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焰 杜然然 秦 奕 魏曉瑤 高東平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健康科技戰略情報研究室,北京 100020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年來,維護人民健康始終是其性質和宗旨的重要體現。中國共產黨始終履行承諾,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持續為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做出實質努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創新助力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視與日俱增,在創新規劃中全面體現醫學,強調科技在醫學發展中的源動力[1-3]。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醫學科技方面的前瞻布局和持續投入,使我國的醫學科技進入高速發展期。經過100 年的努力,我國醫學科技在黨的領導下,初步建立起較為全面的創新發展框架,醫學產品和技術層面也取得了諸多進展。
醫學科技是促進人類健康的關鍵要素,是應對各類未知傳染病的有力武器[4]。一個世紀以前,我國衛生狀況長期飽受極端經濟困難和資本主義侵略的雙重威脅。建黨初期,各級衛生機構和人員在黨中央領導下,根據人民需求開展各類衛生運動,為保障群眾健康、儲蓄革命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5]。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以來,黨著眼于基本國情,領導各界各階級展開對生命科學技術和醫學創新術式的探索,集中有限醫療資源攻破了諸多困擾世界的科學難題。歷史和現實都證明,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的推動,黨在引領我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促進人民健康的進程中持續輸出中堅之力[6]。
建黨一百年以來,在醫學科技創新頂層設計的逐步推動下,我國醫學科技工作者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多個領域開展探索和研究,醫學科技實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為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1978 年中共中央印發《1978—1985 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7],1982 年國務院批準《關于編制十五年(1986—2000 年)科技發展規劃的報告》[8]等規劃引導。
從20 世紀80 年代起,我國制訂大量的政策計劃,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攻關)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9]。尤其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10]、《中國衛生科技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及2010 年遠景規劃綱要》[11]、《國家“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12]、《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13]、《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14]等具體引導下,我國醫藥衛生科技領域快速發展。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從基本國情和工作實際出發,全方位、全周期地去改善全國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15]的重大部署。2016 年8 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明確了保障人民健康在小康社會建設和發展中的戰略優先性[16]。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17]。
建黨初期,我國醫療衛生條件惡劣,國民預期壽命不足35 歲,新生兒死亡率超過20%[18]。發展醫療衛生體系,解決民眾健康問題,是我黨振興中華迫在眉睫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從缺醫少藥的極端困難環境,逐步進入病原可迅速控制、危險因素可集中消滅的全民健康時代[19]。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器械、藥物、術式為典型的醫學科技在提升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中持續輸出中堅之力[20-21]。
百年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衛生健康條件有了跨越式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面對風起云涌的國際衛生健康局勢,黨中央始終提倡加大科研攻關力度,開展跨學科協同創新和合作開放,以助力國家生物安全和社會穩定[22]。建黨百年,在國家對醫學研究領域的多項前瞻性、戰略性布局營造的良好環境下,我國醫學和生物學技術已然步入高速發展期。
1.2.1 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逐漸加速 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醫療器械技術與產品同樣也經歷了從仿制、合資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的轉變[22]。黨成立之初至新中國成立以前,受制于科學技術的限制,我國醫療器械產品種類和生產規模均十分“清貧”。1949 年至改革開放的30 年間,我國實現了從普通醫用手術器械(如刀、剪、鉗、鑷等)國有化生產,到X 光機、心電圖設備等基本影像診斷設備及國產籠球型人造心臟瓣膜等人工器官耗材自有化生產的跨越式提升[23-24]。
1978 年,原國家醫藥管理局組建,醫療器械產業將生產技術質量集中統一管理提上了日程。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召開的35 年時間里,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逐步朝著產品種類更齊、創新性更強、器械質量更高的綜合方向發展[20,23]。1983 年,我國首臺大型X線斷層顱腦掃描裝置通過技術鑒定,成為完善我國醫學圖像成像技術診斷系統的重要一步[22]。2000 年,國務院發布《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5],為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質量監督營造出早期的“三位一體”監管體系,促進醫療器械國產化良性發展[26]。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突出強調了醫療器械自主創新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對《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修訂案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文件進行了密集出臺或修訂,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鏈朝著國產化、規范化、高端化、品質化的方向轉型[20,23,27]。2019 年,國產“人工心臟”取得突破,填補了中國心臟外科在器械上的最后一塊短板,打破國外介入瓣膜領域數十年以來的技術壁壘[28]。在國家醫療改革的良性推進下,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及配套產業鏈實現歷史性跨越,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1.2.2 藥物研發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從建黨之初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國藥物研發工業基礎薄弱,“缺醫少藥”是當時的寫照[29]。建國初期,經醫藥研究者的艱辛摸索,我國藥物研發領域率先攻破了抗生素研究和生產的國際壁壘,叩啟了合成生物學的大門。1951—1953 年,我國先后試制成功第一支國產青霉素針劑、氯霉素制劑;1956 年,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沙眼的致病原并找到了治療沙眼的敏感抗生素;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22-26];1972 年,青蒿素被分離出來,后成為國際推廣的抗瘧首選藥物,挽救數百萬人生命[30]。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正式成立,我國醫藥行業啟動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政策扶持下,我國藥物研發技術平穩進入生物大分子合成的蓬勃發展期。1981 年,實現國際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1989 年,重組人工干擾素α1b 合成,成為我國首個批準生產的基因工程藥物[30]。
