無外乎其采用的教學方法不當,有些教師在課堂中缺乏審美創新意識,不知道該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把一堂本應生動精彩的語文課變成了機械的知識傳授課,學生無法進入作者營造的精神境界中,自然也就無法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三.構建高中審美化語文課堂的方法
審美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集“才、情、趣”為一體的課堂。審美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我們審美的語文課堂也應該向著這個方向發展。針對上述在語文教學方面出現的審美教育缺失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
(一)提升教師的審美素養,培養審美意識
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素養應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新,這樣教師和學生的心靈才會碰撞,從而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首先,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師應打破傳統以高考為指向標的陳舊觀念,實施彈性教學,注重挖掘學生的審美潛力,促進審美教育的發展;其次,語文教師應完善審美知識結構,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師范院校美學課程的設置上,國內部分院校不注重師范生美學理論的培養,教師缺乏必要的美學修養。最后,教師還要加強審美技能訓練,靈活運用審美知識,使其由外在知識結構轉變為內在教學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改進和反思,對于自己的教學節奏、教學語言等進行規劃,以提升自身審美素養。
(二)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元素,感受審美意蘊
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它幾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現。高中語文教材是美的,其中涉及到了多種文學體裁,詩歌中美的意境、散文中美的構思、小說中美的形象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開展語文審美教育的出發點。
首先,在閱讀課文中領略文章的自然美。課本中描繪的大自然美妙絕倫,帶領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培育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過程;凡是選入教材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實際上研讀小說形象,感悟散文意境的過程也是感受其魅力的過程。例如《荷花淀》這篇文章,首先,文中所描寫的“潔白的雪地”、“透明的夜霧”、“密密層層的大荷葉”等都是淀內自然景物的真實寫照,教師在教學中抓住這些自然景物的美點,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自然景物的感受能力。
其次,在解讀人物的過程中發掘選文的社會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各式各樣,走進人物內心,感受其生活情趣的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學生“經歷”人生百態的過程,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從社會美塑造人的性格這一方面入手,提升學生對人的價值的認識。《荷花淀》中,在描述“水生嫂編葦席”,“水生嫂送丈夫出征”這些場景的時候,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當家庭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毫不猶豫的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值得學生學習,因此,在這一類作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文中人物形象所體現出的寶貴精神,讓學生體會到其背后的深刻內涵,從而獲得審美感受。
最后,在鑒賞語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漢字是世界古老文字中數千年沒有中斷的自源文字,語言文字作為文學作品的構成元素之一,同樣也是表現美的基本方式。《荷花淀》在寫作上也是非常具有藝術特色的,無論是文中蘊藏的“潛臺詞”還是描寫文中人物英勇戰斗場景的詞匯,都能夠給學生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分析文章語言特色,讓學生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感受其魅力,使學生愛上語言文字。
(三)創設活力的教學情境,豐富審美體驗
賀拉斯曾經說過:“令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感的環境對人們工作、生活、學習、娛樂是不可缺少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于人的發展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對于高中語文審美教育而言,良好的學習情境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觀念的發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文學作品既是創作活動的終端,又是審美體驗的開端。語文課堂中,要想改善學生的審美體驗,首先就要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置多種多樣的審美情境,使學生在感知美的過程中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獲得審美感受。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跨媒介傳播”的背景下,各種新式教學手段進入到高中語文課堂中,《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這一任務群指出:“教師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媒介應用領域,創設應用場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有關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對高中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來創設教學情境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多媒體直觀、形象生動,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將靜態的文字轉化文具體的畫面,多媒體創造出來的環境氛圍可以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引起學生的審美注意,激發想象力。比如說在教授《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技術,上課之前先播放相關曲目,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其營造出來的意境,將自己置身于“荷塘”中,想象畫面。之后,讓學生將自己想象出來的畫面呈現在紙上,可以是一首詩,也可以是一幅畫。最后,讓學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體會不同的“荷塘月色”,這樣,一方面顧及到了不同學生的審美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四)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提升創美能力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缺乏交往互動的“授一受”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地去聽記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一節課就像是一條機械化的流水線,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缺乏主動積極性,其審美能力便無法得到提升。“個性化的審美教育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發現、創造美的意識,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更是大大提高語文學習的高效進行。”[1]在高中語文審美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需求,把語文課堂變成展示學生個人才智的舞臺。要知道,只要給學生適合的土壤,那么他們就一定會種出意想不到的碩果。例如,在學習《聲聲慢》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作者創作詞作的歷史背景,再與學生共同探討李清照在詞中寄托的情感,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于本首詞作的看法,通過這樣的交流互動,不僅能夠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審美個性。
審美、尋美僅為審美過程的起步,而不是審美途程的終點。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應當致力于啟迪學生‘創造美的智慧’,訓練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認識到美是可以創造的。比如,學生的寫作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審美活動,好的作文其實是在審美性的觀察和想象的過程中呈現的,在寫作前我們讓學生真實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優美的文字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從而讓自己受到審美熏陶,達到“以寫促美”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晶.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研究.中學課程輔導[J].2018年5月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