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紫熒 周佳敏 劉曉彤 蘇泳儀 丘碧群
摘要為探討二孩政策、青少年心理安全感、逆反心理之間的關系,采用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青少年修訂版),逆反心理量表對2077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得出結論:(1)青少年安全感和逆反心理在弟妹于二孩政策前后出生差異顯著;(2)弟妹是否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的青少年的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學段、生源地上差異顯著;(3)弟妹是否在二孩政策后出生與青少年心理安全感、逆反心理呈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 青少年 二孩政策 安全感 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58
A Study on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Reaction Psych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wo-Child Policy
WU Ziying, ZHOU Jiamin, LIU Xiaotong, SU Yongyi, QIU Biqu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child polic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rebellious psychology, Maslow security-insecurity scale(Revised edition for teenagers)and the reverse psychology scal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2077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Result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security and rebellious psychology of adolesc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wo child policy;(2)Whethersiblings werebornafterthetwochild policy ornot, 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adolescents’ sense of security and rebellious psychology in school stage and student origin;(3)Whether siblings were born after the two child polic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rebellious psychology.
Keywordsteenagers; two-child policy; sense of security; rebellious psychology
0引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政策的實施改變了不少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1]相關研究表明,二孩的到來使家庭承擔更大的經濟、教育資源壓力,其精力更多分配在工作和二孩上,而對大孩的關愛與付出相對變小,大孩較少地被傾聽與引導,就會變得壓抑,自閉,沒有安全感。[2]心理安全感指個體對環境的危險性以及個體能否應付危險性的主觀評價反應。[3]有研究發現,64.4%的二孩家庭在二孩出生期易出現大孩心理不適的問題,[4]大孩在二孩出生后的情感問題主要表現為安全感缺乏。[5]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我防御、自我保護的手段。[6]在部分的二孩家庭中,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大孩可能對人際交往、學業等產生困惑,加之情緒不穩定,兩極化表現強烈,自我意識增強,部分具有逆反心理。[2]大孩的行為會因二孩到來而產生異常,比如出現打架、摔東西等行為。若得不到長輩父母關注,會將自己保護起來而遠離周圍人群。[7]
本研究將二孩政策劃分為兩個區間,“二孩政策后”僅指弟妹在二政策后出生的青少年群體,“二孩政策前”是指除弟妹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的青少年群體,以此突出討論二孩政策實施后大孩的青少年心理安全感及逆反心理的狀況。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廣東省佛山市、肇慶市等數所中小學共發放207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24份,回收有效率97.45%。年齡在11-18歲之間,男生1088人,女生936人;城市982人,鄉鎮485人,農村557人;小學高年級生580人,初中生888人,高中生556人;獨生或弟妹在二孩政策前出生1754人,弟妹在二孩政策之后出生270人。
1.2測量工具
1.2.1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修訂版[8]
曹中平等人對青少年群體修訂的量表,共44個條目,3個維度。每道題目包括“是”“否”“不清楚”3個選項,進行“0”“1”二級評分,選擇與表中一致的記零分,其余的一律記1分,大部分選“不清楚”的記1分,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差。自我安全感、情緒安全感和人際安全感三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68,0.81,0.80,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1.2.2逆反心理問卷[9]
量表共包含20個條目,3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符合5分、基本不符合4分、不確定3分,基本符合2分、完全符合1分。得分越高,逆反心理越低。情緒逆反、認知逆反和行為逆反三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2,0.84,0.76,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
1.3實施程序
上述問卷嚴格遵守心理測試原則,統一指導語,要求不得與他人交流,在10分鐘左右獨立完成,并統一當場收回,錄入電腦整理分析。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錄入數據,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多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
2結果
2.1青少年心理安全感、逆反心理特點分析
對青少年心理安全感、逆反心理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發現,就心理安全感維度平均值而言,人際安全感得分最高(M=0.62);就逆反心理各維度平均值而言,情緒逆反得分最高(M=2.78)。
2.2各變量在人口學上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安全感(t3 =-4.33,P3<0.001)和逆反心理(t4 = -5.23,P4 < 0.001)弟妹在二孩政策前后出生上差異顯著,且弟妹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的得分較高,即受二孩政策的影響,青少年群體的不安全感增加,而逆反心理顯著降低(見表1)。
