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今年以來,生豬產業全行業虧損嚴重。新形勢下,如何穩定生豬生產,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農業農村部對全國500個集貿市場監測數據顯示,6月份第4周,全國生豬均價為13.76元/千克。從1月份第3周的36.01元/千克起,已連續22周下跌,累計跌幅達62%。6月份第4周,全國豬肉價格為24.60元/千克,較1月份第3周下跌29.62元/千克,累計跌幅達54.6%。
“生豬出欄量、出欄活重和豬肉進口持續增加,疊加商業凍品持續投放市場和鮮肉消費低迷,使得豬價持續回落。”對豬價深跌的原因,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這樣總結。
從供給看,當前全國豬肉供應非常充裕。數據顯示,1月至5月,全國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屠宰量同比增長40.4%。1月至5月,豬肉進口196萬t,同比增長13.7%。
“豬肉價格繼續下探,主要原因是以前壓欄的毛豬太多。目前,上市白條豬單重普遍較大,單重超過90千克/頭的占比70%左右。這些白條豬基本上都是推遲了1~2個月才出欄,壓欄時間過長。換句話說,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白條豬,基本上還是1~2個月以前就應該出欄的毛豬。”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統計部經理劉通說。
劉通表示,大體型白條豬占比過大的現象從春節前就開始了,已經持續了幾個月。估計再有1~2個月時間,壓欄超大毛豬也不能完全消化。
養殖者盈虧情況怎樣呢?據了解,當前,自繁自養養殖戶每千克平均養殖成本約17元,外購仔豬養殖戶每千克養殖成本約26~27元。
朱增勇調研發現,自繁自養出欄1頭120kg商品豬,5月盈利約200~300元,6月初開始虧損,虧損幅度在100~200元,6月中旬虧損擴大至350元。外購仔豬養殖戶3月份就已經開始虧損,5月底每頭豬虧損1000元左右,6月中旬虧損達到1400元以上。
與批發零售環節相比,養殖端的壓力更為明顯。有業界人士表示,一方面是豬肉價格的“天花板”在不斷降低,另一方面是飼料等養殖成本的“地板”在不斷提升,養殖端的盈利空間縮小了。“有些養殖場減少了一天喂養的次數,還有的開始‘以質換量’加快淘汰低產能繁母豬,也有的在宰殺60kg以下的小豬了。”上述業界人士說。
上市公司的數據更為直觀,5月份財報顯示,溫氏股份(300498)肉豬銷售收入同比下降;牧原股份(002714)商品豬銷售均價17.65元/千克,比4月份下降16.39%;新希望(000876)收入為13.96億元,環比變動-26.56%,同比變動-12.75%。
針對養殖戶利潤的收窄,近期中國畜牧業協會發布倡議,在價格下行階段,希望養殖戶們不要恐慌,更不要以賭博心態安排生產。要關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生豬生產和市場數據,加快轉型升級,做好節本增效。中國畜牧業協會發布的倡議顯示,“5月份生豬養殖的虧損面為9.7%,一些優秀的養殖場能把成本控制在每千克12元以內,這說明行情不好的時候也有賺錢的養殖戶。”
國家層面在積極引導市場良性發展。6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生豬價格過度下跌三級預警,提示養殖場(戶)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農業農村部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生產和市場監測,及時發布信息,引導養豬場(戶)合理安排生產節奏;以能繁母豬存欄變化率為核心調控指標,推動建立穩定生豬產能的調控機制,防范再次出現大波動。
在國內生豬產能已成功恢復的情況下,豬價下跌在客觀上也倒逼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由于母豬嚴重不足,各大中型養殖企業較大范圍地采用輪回雜交方式生產父母代母豬。目前,正好加速淘汰落后產能,代之以產能更高的二元母豬。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我國種豬‘卡脖子’問題突出。從長期來看,我國生豬種業附屬于產業大盤子中,難以體現農以種為先的指導思想,企業自主培育積極性弱。頂端核心育種體系規模小,獨立分散的種豬供給模式導致無法形成自主的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疫病持續沖擊生豬種業,集團化、專業化種業公司仍處于起步階段。”朱增勇說。
針對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生豬產業鏈主要環節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業界應當從品種資源保護和核心種群培育、營養與飼料、智慧養殖設施設備、豬病防控、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屠宰加工等方面,加大協同創新攻關力度。
朱增勇表示,我國生豬種質資源豐富,但利用率低。希望未來隨著地方種豬資源保護利用、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研企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集團化育種加速發展,我國種豬自給率能夠顯著提升。養殖從業者要繼續做好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以免錯失豬價回升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