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偉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110004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危險的周圍血管疾病之一,急性起病,栓子脫落而形成的肺栓塞也是產褥期婦女死亡的一個主要因素[1]。由于特殊的生理變化,妊娠期的婦女較正常人更易患此病。2019年9月—2020年8月我院共收治下肢靜脈血栓產婦27例,現將其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年9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下肢靜脈血栓產婦27例,年齡24~32歲,平均27.6歲;初產婦20例,經產婦7例。其中26例病人為單下肢,1例為雙下肢,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較健側明顯增粗,皮膚溫度正常,無股青腫。
1.2 治療方法 27例病人均采用溶栓、祛聚、溶栓藥物治療,同時給予臥床休息、患肢抬高、抗血栓壓力帶氣壓治療等措施。
1.3 結果 經過系統用藥治療及護理后,27例DVT病人復查患肢血管彩超,結果回報完全再通25例,部分再通2例,雙下肢周徑差距在1 cm之內,無肺栓塞或因用藥導致的出血現象發生。
2.1 臥床休息 急性期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適當補液,注意飲食,嚴禁按摩和劇烈活動,避免栓子脫落。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便秘導致的腹內壓增加,進而導致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從而加重病情進展。
2.2 患肢抬高 患肢抬高20°~30°,膝關節屈曲,有助于靜脈血液回流,緩解由于腫脹引起的疼痛,并且注意患肢張力有無緩解,每日定時用皮尺測量患肢大腿中段及小腿中段周徑并記錄,與以前記錄的健側周徑比較,以評估治療效果。
2.3 氣壓治療 氣壓治療儀器主要通過遠心端至近心端依次放氣,將淤積的淋巴液推回血循環中,加速肢體靜脈血流速度,消除水腫,預防凝血因子聚集對血管內膜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
2.4 用藥護理 在抗凝、溶栓時密切觀察結膜、鼻腔、牙齦、皮膚黏膜等有無出血跡象;仔細詢問病人大小便顏色,注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此外,需密切注意觀察子宮復舊情況,若發現異常惡露或陰道出血量過多,及時向醫生匯報,并對癥處理。本研究的溶栓治療選擇在患肢上方進行穿刺,操作難度大。治療前評估病人血管情況,穿刺時避免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注意保護血管;根據輸入的藥物、血液制品、輸液速度等要求,盡量選擇較小型號,以減少對血管內皮損傷,避免機械性損傷和血栓形成;掌握正確拔針及按壓方法,即在針頭拔出血管壁后再迅速按壓,按壓時應沿血管縱行按壓,可將進皮膚和進血管的2個穿刺處同時壓住,時間為3~5 min。
2.5 其他 ①膳食護理:術后要鼓勵產婦多飲水,對禁食水的產婦應適當補液,防止因為過度脫水導致血液黏稠,而誘使血栓形成,而產婦食物要以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低脂肪且容易消化為主[2];②嚴格掌握剖宮產指證[3-6];產后少用或不用止血藥;③功能鍛煉:由于長時間平臥會導致血流速度減慢,因此鼓勵產婦產后早期活動[7-8],不能離床活動者給予病人下肢氣壓治療或按摩下肢肌肉,雙側交替方式,做足背屈曲和踝部左右運動,同樣是交替進行方式,做下肢屈曲運動,雙側交替進行,間歇性擠壓雙小腿的肌肉群;④心理輔導:防止因為心情不佳導致神經紊亂功能紊亂,血管舒縮功能失衡對下肢靜脈回流造成影響;⑤密切觀察病情:在應用藥物進行抗凝、溶栓的過程中,密切注意病人有無出血跡象,避免引起嚴重出血。
近些年來,產褥期婦女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一直在增高,而由于其栓子脫落形成的肺栓塞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9-10],妊娠期婦女血栓性疾病發生的風險約為非妊娠人群的10倍左右[11-12],而產后發生血栓性疾病的風險甚至增高至約20倍左右[13],妊娠期的整個過程中均可以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有研究顯示,多數出現在妊娠晚期,而產褥期的病人出現在產后2周內[14-15]。19世紀中葉,Vichow等提出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16],至今仍受到世界學者一致公認。妊娠期間婦女體內的內環境的改變也有自身特點[17-19]:首先,由于除ⅩⅢ因子以外凝血因子的增加而引起高凝狀態,其中纖維蛋白原較妊娠前增加2倍或3倍,其余各凝血因子增加0.2~0.8倍,而體內抗凝因子則是降低的,在產后1個月左右凝血因子才恢復正常水平,加之妊娠期間產婦的血容量增加導致血流速度緩慢;其次,產后2周內子宮仍未恢復至妊娠前子宮的位置、體積,而增大的子宮會壓迫髂靜脈,致使下肢靜脈回流速度緩慢;再次,產后尤其是剖宮產術后的產婦,由于懼怕疼痛的原因不愿下地活動,導致下肢活動減少,進而使血液回流速度減慢,形成血栓[20]。上述的因素導致妊娠婦女成為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人群。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栓子脫落進而出現的肺栓塞,是產婦死亡的一個主要病因,對于妊娠期人群進行積極而正確的護理指導是非常必要的。有效而合理的護理可以有效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1],對于確診病人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改善病人預后[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