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玖玲
(依安縣第一小學,黑龍江 依安 161500)
目前,語文教學新課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語文教師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針對傳統教學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并開展了很多創新性的工作,也見到了一些成效,在學生中也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們必須辯證的去看。要做到“知行統一”。不能是響應國家號召,搞搞“面子工程”“花拳繡腿”,走個過場而已,而是應該真正地將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落到實處,讓他扎根,落地開花。
首先,雖然《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語文學習的總目標,但是對于每個單元,每篇課文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設定。語文教師通常都是根據個人的喜好,來判斷、劃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掌握程度如何,課堂教學效果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去衡量。這就會造成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師授課習慣、講課風格、重難點不同,學生的吸收效果也千差萬變。
其次,盲目追從教學參考書的教學目標。盲目照搬教學參考書上的“既定標準”,這顯然是與學科建設的發展不相吻合的。學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所以傳統的教學參考書只能是作為輔助資源,而不能“全盤吸收”。要建立在傳統教學文件的基礎之上,結合當前的改革需要,做出科學化的變革。要與時俱進,認真研究班級同學的理解程度,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比如說,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可能參考書設定的目標太高,難以達成,課程難度過大,就會出現老師與學生不在一個頻道上,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就會因為跟不上,失去學習的興趣與勁頭。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可能又會出現“吃不飽”,課堂溜號走神的現象發生。所以,“因材施教”才是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實踐發展進程。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任課教師都在課堂上開展了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比如說小組合作學習法、任務驅動法、啟發式、翻轉課堂等等。形式的多樣性,確實是極大地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生展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但是,小學生也會在多樣化的手段變化中,關注的重點發生了偏移。會把重點放在形式的多樣性上,而忽略了去參悟語文課文本身,這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想看到的,也應該是日后我們教學工作中應該最值得反思的部分。教學方式與方法該怎么變?每次使用哪種方式方法?教學方式的創新固然正確,但是“度”的把握是應該適當的,不應該過度化。
贊美是對人的最大肯定,這個定律放在小學課堂上也尤為適用。但是,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深入,我們會發現這一招似乎不管用了。究其原因,學生會發現每名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都會給予表揚,評價的詞語也是千篇一律,都是“你真棒”“答得好”“不錯”,缺乏新意,學生過了最初的新鮮感,也就重新回歸了常態化。
針對目前現狀,我們必須要制定立足于本年級特點的教學目標。既要體現國家教育部的基本標準,又要體現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準定位,要讓教學目標既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要求。所以,教學大綱的制定應該是基于廣泛調研的基礎之上。教學目標就像是課堂教學的“標尺”,我們可以“適度超綱”,但是不能降低既定標準。我們要采取集中備課與獨立備課相結合的方式,一起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明確本學期的授課重點。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研討,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眾所周知,各種教學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特質。所以,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要盡可能的做到“物盡其用”,讓使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最大化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增強學生的課堂教學互動效果。另外,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一堂課不建議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只建議使用1-2種教學方法即可。我們要讓教學方法發揮其最大的效能,但不要忽略了讓學生深入思考的教學本質。
眾所周知,課堂評價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尺。一方面,小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客觀評價,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學習效果,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一個很好的反饋;另一方面,對于老師在評價中出現的贊美、認可與肯定,對于學生而言要比得到玩具和壓歲錢更加珍貴。那是一種對于學生學習成績以及個人能力的肯定。所以,我們要善于運用課堂評價,要把課堂評價的效能發揮到極致。教師的評價不要過于籠統、寬泛。要結合學生的回答,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點評。比如說:XX同學表達的十分清楚、具體,展現出了這名同學良好的語言功底等等。這樣的評價,往往會更加的真誠、中肯,更容易被學生所接納。也會鼓勵更多的學生和老師分享他的想法。
所以,我們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在新課改背景下,結合年級語文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