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喜玲,荊嬋,李靜,潘寒寒,高飛,王茹真,郭現平,尚學敏
近年來,隨著各種嚴重感染性疾病和大型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綜合性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理人才隊伍建設成為關注的重點[1-2]。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推動感染學科及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重要性[3]。崗位目標管理以實現目標成果為導向,在專科護士培養和創新發展中顯示了初步的優勢[4-5]。相較于其他專業,我國感染性疾病專業對專科護理人員的培養起步較晚,存在專科護士人數有限、地域發展不均衡且不穩定等問題,影響感染專科的整體發展水平[6]。因此,感染學科護理人才的建設與培養勢在必行。為適應新形勢,我院積極開展感染性疾病科護理骨干人才培養實踐,報告如下。
1.1對象 我院感染性疾病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下設發熱門診、腸道門診、肝病門診等亞專業診室。2020年,科室共開放床位120張,包括6個護理單元。共納入骨干護士培養84人,女78人,男6人;年齡26~54歲,平均33歲;職稱:護士及護師61人,主管護師21人,副主任護師2人;學歷:本科82人,碩士2人。
1.2方法
1.2.1成立感染性疾病科護理骨干人才培養小組 共8人,由分管本片區的護理部副主任擔任組長,感染性疾病科科護士長任副組長,組員包括各病區護士長6人及科室分管學科建設的副主任1人。小組職責主要依據相關條例和科室發展實際需要,制訂和實施感染性疾病專科護理骨干人才的選拔、培訓、管理和考核等。
1.2.2感染性疾病科護理骨干人才培養方案
護理骨干人才分為管理型、教學型、專科型、研究型、科普型5種類型,采取科室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法,個人依據自己特長及職業發展方向報名,由小組集體審核后加入護理骨干人才培養庫并建立個人培養檔案,實施人才培養計劃。
1.2.2.1管理型骨干 ①選拔。本科學歷,主管護師以上職稱,臨床護理工作時間≥5年;或研究生以上學歷,臨床護理工作時間≥1年。②培養目標。協助護士長參與科室的管理工作。包括:a.制定、組織實施本科室護理工作計劃和落實管理目標。b.參與科室護理質控工作,承擔一級質控,負責制定不少于2項專科護理質控指標,并對指標進行監測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形成護理質量改善項目。c.積極協調處理科室各種突發應急事件,制訂各類應急預案,并能積極應對,有效組織,妥善處理。d.組織安排科室成員的繼續教育培訓和考核工作,并根據年度考核成績,建立和實施績效評價制度。
1.2.2.2教學型骨干 ①選拔。本科以上學歷,N2以上層級;有課堂或臨床帶教經驗。②培養目標。a.在專科承擔帶教老師或帶教組長等,參與制訂臨床護理教學培訓相關制度、管理規定、實施方案。b.負責新護士、規培護士、進修護士、實習護士的入科教育、培訓過程和出科考核工作,落實科室層級培訓、專業知識講座、教學查房、業務學習等教學活動的開展。c.開展臨床護理教學研究工作,參與或承擔感染性疾病網絡教學課程的教案制訂和教學實施。
1.2.2.3專科型骨干 ①選拔。本科以上學歷,感染科工作時間≥2年;掌握感染性疾病相關理論知識,具有扎實的專科技能和較豐富的臨床經驗。②培養目標。a.按照科室護理崗位職責承擔臨床護理工作,掌握感染性疾病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護理技術,制訂感染性疾病專科護理方案。b.能夠應用感染科特色護理技術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為患者提供專科專病護理指導及針對性的健康教育。c.參與護理會診、護理門診和疑難病例討論。每年主持不少于1例疑難病例討論。參與線上或線下專科護理門診或護理會診不少于12次。
1.2.2.4研究型骨干 ①選拔。碩士以上學歷,臨床工作時間≥1年;熱愛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經歷。②培養目標。a.發現感染性疾病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2年內發表不低于1篇統計源期刊護理論文。b.幫助和指導護士解決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向護理部反映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需求。c.協助科室及病區科研課題申報,每年申報省市級、校院級科研項目不少于1項,3年內不少于1項獲得立項,并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結題。
