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
作家老舍曾說過:“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2021年《名家有約》欄目將刊登文學名家回憶母親的經典文章,讓我們一起體味母親的愛與溫暖。
有一位我所敬愛的長者——杜國癢同志(哲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廣東分院院長),生前曾經這樣對我說過:“母親是最值得懷念的。一個人能夠長大,一般來說,主要靠母親。母親們含辛茹苦,在養育孩子上的功勞,是一般做父親的難以比擬的。”他這番話,我很有同感。
大概也就是這樣的緣故吧!世間人們所寫的懷念母親的文章,比懷念父親的要多得多。有時,我也很想寫一篇。但人的感情是很奇特的,對于太熟悉、太親切的人,提起筆來,思潮如涌,有時反而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感情。我經常懷念我的母親,但是多年來卻始終沒有寫成什么文章。
最近,因為有所感觸,我終于下決心要寫一篇了。
我的生身母親吳瓊英患有肺病,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就逝世了。她生前,對待兒女十分嚴格,操持家務井井有條。她常常把少年時代的悲苦生活告訴我們兄弟姊妹,要我們立志向上,同情窮人。她長期受疾病的折磨,曾有一個夜里企圖懸梁自盡,解除痛苦,被我的弟弟發現,弟弟嚎叫起來,全家人都驚醒了,她這才被父親從繩套里救了下來。但是不久她就因病重逝世了。
生身母親去世后,三母親就從鄉間遠涉重洋前來照顧我們了。此前,我的生母在世的時候,她也曾經到新加坡來小住過,相處也還融洽,我們都認識她。按當時的習俗,我們叫她“三姐”。因為照封建社會的規矩,兒女們對父親的妾侍,丫頭出身的母親只稱為“姐”(生母例外)。這規矩,到了多年以后,我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破除了,改口稱她為“三姨”。
三姨自己沒有生兒育女,而我的生母卻養下了七個男女。她來到新加坡我們這個海外的家,照料我們的時候,才三十多歲,照現在的標準來說,還是個“女青年”呢!但是她已經要挑起教養七個不是自己所生的孩子的責任了。
她的身子一直都很瘦弱,體重從來沒有超過一百斤。但是在她能夠下床走動的時候,就總是很勤勞地操持家務。她,一個婢女出身的人,當然沒有受過什么學校以至私塾的教育,然而依靠自己隨處留心,居然也認識一些字,可以看懂普遍的書信和便條,只是不能書寫而已。

我小的時候異常頑皮,是兄弟姊妹中受父母懲罰最多的一個。在學校被老師打,回到家里被父母打,因此常常遍體鱗傷,鞭痕像大蚯蚓似地遍布在小腿大腿上。這些鞭痕,有些是三姨給我的,但是她打我厲害的程度,并沒有超過我的生身母親。由于我比較倔強和調皮,有時她打我,我也打她,(那時我大概十歲的樣子),兩個人像走馬燈團團轉地扭打著。照一般人的看法,這樣的非親生的母子關系,以后發展下去一定很糟糕。但是事實不然,我長大以后,我們母子關系是相當好的,原因是:三姨既有嚴格的一面,也有慈愛的一面。例如,當事過境遷以后,她有時就噙著淚水給我的傷口涂藥。既使是小孩子,對于大人的善意或者惡意,也是常常有很好的判斷力的。在當時,她可能認為“打”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之一了。
在這么一個家庭里,管這么一大群孩子,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的大哥患肺病,常常需要煎藥照料。我的小妹妹由于是在我母親病重時產下的,先天不足,孱弱愛哭,三姨在她身上花費了巨大的心力。我的小妹妹后來和她的感情極好。
當父親破了產之后,我們的日子就很不好過了。不久他摒擋一切回國,除大哥在一間酒店工作,大姊已經出嫁,留在新加坡外,我們都被帶回“唐山”鄉下。這時我們家境已大不如前,我念書的學費,是三姨拿出她的私蓄來供應的。事情隔了幾十年,有些場面我還記得很清楚,那就是:每當夜讀時,她拭亮了燈筒,為我點火的場面;我上床之后,她用蚊燈細細照蚊子的場面;她從柜子里取出一些小小的金飾,瘦弱的手拿著厘秤,稱著重量,給我作為學費的情景。
那時我們的家境很困難,她拿出這些僅有的微小金飾,是大不容易的。她常常織網換取微薄的收入,補充生活。織網所得異常微薄,大概是一千網眼才三兩個銅板吧。夜里,每當我在燈下讀書的時候,聽到三姨一針一針織網的聲音,常有一種心碎的感覺。
有一次,我患上了嚴重的皮膚病,手上、腿上,生了許多疥瘡。三姨耐心地為我洗滌、涂藥。那時,我雖然只是十三四歲的少年,但也很過意不去。心想,“將來我長大了,一定要很好地報答她。”
少年時代的心愿,到我長大以后,總算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抗戰期間顛沛流離,經常窮困不堪,和家鄉的通訊聯系也斷絕了,那段時間除外。抗戰勝利以后,我幾乎有三十年的時間,每月拿到工資后,第一件事就是給三姨匯寄生活費,并曾專程好幾次回家探望她。一九七一年那一次,十年動亂期間,我在九死一生之后,回鄉看她。離別時我在巷里走了幾十步,看到她不在大門旁,又折回家里看她一次,見到她為傷別之情所折磨,哭倒在床上。我想到這可能是最后一面,平時極少哭泣的我,眼眶也發熱了。過了幾年,她終于逝世,我為此悒悒郁郁地過了好些日子。
三姨給我的印象,比生母給我的還要深得多。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是親生,也可以建立起真摯的母子之情的。
我們這一家,也是一個例子。
現在,和睦親愛的家庭很多。但是,吵吵鬧鬧,幾無寧日的家庭也不是很少。有些人對于同處一個家庭的非親生孩子,即配偶以前和別人所生的子女,一點愛心都沒有,以至于水火不能相容。有些人對于繼母繼父,也視同仇敵。更有些人,被極端個人主義所支配和腐蝕,連對自己的生身父母,也冷冷淡淡,甚至橫加虐待。每當看到這些事情時,我就感觸很多,甚至十分憤慨。我寫出上面這些事情,不僅是抒發我個人緬念三姨之情,同時,也想讓人們知道,不是血緣關系的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可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愛是生活中的暖流,我們的生活不能缺乏愛。但是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真正的愛,首先要懂得怎樣去愛人。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要求又比這個更高更高了。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