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喜 賈海忠 段行武 曹克剛 張曉陽 韓芳 趙勇 張保春 劉寧 王世東 肖永華 洑曉哲
風邪為“六淫”之一,風邪致病理論是中醫病因學的重要內容。風邪所致疾病臨床表現多樣,為害甚廣。臨床上,基于風邪致病理論運用風藥治療多種疾病,常能取得較好療效。為進一步明確風邪致病特點和風藥運用的臨床價值,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醫內科教研室趙進喜教學名師工作坊特組織專家,對此進行討論。
劉寧主任醫師:
風邪既是六氣之一,又是六淫之首,也常作為六淫邪氣的代稱。《醫方考·中風方論》曰“風者,百病之長,得天之象,故其發也暴”,《素問·風論篇》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均指出風邪致病速度較快。《素問·痹論篇》曰“風氣勝者為行痹”,也指出風邪導致的痹癥,常有疼痛游走不定的特點。《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指出風性主動,常可見眩暈、抽搐、痙攣等臨床表現。風性輕揚開泄,可以開泄腠理,導致寒、熱等邪氣侵入體內。
風邪又可分為內風和外風。《素問·五運行大論篇》曰“風以動之”“其用為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曰“風勝乃搖”,都是內風的致病特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風氣通于肝”,提示內風與肝關系密切,如眩暈、痙攣、動搖等疾病可從肝論治。
趙進喜教授:
風邪除了有內風、外風之分,還有“伏風”的概念。風邪既可以感而即發,也可以伏而后發。過敏性疾病、免疫相關疾病、發作性疾病等疾病常為“伏風”所致。如頭風病,可以反復發作,疼痛劇烈;腸道易激綜合癥,也經常因為某些誘因突然誘發加重;腎炎、狼瘡、過敏性紫癜等免疫相關疾病,也常存在風邪內伏的機制。
張曉陽主任醫師:
風邪的傳變規律是由表及里,由皮膚、腠理、經絡、經脈、六腑到五臟。風邪傷人的四大部位,即皮膚、頭部、關節和孔竅。風邪常見的九癥,即急、動、痙、癱、癢、麻、痛、腫、熱。
關節為人體經脈腧穴匯集之處,孔竅為人體與外界溝通之道,均屬虛處,風邪逢虛則入,更易侵犯這些部位。孔竅之中,肝主目,風氣通于肝,所以風邪易傷于眼,出現腫痛、白翳等;腎候于耳,腎氣虛,風氣入于腎經,則發為耳聾耳鳴;肺氣通于鼻,風邪犯肺,則鼻塞不通;口腔疾病,如口瘡等,也常從風論治。
九癥之中,“急”,即起病較急,病情變化也比較急。“動”,一指自覺旋轉動搖,如眩暈等;二指肌肉肢體抽搐、顫動。“痙”,指以項強、強直,甚至角弓反張、口痙為特征的病癥。“癱”,指四肢不用的疾患;“癢”,是發生于皮膚和黏膜的瘙癢感覺。“麻”,指肌膚、肢體發麻,甚或全然不知痛癢。“痛”,指各類痹癥或疼痛類疾病。“腫”,指水腫、癰腫及各種腫脹。“熱”,指發熱,風邪從外入里,與邪氣交爭,故多見發熱。
風邪致病理論在唐朝以前以“外風”學說為主,但唐朝時已經出現了“內風”學說的萌芽。孫思邈《千金要方》引用了徐嗣伯的論述,認為痰熱相感可以化風,這是目前查到的內風學說的最早論述。
曹克剛主任醫師:
首先,《素問·風論篇》指出:“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風邪致病的時候,可以出現寒熱、汗出異常、瘙癢、食欲不佳、肌肉無力等癥狀。太陽中風證鼻鳴干嘔,就有“衰食飲”的意思。
其次,風邪侵襲陽明,致病特點與患者的胖瘦有關,如果患者體型肥胖,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腫、目黃;如果體型偏瘦,則外泄而寒,出現寒中。
再次,風邪客于脈外,可出現肌膚不仁,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客于脈內,“凝于脈者為泣”,可出現肢體疼痛,常用熊繼柏驗方黃芪蟲藤飲加減;“凝于足者為厥”,可見下肢發涼、腿抽筋等癥狀,常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第四,內風和外風會相互影響,出現內外合邪。
張保春教授:
風邪致病理論所涉內容極為廣泛,中醫藥學對“風邪致病”的認識是廣泛而深刻的。由《黃帝內經》始,經歷代醫家充實發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體現著中醫思維,解釋著臨床現象,指導著臨證治療。簡言“風邪致病”理論,應從三個方面分析。
一是要明其含義。《靈樞·百病始生》言“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風為六氣之一,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現象,一般不會致病,若變化異常,并逢“虛”,侵犯人體,即引起疾病的發生,成為致病因素。《內經》釋作常則為“氣”,病則為“淫”。