從表2可知,以安全感和逆反心理為因變量,以學段和弟妹是否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為自變量進行3(小學、初中、高中)×2(弟妹是否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的多變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安全感上交互作用顯著,對其的進一步簡單主效應分析發現:對小學生而言,弟妹在二孩政策后出生其安全感顯著低于弟妹在二孩政策前出生。
以安全感和逆反心理為因變量,以生源地和弟妹是否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為自變量進行3(城市、鄉鎮、農村)×2(弟妹是否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的多變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安全感上交互作用顯著,對其的進一步簡單主效應分析發現:對農村青少年而言,弟妹在二孩政策后出生其安全感更高;在逆反心理上交互作用顯著,對其的進一步簡單主效應分析發現:對于農村青少年而言,弟妹在二孩政策后出生其逆反心理更低。
2.3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及變量間的相關分析
二孩政策、心理安全感及各維度與逆反心理及各維度相關分析可得:逆反心理與安全感顯著負相關,弟妹是否在二孩政策后出生與安全感、逆反心理顯著正相關。
3討論
3.1差異分析
3.1.1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弟妹是否二孩政策后出生的差異

本研究發現,安全感和逆反心理在弟妹在二孩政策前后出生上差異顯著,分析其原因:在二孩政策頒布前,國家提倡的獨生子女政策限制了家長的生育意愿,獨生子女無產生因家庭結構即將發生變化的心理預期。而政策頒布后,許多父母積極響應卻缺乏與大孩及時有效的交流。本調查發現超50%的青少年報告在與弟妹發生矛盾時父母更偏向弟妹,因家庭結構的變化,從集中關注變為要求忍耐與退讓的一方,這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產生父母不公平對待的感受。隨著二孩政策的推行,面臨二孩出生的青少年增多,依據觀點采擇理論,同伴群體的影響極大,不安的情緒通過同伴交往和信息交流中傳遞。在弟妹出生后對負面經歷的恐懼和回避造成了自己對父母、弟妹的抗拒情緒。從結果中可以看到二孩政策后成為大孩的青少年群體逆反心理降低,這可能是家庭結構帶來的影響,有28%的青少年認為“弟妹出生給他們帶來責任”,雖然弟妹的出生使青少年心理較易產生不安全感,但其家庭角色的變化也讓他們擔起了哥哥姐姐的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促進青少年給弟妹樹立標榜和行為規范的作用。
3.1.2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弟妹是否二孩政策后出生的生源地、年級差異
研究發現,弟妹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的農村青少年,其安全感增高、逆反心理降低,這是本研究的新發現之一。與城市青少年相比,二孩政策是否實施對農村孩子影響不大,因為農村青少年生活的環境更多的是多孩家庭,成長環境傾向于多同伴群體。因此,大孩從其他家庭中體驗到有弟妹陪伴的快樂,對待弟妹的到來更多的是接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青少年的安全感和降低其逆反心理。相反,城市獨生子女的大環境以及家庭資源始終集中于個人,易以自我為中心,占有欲強,對弟妹的抵觸情緒較強。
弟妹在二孩政策后出生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其安全感顯著高于初高中生,逆反心理無顯著差異,即小學生更缺乏安全感。家庭是孩子賴以生存的環境,年齡越小,對家庭的需求感和歸屬感越強。因此,大孩因弟妹的到來而導致父母給予關愛的重心轉移而產生同胞競爭心理;因需求被漠視或未被滿足而缺少安全感,因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回應產生不真實感。[10]小學高年級學生關注中心仍圍繞著父母,而初高中生交友圈開始擴大,關注點逐漸從家庭轉向學校,因而小學高年級青少年對二孩到來的接受程度會比處于青春穩定期的初高中生低。
3.2相關分析

逆反心理與心理安全感呈顯著負相關,即心理安全感越低,逆反心理越高;二孩政策與逆反心理、心理安全感呈顯著正相關,證明二孩政策的實施對大孩的逆反心理與安全感有影響,因此家庭教育要在二孩出生前注意對大孩的語言引導及觀念輸入,在二孩出生后注意對大孩的公平對待并密切關注其心理變化;學校要留意大孩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及時與家長聯系,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同時可通過心理課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關心并引導其解決煩惱。青春期是十分特殊的階段,青少年受生理、心理與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內心的沖突、家校雙方面管束的增加都會降低青少年心理安全感,家長與學校要悉心關注他們的成長,轉變錯誤觀念,為其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
4結論
安全感和逆反心理在弟妹在二孩政策前后出生上差異顯著;弟妹是否二孩政策后出生的青少年安全感、逆反心理在生源地、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二孩政策與青少年心理安全感、逆反心理均呈顯著正相關。
基金項目:2019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獲國家級立項(項目編號:201910580005)
參考文獻
[1]陳斌斌,王燕,梁霽,等.二胎進行時:頭胎兒童在向同胞關系過渡時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6(06).
[2]于志英.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
[3]Daniel B, Dan J.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ecurity[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8(1).
[4]王娜,張寧,錢鵬亞,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家庭代際沖突的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0).
[5]王娜,王逸揚,周芊.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幼兒家庭教育問題及策略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1).
[6]Alison J, Adrian, Walter C. Psychology reactance: factor structure and internal consisteney of the questionnaire fort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reaetance[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5).
[7]李何麗,韓巍,張慧敏.基于全面二胎政策開放下長子女心理探析——長子女心理問題新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04).
[8]曹中平,黃月勝,楊元花.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在初中生中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002).
[9]丁淑婧,馮維,梁曉燕.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問卷編制與一般特征[J].中國健康教育,2011(012).
[10]杜雪珂.父母教養方式對頭胎幼兒同胞關系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