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莎 李正柳 陳琬琦
摘要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全面促進鄉村振興,推動我國農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產品供給功能和生態屏障作用,為湖北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道路。但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湖北省荊州市仍然存在村干部隊伍建設不牢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單薄、農業產業化低、農村人居環境得不到有效治理及人才流失的問題。為此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助推我國鄉村振興發展。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荊州市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4-024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58
Study on the Problems Faced b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Jingzhou City
WANG Li-sha,LI Zheng-liu,CHEN Wan-q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No. 1 Central Document in 2021 propose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ly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role of ecological barriers, which pointed out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Hubei Province.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Jing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still has the problems of weak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cadres, weak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low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effective governance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and brain drain.To this e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Problems;Jingzhou City
作者簡介 王莉莎(1995—),女,湖北黃岡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通信作者,李正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陳琬琦,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收稿日期 2021-06-26;修回日期 2021-07-1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于2018年9月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開始正式實施,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1]。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間“三農”工作的著力點,都提出了明確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向。與此同時,2018—2021年的荊州市委一號文件都提出要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及部署,為荊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具體規劃,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強市建設,建設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發展示范區。
1 荊州市鄉村振興的現狀
荊州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貫穿全市,東連武漢市,西連宜昌市,南連湖南省,北連荊門市。總面積1.41萬km2,其中平原湖區占78.8%,21.2%為丘陵山地區占21.2%,耕地面積43.15萬hm2,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2]。202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808.07億元、農業增加值484.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0.8%、0.6%。由表1可知,荊州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817元,增速為-0.4%,高于全市城鎮居民收入增速3.6百分點。
目前,按照上級指示荊州市各市縣都成立了實施鄉村振興領導辦公小組,圍繞鄉村振興做了村鎮規劃、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市縣規劃三者相結合。以下是荊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情況。
1.1 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一是做細做實“兩不愁三保障”。全市籌措財政扶貧資金19.96 億元,高標準抓產業、穩就業、促消費等舉措,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1 494戶、400 524人和37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二是聚力重點對象攻堅。實行市、縣兩級黨委常委聯系深度貧困村制度,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和重點攻堅村。對剩余未脫貧戶制定詳細幫扶計劃,實行精準幫扶,順利完成減貧目標。三是堅決防止返貧和新致貧。建立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的動態預警機制[3],防止出現返貧和新的致貧。縣級財政產業扶貧獎補資金同比提增50%,貧困戶產業獎補標準同比提增20%。
1.2 農業發展質效穩步提升
一是農業生產方面,由表2可知,2020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 060.6萬hm2,比上年增7.2萬hm2,產量44.98億kg,比上年減0.138億kg,面積和產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二;年末生豬存欄198.47萬頭。全市蝦稻共作面積271萬hm2,水產品產量113萬t,其中小龍蝦產量41萬t,均居全省第一。二是優勢產業。出臺《荊州市“一粒米”“一只蝦”“一滴油”重點產業發展方案》,監利市黃歇口鎮、荊州區紫荊村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億元村,松滋市街河市鎮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華貴食品公司、新宏業公司、宇祥畜禽公司晉升為國家級龍頭企業。三是農業品牌建設。在全省率先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成立荊州味道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制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辦法。荊州魚糕入選《中國農產品名優品牌目錄》,成為全國200強農產品公用品牌。“洪湖蓮藕”“筆架魚肚”榮獲第二屆湖北地理標志大會暨品牌培育創新大賽金獎。四是網絡平臺構建。在抖音、淘寶吃貨官方直播平臺和荊州電視臺推介荊州小龍蝦等優質農產品。“中國(荊州)小龍蝦交易服務中心”線上銷售平臺成功上線。