二是要識其病證。“風邪致病”之“風”,是中醫理論認識的“風”,風證之有無,當以臨證求之,即有“風”的病象者,方能言之為風病。風病的典型征象,是由風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如“開泄”而致汗出、“襲陽位”而致頭面癥狀、“善行”而致病位不定、“數變”而致變幻無方、“主動”而致動搖不定等。《素問》專篇論“風”,言“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言“風者百病之長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五按語言“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則強調了風邪致病之兼邪錯雜。
三是要掌握風病之治。中醫理論的終極目標,是指導臨床,學習和掌握“風邪致病”理論,是要更好地診病、治病,提高臨床療效。近段時間來,“風藥”的研究是一個熱點,我們團隊基于易水學派的學術思想及用藥規律,發表了數篇論文,詳細探討了易水四家治療頭痛用藥經驗,探討了“風藥”的含義、藥性及臨床應用。
劉寧主任醫師:
風藥一般是指具有辛散祛風或息風止痙作用的藥物。針對外風,可用風藥中的解表祛風藥;針對內風,應在虛實辨證的基礎上應用息風止痙藥。實證者,肝陽生風應平肝陽、息肝火;熱極生風應清肝熱;痰火生風應清熱化痰;瘀血阻絡、筋脈失養生風應活血化瘀養陰。虛證者,脾虛應健脾,肝陰虛應養肝陰,肝血虛應養肝血。《金匱要略》風邪致病或兼有風邪的病證20余種,應用的方劑也很多,如防己地黃湯養血祛風、紅藍花酒活血祛風、黃芪桂枝五物湯溫陽祛風等。
張曉陽主任醫師:
風藥最早的概念是由李東垣《脾胃論》提出,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風、羌活、獨活、藁本等藥為代表,論述了風藥在脾胃病的治療中具有生發陽氣、行風勝濕、發散郁熱、疏達木郁、行經活血、引藥補脾等多種功效。
賈海忠教授:
風藥可以勝濕,對于感受風邪后表現為汗出、惡風、嘔吐、腹瀉等具有濕邪特點的疾病,可以應用祛風藥治療。風藥還可以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從而祛除邪氣。此外,羌活、防風可以補益大腸,既可以治療泄瀉,還具有通便作用。我曾治療一個便秘的患者,服用瀉下藥和潤腸通便藥效果均不佳,在方中加用羌活、防風各30 g后,患者大便通暢。除風藥外,臨床常應用針灸治療風邪所致疾病,常取風府穴、風池穴,效果較佳。
劉寧主任醫師:
風邪可能與炎癥細胞因子有關。炎癥細胞因子種類繁多,且廣泛作用于免疫、神經、內分泌等多個系統,與風邪“善行”的特點相似。而眾多的細胞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調節、相互傳導信號,共同參與調節機體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又與風邪“數變”的特點相似。如援助武漢新冠肺炎期間,重癥新冠病人病情發展非常快,出現炎癥風暴,就與風邪表現類似。心絞痛、哮喘、關節炎等疾病,與炎癥細胞因子也有相關性,各專科的疾病都可與風邪相關。
趙進喜教授:
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可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隨方加入防風、蟬蛻、羌活、薄荷等風藥,能明顯提高療效。“巔頂之上,唯風可到”,風藥具有上行的作用,對于頭目疾病療效較好。另外,風藥還能疏肝解郁,如逍遙散應用薄荷、痛瀉藥方應用陳皮等,均是取其解郁之效。呂仁和教授臨床治療慢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常用荊芥、防風、山梔、蟬蛻藥串,也常能取得很好的療效。臨床治療免疫相關疾病也常從風論治,如腎炎、腎病綜合征、亞急性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等。
針對糖尿病腎臟病,我們提出“腎絡伏風”病機學說,認為糖尿病腎病常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并見,常見頭暈眼花、皮膚瘙癢、肢體抽掣疼痛時發時止等類似風的表現。治療強調“從風論治”,常用藥如蟬蛻、僵蠶、鬼箭羽、牛蒡子、穿山龍等。許多疑難病、危急重癥,治療時隨方加用一兩味風藥,經常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段行武教授:
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皮膚科認識的外風應從廣義去理解,不單指自然界的風,還包括符合風邪致病特點的其他物質,如空氣中的花粉、塵螨、某些氣味、真菌孢子等。內風則多與肝有關,還有血熱生風、血虛化燥生風等。許多皮膚病的發病與風邪有關,如皮膚科疾病常見的瘙癢、脫屑、皮疹時起時消、病情發展迅速等臨床表現均符合風邪致病的特點。“風勝則癢”,風邪往來于腠理之間,則見瘙癢;“風勝則燥”,風邪可以耗傷津液,則見皮膚干燥脫屑;“風邪善行而數變”,可見皮疹部位變化不定,病情進展較快等。因此,皮膚科有許多疾病都屬于風邪侵襲的范疇。如癮疹,即蕁麻疹,其發病快、部位不定、瘙癢,體現了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如鵝掌風、腎囊風、白屑風等,具有瘙癢、脫屑的表現,符合“風勝則燥”的特點;油風,即斑禿,表現為病情進展快、頭發成片迅速脫落,與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相符。
