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秀,張達穎,曹新添,顧麗麗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南昌 330006)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不明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經異常放電所導致的顏面部劇烈疼痛[1],被認為是“世界上人類最大的敵人”[2],其發病率高達0.012%[3],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4-5]。三叉神經痛主要有藥物、手術和心理治療等治療方式,其中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應用廣泛且療效顯著[6-7]。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術中患者呈清醒狀態,體位舒適度會影響手術的效果,甚至可能發生意外。本研究采用自制簡易頸椎枕,協助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患者保持頸后伸、下頜微抬高的姿勢,能明顯縮短體位擺放時間,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報告如下。
詳見《新型頸椎固定枕在頸椎微創手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8],設計與制作圖見圖1—2。

圖1 簡易頸椎枕設計圖 圖2 簡易頸椎枕示意圖
選擇2019年1—11月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的76例患者(均為第二支三叉神經痛)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三叉神經痛行半月節射頻熱凝術的患者;有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排除標準:有藥物依賴和精神疾病的患者;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將76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8例。試驗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40~72(52.5±1.5)歲;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53.5±1.2)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采用簡易頸椎枕擺放體位,將簡易頸椎枕放置在手術床頭端,患者上枕即可。對照組采用傳統體位擺放法,即在手術床上橫鋪一塊大治療巾,患者平臥于手術床上,在雙肩胛下墊一個厚約5 cm的軟枕,頭向后仰,頸下墊直徑約7.5 cm的圓枕,防止頸部懸空,頭下置一頭圈,頭部用治療巾包裹固定,雙手臂用擋板固定置于身體兩側,膝關節處放軟枕,并用束腿帶固定雙腿。
1)手術體位擺放時間:用同一計時器精確記錄從開始擺放體位至體位擺放完成所用的時間。
2)手術體位舒適度:采用問卷調查和視覺模擬評估法評估患者的舒適狀況。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是否存在頭痛、頸痛、背痛、肢體麻木、煩躁不安、無癥狀等項目。視覺模擬評估法:使用長約10 cm兩端分別刻有“0”和“10”的游動標尺評估患者的舒適狀況,“0”表示非常不舒適,“10”表示非常舒適,從0~10舒適度依次遞增,分數越高舒適度越好[8]。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頻數、均數±標準差、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比較采用t檢驗、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手術體位擺放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2組手術體位擺放時間比較
試驗組無頭痛、頸痛、背痛、肢體麻木等癥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視覺模擬評估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明試驗組手術體位舒適度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手術體位舒適度比較
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有時間短、費用低、見效快,面部感覺好等優點,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9-10],該手術在局部麻醉下經DSA引導進行,針尖進入卵圓孔達靶點后給予射頻熱凝[10],手術部位與顱腦相通、體位舒適度十分重要,術中快速安置恰當的體位、減少穿刺時間是確保患者舒適、平穩、安全度過手術期,提高穿刺成功率的重要保證[11]。本研究對照組采用傳統體位擺放法,試驗組采用簡易頸椎枕擺放體位,比較2組患者手術體位擺放時間和舒適度。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體位擺放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試驗組無頭痛、頸痛、背痛、肢體麻木等癥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視覺模擬評估明顯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手術體位舒適度優于對照組。
本研究設計的簡易頸椎枕有以下優點:1)使用簡便,減輕工作負荷。工作人員只需將患者安置于手術床頭端的簡易頸椎枕上即可,明顯縮短了手術體位擺放時間,使整個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減少醫患受輻射時間。2)有效固定患者頭部。簡易頸椎枕頭部的松緊固定帶能防止頭部隨意滑動,加上枕外層有防滑棉布套能使患者的頭、頸、背部不易滑動,保證了患者的頭部既可很好地固定又能充分暴露穿刺部位,便于醫生操作。3)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該枕材料舒適設計合理,有彈性的聚氨酯海綿(或PU海綿)和透氣棉布材料,加上彌補頸部支托空缺的凸起設計,使患者枕、頸和背部感覺更舒適,減少了術后頭痛、頸痛和肢體麻木等不適。4)適用范圍和人群廣泛。該枕分大、中、小3個型號,適用于不同體型和年齡的患者。該枕不僅適用三叉神經射頻熱凝術,其他頭面、頸部微創手術同樣適用,如頸椎前入路的各類頸椎微創手術。簡易頸椎枕制作簡單,成本低,實用性強,獲得本院臨床醫護人員、患者的一致好評,已申請專利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