1.2.2.5科普型骨干 ①選拔。本科以上學歷,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溝通能力,且掌握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的使用方法。②培養目標。a.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出院隨訪及大眾感染性疾病護理相關健康教育知識宣教,每個月至少發文1篇。b.為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等提供線上線下技術幫扶和管理支持。如健康教育大課堂(每年不少于1次)、專科培訓或繼續教育培訓(每年不少于1項)。
1.2.3考核評價 每年由骨干護士分別依據自己的培養目標制訂年度工作計劃,每個月5日前提交本月工作安排時間表,由培養小組每個季度按照計劃逐項進行考評打分。其中,管理型骨干包括計劃與目標、質量控制、應急預案、人員培訓和團隊合作5項,教學型包括教學任務、人員培訓、教學研究、教學質量、教學滿意度5項,研究型包括科研任務、論文發表、課題申報、解決問題、評判性思維能力5項,專科型包括重癥搶救、問題發現與處置、護理門診、疑難討論、護理會診5項,科普型包括科普文章、延續護理、基層培訓、繼續教育、健康教育5項,每個類型總分均為100分,4個季度平均成績即為該骨干護士考評得分,<80分為不合格,80~分為合格,90~100分為優秀。優秀人員優先參與晉級、晉升或評選先進,合格以上人員可繼續參與骨干護士培養,不合格人員則需進行自我分析、提出改進意見,連續2年不合格則取消繼續培養資格。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1骨干護士考核成績 2020年共納入護理骨干人才培養庫84人,其中管理型14人、教學型14人、專科型28人、研究型14人、科普型14人;年度考核得分69~94(79.6±12.4)分。優秀11人,合格68人,不合格5人。
2.2其他工作成績 全年管理型骨干護士共參與一級質量控制管理45次,組織感染科應急預案修改與制訂18項,完成質量改善項目6項。教學型骨干護士全年帶教67人次,授課87課時,教學滿意度98.7%。專科型骨干護士進行傷口造口、靜脈治療、營養支持等護理會診87例次,護理門診245例次,開展新業務新技術2項。研究型骨干護士完成科研培訓54學時,發表護理論文10篇,申請課題3項;科普型骨干護士參與基層培訓12次,進行集體健康教育58次。
3.1感染學科護理人才建設迫在眉睫 近年來,新型感染性疾病及其相關公共衛生事件的頻繁發生對感染科護士應對危機事件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國內外均在積極探索解決感染學科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以及如何快速提高感染科護理人員應對危機事件的綜合能力[4-5,7-9]。因此,亟待建立結構合理的感染學科護理人才隊伍。王貴強等[10]指出人才培養與梯隊建設是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學科建設的重點,建立穩定、結構合理、專業性強、高素質的感染護理人才隊伍是感染護理學科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有必要依據護士自身特點及職業規劃,制訂合理的培樣機制,提高護理隊伍防控公共傳染病應對能力[11]。
3.2崗位目標管理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科護理人才梯隊培養 目前,我國專科護士使用制度尚不健全,崗位設置缺乏、工作考核方式不明確,制約了專科護理人才的培養與發展[12]。也制約了感染性疾病科專科護理人才培養,因此,建立符合臨床實際需要的人才梯隊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崗位目標管理辦法,構建以管理、教學、專科、研究及科普為一體的感染性疾病學科護理人才梯隊,明確提出各類專科人才的針對性護理指標,激發了護士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通過不斷識別與解決每項指標完成中的問題,推動了整體護理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我院基于崗位目標管理的感染性疾病專科護理骨干人才培養實踐,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科護理人才梯隊建設。但研究時間較短,本研究并未評價崗位目標管理在提升感染科臨床護理質量中的直接作用,還需在未來研究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