皮膚科疾病如果臨床表現符合“風”的特點,就可從風論治,多用疏風、息風、祛風濕的藥物。疾病初期常用解表散風的藥,如荊芥、防風、蟬衣、豆豉等以透散表淺的風邪;對于比較頑固的皮膚病,常用祛風濕藥,如威靈仙、海風藤、羌活、獨活、秦艽、海桐皮等以祛除肌腠、經絡之間較為深在的風邪;很多皮膚病兼有熱證,常加用具有清熱功效的風藥,如秦艽、海桐皮等。對于一些頑固性難消的皮膚病,還可用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等,它們也屬于風藥的范疇,除了可以祛風濕外還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臨床上因其生品副作用多,存在生殖毒性和肝毒性,故臨床常用其提取物成藥來替代,如雷公藤多苷片等,以減小其副作用。內風外風往往互相引動,臨床治療頑固性皮膚病,在使用祛風濕藥的同時,還常用養血滋陰藥平息內風的藥物,植物藥如地骨皮、黃精、沙參、麥冬等,動物藥如龜板、鱉甲等。
曹克剛主任醫師:
我曾治療一個重癥肌無力的病人。患者吃完溴吡斯的明以后,不出汗,全身瘙癢,且不出汗時瘙癢癥狀加重。《素問·風論篇》指出“其熱也則消肌肉”,《傷寒論》指出“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說明其病機當與風邪有關。應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后,患者無汗、瘙癢癥狀消失,重癥肌無力也得到明顯改善。此外,很多頭痛的病人也會出現無汗的情況,經發汗解表治療后頭痛也會得到改善。王肯堂認為“淺而近者為頭痛,深而遠者為頭風”。在頭風的發作期,治療重視通竅法,如《金匱要略》曰“納藥鼻中則愈”,就屬于通竅的治法。使用思通散塞鼻治療頭痛,基本半個小時就可起效,并且24小時之內復發率較低。治療外感頭痛強調祛外風,常用李東垣選奇湯,如果夾寒,可加防風、麻黃、桂枝、細辛;如果夾熱,可加石膏,或加大黃芩用量;如果夾濕,可加大羌活用量,或加荷葉、藿香、佩蘭等。內傷頭痛強調治肝,治宜調肝氣、養肝血,調肝氣以四逆散為主,養肝血以加味四物湯為主,在此基礎上再加用風藥。頭痛的引經藥,也以風藥為主。
韓芳博士:
我曾治療一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主訴“餐后即泄,受風后加重10余年”。患者餐后必泄,大便不成形,夾有未消化食物,氣味酸腐,偶有黏液,每日1~3次,受涼后加重。中醫診斷為“風泄”,辨證為風客腸胃、脾虛濕阻,處方用痛瀉要方為基礎化裁,加用荊芥、炙黃芪、烏梅、焦三仙、雞內金等。服藥4劑后,患者訴大便次數較前明顯減少,質不稀,繼予原方加減善后。風為陽邪,其性急速,作用于腸胃之內使五谷不及從容傳化而趨下,故其泄必完谷不化。正如《醫門法律》云:“風邪傷人,必入空竅,而空竅惟腸胃為最。風既居于腸胃,其導引之機,如順風揚帆,不俟脾之運化,食入即出,故飧已即泄。” 治療上,何廉臣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中提出痛瀉要方為治療風泄的專方,臨床實踐中可隨癥加減。
王世東教授:
風邪在甲狀腺疾病中有特異性的表現。如急性和亞急性的甲狀腺炎,以外風侵襲為主,往往在外感風寒或風熱之后,可出現煩躁、多汗、情緒波動等臨床表現;橋本氏甲狀腺炎以內風為主,不感受外邪也可出現病情波動。如果風與痰相夾,則可導致甲狀腺結節。
趙勇主任醫師:
心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等,具有發作性的特點,與風邪致病特點相符。針對心血管疾病的病機,王顯教授提出了“絡風內動”理論,其病機可分為熱毒生風、絡虛風動和外風引動內風三類。絡風內動的臨床表現,具體到理化檢查指標,可表現為如心電圖ST段的動態演變,心電圖新出現的束支阻滯,心肌肌鈣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的動態變化以及C反應蛋白升高等。對于合并有風邪的患者,冠脈造影多表現為不穩定性的改變,狹窄局部表現為模糊不清的潰瘍、痙攣、血栓、慢血流和無復流,易損斑塊的脂質核心淡,纖維帽薄等。《素問·痹論篇》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有一部分心衰患者,也就是“心痹”,它的成因與風寒濕三氣雜至密切相關。急性左心衰常突然發作,病人喘憋、不能平臥,咳白色泡沫痰,這種泡沫痰與風水密切相關。所以對于心衰患者常從風論治,常用小青龍湯等方劑。如高血壓,病人天氣變化的時候,常可出現血壓的波動。對于這種因為受風、受寒引起血壓波動的患者,我們常用五積散,其方中有麻黃、桂枝等風藥,療效較好。胸痹心痛方面,也常用薤白劑,或用桂枝、荊芥、防風等藥治療。
肖永華教授:
風藥可治療腦竅和各種的口、耳、目相關的疾病。通竅活血湯中老蔥、黃酒、麝香等具有祛風散寒、開腦竅的功效。最近治療一個嚴重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男性,42歲,戴呼吸機睡眠十年以上。使用通竅活血湯,麝香僅用了0.1 g,加上500 mL黃酒,3根蔥,其他完全按照原方的組成和劑量。用藥三天后,患者雖然睡眠呼吸暫停沒有明顯改善,但是頭發容易出油、脫發的問題竟然好了。說明風藥對于男性脂溢性脫發可能有改善作用。
