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瑤
胃潰瘍是一種由侵襲性因素和自我防御修復因素失衡引起的一種常見臨床消化系統疾病。目前,該病不僅發病率高,而且是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等重要并發癥。近幾年,由于飲食不規律和社會壓力引起消化性潰瘍人數增加。胃潰瘍是一種發病率高和復發率高的消化系統疾病[1]。胃潰瘍主要發生在胃部,臨床上感染幽門螺桿菌的胃潰瘍患者常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以及甲硝唑的三聯療法并聯合抗酸藥,但是三聯療法不良反應多,患者易復發,抗酸藥在西醫中主要用于減輕患者胃酸對潰瘍表面腐蝕,使胃蛋白酶失活來修復潰瘍表面。但抗酸藥的起效時間短,不良反應多并易復發。中醫藥治療胃潰瘍歷史悠久,在中醫學上可歸為“胃脘痛”“痞證”“喧嘩”“吐酸”等范疇。對該病的臨床研究表明,長期未治的慢性胃潰瘍患者大多具有虛實、寒熱盛的共同病機特點,而半夏瀉心湯直接對慢性胃潰瘍具有療效明顯的優點,半夏瀉心湯治療常見難治性慢性胃潰瘍的不良作用小,故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近年半夏瀉心湯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胃腸道疾病的研究、半夏瀉心湯的研究。筆者在本研究中比較了采取臨床傳統三聯療法以及臨床傳統三聯療法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對寒熱錯雜型胃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沈陽市蘇家屯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的80例寒熱錯雜型胃潰瘍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組。對照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6.3±3.2)歲;患者體質量指數24.0~27.3 kg·m-2;患者病程2.1~4.7年,平均病程(2.9±1.0)年;胃痛12例、反酸惡心11例、口苦胃鳴7例、食欲不振9例、焦慮抑郁失眠10例。試驗組40例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42.3±3.4)歲;患者體質量指數22.4~26.5 kg·m-2;患者病程1.9~3.8年,平均病程(2.9±0.3)年;胃痛10例、反酸惡心10例、口苦胃鳴9例、食欲不振10例、焦慮抑郁失眠12例。經統計學分析,2組寒熱錯雜型胃潰瘍年齡、體質量指數以及病程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診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存在感染性疾病以及具有消化道手術史患者;惡性腫瘤和有嚴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胃穿孔以及胃切除術后患者;有精神疾病患者;處在孕期的婦女;有心腦血管和肝病等嚴重并發癥患者;對治療藥物過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西藥治療,如: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促進胃動力等治療。試驗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法半夏15 g,黃連12 g,黃芩15 g,干姜15 g,人參5 g,黃連5 g,大棗4枚,炙甘草10 g。如果胃痛明顯者加延胡索20 g;如果有明顯的泛酸,加瓦楞子20 g,海螵蛸20 g;若口苦明顯者加蒲公英8 g,菊花5 g;如果噯氣明顯加代赭石(先煎)8 g。以上水煎服,日2次口服。療程為15 d。
1.4.2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為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下潰瘍及周圍炎癥完全消失,13碳呼氣試驗陰性;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下潰瘍消失,但周圍炎癥仍然存在,13碳呼氣試驗陰性;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胃鏡下潰瘍面積縮小≥60%,13碳呼氣試驗陰性或降低;無效為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胃鏡下潰瘍面積縮小<60%甚至無變化甚至升高,13碳呼氣試驗陽性。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對比 (例,%)
胃潰瘍是患者出現上腹部周期性疼痛的臨床常見消化系統疾病,部分嚴重者可出現胃出血癥狀。引起胃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幽門螺桿菌。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以PPI為基礎的三聯療法,它結合了兩種抗生素。標準的三聯療法是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3]。由于胃潰瘍病程長且復發率高,多數患者長期服用西藥后易產生耐藥并嚴重影響療效。因此臨床采用半夏瀉心湯聯合三聯療法治療胃潰瘍,可顯著提高胃潰瘍患者治療效果,并減少胃潰瘍患者的復發。在中醫學中,胃潰瘍可以歸于“痞滿”“胃脘痛”“嘔吐”“嘈雜”“吞酸”等范疇,患者多數因為飲食不節,或者情志刺激,導致患者脾胃手受損,肝火過旺,肝胃不和,時間久了會發生胃部經絡痹阻,從而發生氣滯血瘀。胃潰瘍的病位在胃,與肝、脾、胃三臟。該病在臨床上多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半夏瀉心湯為治療胃潰瘍的名方,本方出于《傷寒雜病論》,在《傷寒雜病論》中的病名為“心下痞”[4],半夏瀉心湯為辛開苦降、寒熱并用、攻補兼施的代表方,因此常用來治療各種脾胃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脾胃功能失調,陰陽失衡,寒從中生,飲停心下,故發生心下痞,或者為重寒冷,寒邪隨胃氣上逆發生“嘔”,如果寒飲之邪繼續下移,侵入小腸,則發生“腸鳴”,患者會出現下利癥狀[5]。半夏瀉心湯中以消痞散結、降逆和胃的半夏為君藥;干姜溫里,黃芩燥濕,黃連清熱,三藥合用并為臣藥,方劑中干姜溫中散寒,與黃連、黃芩發揮苦寒瀉下的功效相反,起到降泄氣機的作用;人參、大棗共為佐藥,甘溫益氣,以補脾虛;甘草補脾的同時,可以調和諸藥。隨證加減,胃痛明顯加延胡索止痛,反酸明顯加瓦楞子祛酸,海螵蛸抑酸,口苦加蒲公英、菊花清熱瀉火解毒,噯氣明顯加代赭石。縱觀全方,寒熱互用以和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降,從而起到散寒祛熱、升降復常、痞滿可除的作用。此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抗炎、抗潰瘍的作用,并且可以降低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
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采取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胃潰瘍臨床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改善寒熱錯雜型胃潰瘍患者臨床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