1.3 村莊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一是村莊污水垃圾處理情況。農村無害化的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8%,累計完成農戶無害化廁所改造32.26萬戶、農村公廁1 783座。洪湖市農村糞污及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模式受到國務院督查組肯定,荊州區“四輪驅動解四難”改廁模式全省推廣。二是美麗鄉村試點示范建設。在全省率先出臺村莊規劃編制技術指南,對全市1 527個村莊進行分類,221個“多規合一”村實踐工程。2020年新增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18個、示范村75個、整治村277個。三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全域全時全面開展常態化禁燒防控。完成長江兩岸造林綠化13.28萬hm2。化肥實現零增長,農藥實現減量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8%以上。將農村小微水體納入河湖長制管理,排查農村黑臭水體,對長江干流、長江故道等重點水域實施為期10年的全面禁捕。
1.4 農村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鄉鎮全部通達二級以上公路,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開展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實現自然村通生活電、生產動力電全覆蓋。在農村區域累計建設通信鐵塔437個,改造存量基站1 521個。推進電商、快遞進村,推進電子商務和快遞到村,基本實現“快遞通全村”。完成動態新增貧困戶、受災戶、邊緣戶的危房改造。二是農村水利和供水保障。2020年完成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11個,治理中小河流6條(段)、清淤疏挖60 km、加固堤防60 km。策劃水利補短板項目48個,總投資64.6億元。投資1.62億元建設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18處、維修養護工程50處。三是農村基礎教育。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4],增加學前教育資源。落實中小學教師“縣管校用”管理改革[5],把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骨干教師補助納入城鎮就業補助范圍。四是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情況。改善基層衛生條件,鄉鎮衛生院“四化”達標率、村衛生室“五化”達標率分別達到71.6%、87.9%。監利市成為全國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縣,石首市、洪湖市獲評國家衛生城市,13個鄉鎮被命名為國家衛生鄉鎮。五是農村社會保障。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6%。105個鄉鎮福利院的運營經費全部納入縣級財政。對全市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和重點扶貧對象進行全面排查,做到“應保盡保”。六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全市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率達到95%以上,智能農村傳輸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圖書館、文化館覆蓋率分別達到88%、95%。沙市區“非遺進社區”模式全國推廣,“五蝦鬧鲇”“楚簡制作技藝”上榜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1.5 鄉村善治格局加快形成 一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推進“紅色陣地”建設,舉辦培訓班,實現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書記培訓全覆蓋,深入開展紅色黨建擦亮美麗鄉村底色活動。實施農村集體經濟“興村計劃”,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二是鄉村文明實踐情況。新建并掛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組建各級志愿服務組織,培育特色品牌項目,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村(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開展涵育鄉風文明、抵制陳規陋習活動。三是平安法治鄉村建設。推進市、縣、鄉3級綜治中心建設,打造社會治理融合共治新平臺。落實社區民警、專(兼)職駐村輔警,實現“一居一警、一村一輔警”全覆蓋。“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常態化,覆蓋率達到92%。城鄉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管理。
2 荊州市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
2.1 村干部隊伍內部建設不過硬
村干部隊伍內部建設不過硬,制約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思想引導力量[6]。一是村干部的年齡普遍偏大,多數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他們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鮮事物緩慢,不能及時響應黨的號召,對于黨的思想理論教育認識不深刻、思想保守固執。這在農村基層黨組織中形成了一種不良示范,沒有給其他黨組織成員做好的榜樣。二是一些村干部出現了亂作為、不作為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一些人做完本職工作后還把其他村干部的事情一起干了,這讓其他人無事可干,長此以往,助長了其他成員的惰性與依賴性,常常渾水摸魚,形成了不良風氣,這使村干部之間的權責也越發不明晰。
2.2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當前荊州市相關政府部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但由于部分農村地區財政資金較為緊張,基礎設施建設耗資龐大,相關政府部門尚未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農村地區道路建設標準低,后期的管理與維護不到位,部分地區仍存在出行難的問題,村民公共活動中心等文化基礎設施尚末齊全,不利于農民群眾在農閑時期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設。
2.3 農業產業化程度偏低
一是產業鏈條短、附加值偏低。由于設備和技術條件落后,農業生產行業往往只供應初級農產品,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產品,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難以實現從轉型生產到物流銷售一體化的發展之路[7]。二是農業的多種功能開發不足。休閑觀光農業的開發建設以旅游業為主。農業還沒有與教育、文化、衛生等產業深度融合,對文化遺產、歷史人物、風土鄉俗等方面也少有涉及。三是品牌效應不強,農村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模式是農村小規模經濟,生產者往往畫地為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7],而且由于生產技術落后,往往不重視產品質量控制,品牌效應不強。四是產業融合程度低,目前荊州市農村產業之間沒有有效的融合,而農產品的銷售主要以本地市場為主,導致農業產業化融合程度不高。
2.4 農村人居環境有待加強
一是農村居民的公共環境意識不強,傳統生活方式和習慣短時間難以改變。當前,荊州農村居民的公共環境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亂扔垃圾的壞習慣依然存在[8],畜禽散養污染環境衛生,村民參與度較低,缺乏積極主動參與的動力。二是農村環境整治規劃工作滯后,一些規劃項目沒有立項,目前全市大部分行政村都有村莊規劃,沒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而大多數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缺乏前瞻性,與當前的人居環境改造工作不相適應[8]。三是鄉村環境整治投入不足,渠道獨特。主要依靠政府財力,受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和農民收入水平低的影響,社會資金和農民自身投入很少,后續資金缺口巨大,現有資金難以滿足需求[9]。
