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麗
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臨床中治療子宮肌瘤的常見手術方式,而腹腔鏡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應用研究相對較多,其對于開腹手術均具有創傷更小的優勢[1-2],但是關于腹腔鏡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性研究差異較大,研究爭議也較為突出,因此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另外,性激素作為生殖系統手術中受影響較大的方面[3-4],其在不同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比較性研究則相對匱乏。因此,本研究就腹腔鏡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及對性激素水平的影響進行研究與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的88 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A 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和B 組(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各44 例。納入標準:20~60 歲;符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生殖系統疾病;生殖系統手術史(不含分娩手術);循環系統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認知障礙與精神病史。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及配合,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A 組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術前準備,進行全麻,于臍部及麥氏點置入Trocar,建立并維持二氧化碳氣腹在12~14 mm Hg,以腹腔鏡進行病灶及周圍組織的探查,于肌瘤表面注射縮宮素,將肌瘤進行剔除,以可吸收縫線縫合關閉瘤腔。B 組進行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術前準備,進行全麻,根據病灶部位從前或后穹隆作為手術切口,于陰道前壁及宮頸處的黏膜下進行腎上腺素生理鹽水的注入,于膀胱溝做水平切口,直至宮頸筋膜,將膀胱子宮腹膜進行反折,暴露病灶后,將肌瘤進行剔除,以可吸收縫線縫合關閉瘤腔。兩組的其他治療均相同。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的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前后的生活質量及性激素水平。(1)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2)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感染、發熱和粘連。(3)生活質量。采用WHOQOL-BREF 量表進行評估,包括26 個評估問題,對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及環境維度進行評估,每個方面均以分值越高,表示本維度的狀態越好,每個維度的分值均為百分制,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4 周各評估1 次。(4)性激素水平。于術前及術后1、3 個月檢測兩組的性激素水平,采集靜脈血標本,進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FSH、LH 及E2,采用酶聯免疫法進行定量檢測。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A 組年齡20~55 歲,平均(36.7±7.0)歲;病灶直徑4.6~9.7 cm,平均(6.3±1.0)cm;其中單發31 例,多發13 例;漿膜下12 例,肌壁間32 例。B 組年齡21~56 歲,平均(36.9±7.1)歲;病灶直徑4.7~9.6 cm,平均(6.2±1.1)cm;其中單發32 例,多發12 例;漿膜下13 例,肌壁間31 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手術時間及排氣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各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手術前后的WHOQOL-BREF 評分比較 術前和術后1、4 周,兩組的WHOQOL-BREF 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與術前、術后4 周的WHOQOL-BREF 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手術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術前和術后1、3 個月,兩組的FSH、LH 及E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與術前、術后3 個月的FSH、LH 及E2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手術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手術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注:t1、P1 值為術前兩組比較;t2、P2 值為術后1 個月兩組比較;t3、P3 值為術后3 個月兩組比較。*與術前比較,P<0.05;#與術后3個月比較,P<0.05。
子宮肌瘤的臨床發病率極高,對廣大婦女的生殖健康造成顯著不良影響。與子宮肌瘤相關的診治研究中,手術一直是臨床研究重點[4-5]。子宮肌瘤手術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腹腔鏡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微創方面均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兩類手術方式的臨床應用率均較高,但是兩類手術方式的比較性研究仍存在極大爭議[6-8]。較多研究認為,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已經可有效滿足控制手術創傷的需求,且對于出血及肌瘤剔除的效果均有突出優勢;但也有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也可有效降低對盆腔及子宮周圍組織及臟器的影響,對于機體的綜合不良影響更小[9-11]。針對上述方面的研究爭議,對于腹腔鏡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綜合效果比較則尤為必要。另外,性激素作為反映生殖系統狀態的有效方面[11-13],其對于子宮肌瘤手術導致的生殖系統不良影響具有直接的反應作用,因此對上述兩類手術患者性激素表達的變化意義較高[14-16]。再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反應患者的綜合狀態,也是受手術影響較大的方面,且對于術后子宮恢復情況也有積極的反應作用[17-18]。
本研究就腹腔鏡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及對性激素水平的影響進行探究,結果顯示,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術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P<0.05),手術時間及排氣時間均短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P<0.05),說明陰式手術在出血及手術時間控制、胃腸功能恢復方面具有優勢;另外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手術前后的性激素水平及生活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類手術方式在術后子宮恢復方面無明顯差異,對生殖系統的不良影響差異不顯著,且術后均恢復較快,患者的綜合生存狀態較好,因此認為上述兩類手術的可取性均較高,但是鑒于陰式手術在出血及手術時間控制、胃腸功能恢復方面的優勢,因此認為陰式手術可能稍具優勢,這與其陰式手術經由陰道取出,有效控制了出血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等有關[19-21]。
綜上所述,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方面更為具有優勢,兩類手術方式對性激素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均較小,且恢復均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