風邪不僅是外感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內傷疾病如過敏性疾病、免疫相關疾病、發作性疾病等多種疾病中也有重要地位。針對現代難治病,合理運用風藥可開辟新思路,提高臨床療效。深入研究風藥及其作用機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趙進喜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工作站指導老師。國醫大師呂仁和教授學術繼承人。師從中醫內科學專家王永炎院士、腎病糖尿病專家呂仁和教授和腎臟病理專家魏民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內科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
賈海忠教授簡介
北京慈方醫院管理公司董事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第二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史載祥教授學術繼承人。
段行武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皮膚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經皮給藥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醫美容分會顧問;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等。
張保春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國家名老中醫程士德教授和劉燕池教授學術繼承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理論與臨床關系。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曾兼任秘書長十年),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養生康復分會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學生最喜愛的老師,朝陽區首批名醫下基層指導老師。
曹克剛主任醫師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入選第四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師從范吉平、高穎、馮建春、白長川、周紹華等中醫名家,主要從事中醫藥防治頭痛、中風病的研究,擅長治療頭痛、失眠、中風病、頭暈、癲癇以及神經系統疑難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支撐計劃等多項科研課題。
張曉陽主任醫師簡介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委員。從事中醫臨床與理論研究工作30余年,對中醫風病理論有深入和獨特的研究。善于應用傳統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知識解讀臨床病癥,在用傳統中醫方法及風病理論治療外感熱病、肺系疾病、過敏性疾病、皮膚疾病、失眠等多種心身疾病方面頗有心得。
韓芳博士簡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科研處主治醫師,醫學博士。擅長治療頭痛,失眠,焦慮,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以及萎縮性胃炎、膽囊炎、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
趙勇主任醫師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介入心臟病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高脂血癥以及心律失常。師承著名中醫專家郭維琴教授。
劉寧主任醫師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第五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劉景源教授學術傳承人,劉景源名醫工作室負責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經方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養生學會理事。
王世東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骨質疏松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常委。
肖永華教授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醫大師呂仁和教授學術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