進入21 世紀,我國在疫苗研制和疾病預防領域的全球首創藥物逐漸出現,由西方國家主要操控的藥物研發格局開始扭轉。雙價霍亂O1/O139 滅活疫苗、重組戊型肝炎疫苗、EV71 型滅活疫苗相繼問世[22]。2014 年,全球唯一可用于胃癌三線治療的靶向藥物阿帕替尼問世;2016 年,我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的抗癌原創新藥西達本胺獲批上市[31];2019 年,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甘露特納膠囊(GV-971,又名:九期一)、尋常性銀屑病治療藥物本維莫德乳膏、抗感染新藥可利霉素(商品名:必特)獲批上市[32];2020 年,研究耗時21 年的中國首個原創降血壓天然藥物桑枝總生物堿獲批上市并應用于臨床[33]。在人口老齡化加速和藥物研發相關政策理順的共同推動下,我國藥物創新和產業發展步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階段。
1.2.3 生物醫學關鍵技術不斷突破 生物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直接關乎人民大眾的健康。經過數代優秀的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和醫務工作者的耕耘,我國的醫學關鍵技術實現了從純粹醫療經驗總結到實驗室模擬科學驗證的重要轉變。建黨初期,緊迫的戰事和稀缺的資源制約了我國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醫學才得以“萌芽”。1958 年,上海廣慈醫院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患者,改寫“燒傷面積在80%以上患者無法治愈”的定論[20];1963 年,世界首例斷手再植、斷指再植相繼獲得成功;1966 年,北京協和醫院國際首創采用大劑量6-巰基嘌呤與5-氟尿嘧啶等化療方法治療絨毛膜癌,實現了人類首個通過化療根治轉移性腫瘤的突破[2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重大疾病相關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1988 年,中國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為不孕不育家庭帶來希望[34]。進入21 世紀,特別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以來,我國生物醫藥技術研發領域進入快車道。2002 年,上海瑞金醫院將三氧化二砷與全反式維甲酸聯合應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使得患者臨床完全緩解率和總生存率突破90%[35]?!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笔冀K是我黨的奮斗目標,既往應對人民健康的各類威脅所取得的成功,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下衛生健康體制的優越性和生物醫學創新的重要性。未來,我國的醫療衛生發展事業仍將以需求帶動基礎,繼續深入探索問題,尋找科學答案。
新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人民健康需求的多樣化、差異化需要醫學科技創新的引領助力,需要全方位、全生命期保障超過14 億人民的健康。在全民追求“大健康”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醫學科技創新發展亟需考慮如下方面: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應加快建立并完善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協調幫助各類創新主體解決問題,建立完善分類監管制度,加強新技術臨床研究、準入和應用管理[36];注重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提高科研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提倡多部門聯合,加快重要科技創新基地平臺的布局和建設,持續推進建設好國家級實驗室平臺、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類基地及委級重點實驗室,明確不同層級科研平臺的目標功能與定位,以期充分正確地發揮作用。盡早構建并完善醫學科技領域功能互補、布局合理、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基地體系,為科技創新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為加快重大疾病預防診治技術突破、增強生物醫藥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解決科技創新成果與疾病防治實踐之間的嚴重脫節問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政策環境的優化是重要基礎[37]。政府需在政策層面發揮宏觀的組織、協調、管理、調控和導向作用,積極探索符合衛生事業發展特點的成果轉化路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不斷破除體制障礙,把改善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環境,作為服務衛生科技創新發展的要事;各級政府、科研機構需圍繞國家宏觀政策,及時制訂配套政策,優化環境,切實提升成果轉化能力及水平。建立健全科研項目管理制度,制訂并嚴格成果報告、信息公開、科研信用管理、醫學倫理、技術評估等各項制度,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
盡快建立健全我國自主醫學科研數據資源平臺,以現有國家級科研數據平臺為基礎,整合優勢資源單位及科研力量。參考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PubMed 等國外資源平臺、數據庫的功能與構建,充分借鑒其科學管理經驗,建設好國家醫學科研數據資源中心、資源保障平臺等。全面做好我國生物信息資源、實驗數據的存儲、分析、管理與服務,保護好我國特有的遺傳資源,維護國家生物信息安全,為我國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研究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保障條件[38]。為增強我國在生命科學大數據時代的國際話語權,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和生物產業發展,搶占未來生物經濟的戰略制高點。
做好我國醫學科技人才發展規劃及戰略布局,促進人才素質提高與隊伍結構的優化。建立和完善符合醫藥衛生行業特點的科技人才培養、選拔、評價、激勵等制度機制,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39]。重點培養一批具有國際一流學術水平的領軍人才和專業重點人才,鼓勵、吸引海外人才歸國開展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設立“海外高層次衛生科技人才信息”平臺,組建海外高層次衛生科技人才信息庫和人才需求信息發布平臺,為人才歸國創業提供支撐;鼓勵各省、各地區結合本地區發展及特點,有側重地設立、開展高層次人才計劃項目,通過高層次人才帶動地方人才及科研水平的提升[40]。全面加強基礎人才的培養,完善現有科學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及單位探索、創新人才教育制度,及時總結成功經驗。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14]。堅守黨性,維護宗旨,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務是黨執政為民理念的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始終秉持不同歷史時期的衛生工作特點,圍繞社會所需,及時、全面、有針對性地開展醫學科技創新實踐,使得我國衛生健康領域取得長足進步。隨著經濟發展加速、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到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個性化健康需求對黨領導下的醫學科技發展和創新實踐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應更加注重創新體系建設,加快衛生成果轉化,促進健康資源分享并改善人才培養計劃。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之力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持續保障民眾健康蓄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