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召吉
(山東省青島實驗初級中學,山東 青島 266001)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師務必領會新課改精神,深化課程改革,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也給予了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創新,用自身對科學的理解和感情來影響學生的機會和自由。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再受到教材的嚴格限制,可以使授課的內容和方式做到最適合學生的需要和課程的性質,真正做到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新課改中與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的開展,給教師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
21世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競爭給教育提出新的挑戰:新課改。新課改要求教師以人為本,注重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個性自由和諧的發展,注重由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關注學生未來。傳統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注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而新課改新觀念注重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是21世紀現代人一生發展的四大支柱,素質教育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關注學生的全面 發展。
教師要重視過程教學,如果沒有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過程,直接給學生教學結論,勢必會造成學生的“消化不良”,加重學習負擔,“欲速而不達”。探索的過程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發展、創新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像初一新教材,滲透極限思想以及對等差、等比數列等有規律性的不完全數學實驗歸納法等的學習。在《概率》一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對事件發生概率的感受和探索,通過現實世界中熟悉和感興趣的問題:轉盤游戲、擲硬幣游戲、配紫色游戲、摸球游戲等等,豐富學生對概率背景的認識,積累大量的活動經驗。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親自從事“猜測結果——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驗證試驗結果”的過程,以獲得事件發生的概率,消除一些錯誤的經驗,體會不確定現象的特點。“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新課改充分體現了注重過程教學的新時代精神。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新課改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為學生創造了充分展現自我、充分想象進行創新的機會。在“樹狀圖”一節課中,通過畫“樹狀圖”求概率,來判定游戲是否公平,教師讓學生充分合理想象畫出帶有創意的“樹狀圖”,結果學生的創意確實很新穎:畫成“人”的形狀,寓意是現代教育是人性化教育,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畫成“奧運五環”的形狀,寓意是全世界人民團結友愛、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共同發展等等。可見,新課改為學生個性化的充分發展,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新課改讓學生以發現者的心態去探索、去求新、去尋覓獨創性的答案,解題策略。研究性學習的大力開展,便是這一轉變的一個明顯亮點。初一新教材中“日歷中的方程”“100萬有多大?”“一定摸到紅球嗎?”“你幾歲了?”“一張厚度只有0.1毫米的紙,試一試對折20次有多厚?”“能趕上火車嗎?”等問題中,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主動探索,相互交流合作,在師生的共同探討中,讓問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
教師要努力實現教學民主,教學民主是建立在教育愛的基礎上的,教師的教育愛是教育工作取之不盡的源泉。新課改要求建構新型師生關系,轉變學生觀,明白“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的道理。教師是組織者,給學生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教師是引導者,給學生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教師是開發者,給學生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具備科研興教、科學興教的思想,決不能滿足于“一桶水”,而應是“一條流動的河”。現在新教材中,新增加了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股票、打折、搭積木、擺火柴棒、利率換算、概率統計等,教師未必比學生強,教師要肯于向學生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意識。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必須樹立以育人為本的思想,課堂教學應結合不同的教育對象和教學內容,把德育寓于學科教學當中,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以知識為載體的人格與能力的教育,既要重視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嚴格認真、刻苦鉆研、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轉變教育觀念,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增強自身素質,真正推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