2.5 鄉村振興人才的流失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人才振興是根本和核心。一是農村人口流失比較嚴重。外出勞務的人口增多,真正留在基層進行鄉村建設的人才少之又少,農業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二是農村人才總量不足[10]。三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大部分農村尤其是遠郊農村都呈現出“外來人才引不進,本地人才留不住”的情況。雖然近幾年荊州地區人引進有著一定進步,但也只是集中在高層次人才領域,技能人才引進難,結構單一,鄉村振興高技能人才非常少。
3 改善荊州市鄉村振興問題的對策建議
3.1 健全村干部內部制度,鍛造鄉村振興可靠隊伍
健全村委會內部制度的第一步,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群眾凝聚力,把組織建設放在首位,統籌建設縣、市、村3級黨的書記隊伍,健全農村康復保障和激勵機制,健全村民責任心激勵機制,建立規范的村級黨建經費制度。確保農村黨員職工能夠定期接受培訓和理論知識培訓,從而保證長期的思想理論培訓,通過科學的激勵和管理,使各項制度能夠扎根和發揮效力,激發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的使命感,形成一支信念堅定、技術過硬、群眾擁護的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凝聚全體人民,共建共享鄉村振興,不斷增強農村群眾性黨組織的群眾凝聚力,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6]。
3.2 完善農村農業基礎設施,提高村民幸福指數
基礎設施的薄弱會嚴重制約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荊州市各市縣可依據各地區農村發展狀況,在制定農村發展戰略時做好基礎設施的全面規劃[11],加快現代基礎體系建設步伐。首先,擴大農村寬帶網絡覆蓋面,優化網絡結構布局,實現村村通寬帶,為農村地區信息獲取及溝通提供便捷的服務,同時建設農村電商網絡運行環境所需基礎設施,促進農業電商發展。其次,加大基礎公路環境和物流體系建設,對城市、鄉鎮、村落3部分組成的物流網絡進行優化布局,構建一個全新的多級物流服務體系。最后,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農民的現代化生活提供文化公園等一系列基礎生活設施,此外還可結合各地區農村特色,建設掃描二維碼即可查詢該地降雨量、濕度、PM值、風向、溫度等環境監測數據的生態環境監測站,這樣一來,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將會大大提高。
3.3 促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全面進入農業現代化
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必然離不開大力轉變其生產經營模式,荊州各地可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現代化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緊密結合的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產業核心及特色競爭能力,形成新型特色產業鏈。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推進各地區現代農業園區的開發與建設,不斷建設以各種農業特色為主題的現代農業園區綜合體。要創新農村農業合作社發展方式,進一步挖掘其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提高農村農業合作社發展規模和水平,各地政府需加強與先進企業的協同合作,提高對小農戶幫扶力度,相關部門也要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方式創新,恰當發揮土地規模效應,將小農戶全面引入現代化發展軌道。
3.4 培養農民現代化環保意識,著力打造美麗鄉村
要將環保的意識融入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中,同時應該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宣傳,通過引導農民樹立新風,加強農民群眾改變現有的觀念,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意識,加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農民廣泛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公眾活動和宣傳報道活動中,讓農村人居環境如何治理、治理方式和農民收益這些信息被每家每戶知曉,從而使得農民自覺地加入鄉村人居環境的治理中,讓農民行動在鄉村清潔的熱潮中。在整個人居環境治理過程中,應該積極樹立典型,發揮黨員帶頭作用,開展評選活動,帶動農民參與到人居環境的治理過程中,加強農民榮譽感,發揮好主題作用,健全村民的自治自理機制。
3.5 持續優化農村創業就業環境,助力人才回流鄉村
持續優化農村創就業環境應從提高優秀人才薪資待遇、明確國家出臺的“返鄉創業就業”相關政策、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個方面入手。當前,“畢業生就業難”現象日益嚴重,城市人才擴張過快,這是重建農村人力資源,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機遇期,政府要抓住這個機遇期,加大對大學生工作環境的農村優惠政策,通過“提高待遇與實現價值”相結合,吸引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村人才[12]。荊州市政府要圍繞區域創業特點和返鄉創業者的現實需求,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業園,完善商務園區周邊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創業環境[12]。加快城市一體化進程,積極推進荊州市農村城鎮化建設,有利于緩解國內需求不足和市場約束,減緩農村人口持續向城市流動,全面實施“增強、生態、照明”工程,吸引外來人才落戶。
參考文獻
[1] 王浩.借力RCEP更好地融入世界新經濟[J].中國外資,2021(7):33.
[2] 張震龍.“兩湖”平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8):33-35.
[3] 中共亳州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決戰脫貧攻堅 確保“一個都不落下”[N]. 安徽日報,2020-04-30(007).
[4] 康莊.重慶決戰脫貧攻堅成效與探索[J].新西部,2021(Z1):53-57.
[5]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 以“一體化”理念推進全市初中教學改革發展[C]//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江蘇省初中教學改革與創新現場觀摩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省教育學會,2016:3.
[6] 聶繼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困境與路徑[J].寧夏黨校學報,2021,23(1):83-89.
[7] 程曉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20(7):25-27.
[8] 肖愛生,鐘曉燕.天水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瓶頸問題[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20,21(4):90-94.
[9] 卞紀蘭,張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6):236-238.
[10] 任曉龍.鄉村人才振興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21(2):129-130.
[11] 李陽. 基于支持向量機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評價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0.
[12] 劉嫦娥,謝瑋.鄉村振興戰略下人才“回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9(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