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子

退伍不“褪色”?退役軍人教師,也在踐行著體育育人的使命。
立校百余年的清華附小,傳承自清華大學“無體育不清華”的理念,在校訓“立人為本,成志于學”概念中提出“健康、陽光、樂學”的學生樣態,將健康放在育人目標的首位。在清華附小昌平學校,體育教學又有了創新,隨著軍人精神引入體育課堂,意想不到的體育教學成效隨之而來。
由清華附小與昌平區人民政府、昌平區教委合辦的清華附小昌平學校,一方面踐行教育學家馬約翰的體育精神,每天安排兩次大課間體育鍛煉,每周保證5節體育課,開設體育社團,營造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將清華附小“1+X課程”核心理念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校長劉建偉主動出擊、開拓周圍資源,將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天通苑游泳館、武術館等體育資源調動起來,納入體育教學體系,在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建立了具有當地特色、與其他分校不一樣的體育實踐課堂。當無意中發現退役的大學生軍人當體育老師,給課堂帶來不一樣的精氣神兒的時候,她眼睛又亮了。
說起軍人體育老師,劉建偉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們昌平學校開學升旗儀仗隊都是自己的體育老師組成的,軍人老師退伍不‘褪色’,當他們穿著沒有肩章的軍裝升旗護旗的時候,整個操場鴉雀無聲。”
而在體育教學中,退役軍人帶來的軍人精神,哪怕只是一點軍隊小知識,都給學生們帶來全新的、震撼的感受。當發現這一點的時候,劉建偉心里一動,她開始留意、捕捉這樣的“退役軍人”教師,這也成了她踐行體育育人的一份使命。
在她的努力下,在屬地教委的支持下,幾年下來,目前昌平學校的17位體育老師中,已經有了6名大學生退役軍人。
王華龍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他是國家一級跆拳道運動員,也曾經是一名軍人。在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全校升旗儀式中閃亮登場之后,他經常收獲小學生們格外關注的眼神,也有人直接問,“咦,你不是升旗儀仗隊的解放軍叔叔嗎?居然是我們的體育老師?這也太帥了!”
“從升旗儀式開始,播下一顆紅色的種子。”這是王華龍內心的想法,軍人的形象近距離地給孩子們帶去心靈的震動,颯爽英姿的示范效應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更直接。
曾服役于湖南長沙武警部隊的武警戰士房浩,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是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天通苑校區的體育老師。從建校開始,房浩就與第一批一年級的小學生一起成長。他比照“天安門國旗班”儀仗隊,帶出了一個“小號”國旗班,每天負責學校的升旗降旗。二十來個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儀仗隊訓練,現在已經到三年級,個個精氣神兒十足,身姿挺拔。房浩對《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說:“剛組隊的時候還都是一年級的小嘎巴豆兒,旗桿都還握不穩呢,我帶著他們開始訓練,從步態均勻能夠走齊開始。現在,只要隊伍一拉出來,立即成為校區里最奪人眼球的一道光。”儀仗隊的整齊有力帶來的神圣感,總能瞬間讓周圍肅穆起來。

朝氣?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天通苑校區的“小號國旗班”。

整潔?清華附小昌平學校學生們的“標準內務”。
房浩對這個國旗班儀仗隊非常滿意,他認為,源自軍人的身板兒、氣質,不光是參與儀仗隊的孩子們自己受益,更多的是這些孩子的示范效應,不管他們站在哪里,自然會帶來一種氣場,讓周圍的人不自覺也挺直了腰板。這種氣質帶來的氣場和自信心的培養,對孩子們心理的影響是健康向上、正向積極的。
在體育課堂上,王華龍想方設法把軍事概念進行代入,一方面提高小學生們努力掌握體育技能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賦予體育以實用意義的內涵。
在沙包投擲訓練中,王華龍模擬戰場,把沙包稱作“手榴彈”。做出正確的示范之后,讓孩子們面對假想中的“敵方”,扔出要求的距離,如果有偏離方向的,他會開玩笑地教訓學生:“你這樣就炸到自己的戰友了!”
除了技能訓練,王華龍還潛移默化地灌輸一些理念,比如提到“戰友”,他會跟學生們講,“戰友,就是能夠把后背交給他的人”,以此培養學生內心的真誠、正直,傳達社交理念的正能量。
房浩有一次把沙包直接扔出了操場,引起現場一片驚訝的贊嘆,這種對于力量天然的崇拜,能夠轉化為對體育技能的教導,以及對孩子們體育興趣的引導和激發。
按照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的理論,附小“1+X課程”的成志體育教育課程體系中,低學段的“啟程課程”尊重其“天資與性情”,重點在于發現與激發興趣。中學段“知行課程”,重點在砥礪其意志與行動,獲得樂趣。這種模擬戰場游戲的體育教學,對中低段的學生有著源自內心的吸引力。
徐飛是來自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退伍大學生士兵,曾在遼寧武警部隊服役。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給一名學生示范了一下部隊里如何疊抹布,當他把一塊抹布疊成了“豆腐塊兒”時,周圍響起了一堆驚訝興奮的“哇!”趁著這個機會,他給這個班級提出了一系列的內務標準和要求,此后,這個班級的抹布永遠疊得整整齊齊,并且放在他要求的固定的地方。
關于“內務”,剛加入清華附小昌平學校的蘇浩也有同樣的感觸。蘇浩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同樣也是退伍大學生士兵。他說自己作為體育老師,天然帶著部隊的“嚴格感”。他帶二年級的足球課,原本都是在放學前夕,學生們大包小包東西一大堆,亂糟糟。他就要求孩子們把書包、水杯和脫下來的衣服都擺放整齊,固定位置。這樣要求差不多一個月之后,孩子們就變得非常自覺,整潔變成了習慣,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小學生容易拿混東西的問題。
蘇浩認為,嚴格的“內務”要求不僅僅是形式,這種外在的整潔有助于樹立內心的秩序感、集體榮譽的融入感,對性格上的“正直”“陽光”“剛毅”的養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講起孩子們的故事,老師們都是滔滔不絕。讓房浩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個比較膽小的孩子,拍照永遠躲在角落的那種。清華附小有著全員學生參與“馬約翰杯”足球聯賽的優良傳統,那個孩子卻始終躲在足球場邊上。房浩就想辦法鼓勵孩子上球場,他拉著孩子的手,希望能夠把力量傳遞給他。最終,孩子踏上了球場。那一瞬間,他感覺孩子的精神頭兒馬上跟平時不一樣了。房浩認為,孩子有沒有踢到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克服了內心的恐懼,鼓起了勇氣,站在球場上的那一刻,他已經成功了。
退役軍人老師給小學生們帶來心理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膽小的孩子加持以力量,對調皮活潑的孩子,則是更容易成為朋友。特別是那種比較皮、難管的男孩子,當他們發現與老師們能夠交流“槍炮”“戰場”這種比較“酷”的軍事信息,老師還投過真正的手榴彈、摸過真槍真炮,那種仰慕的眼神擋都擋不住。共同話題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帶來了精神上的互動。
軍人精神帶入體育課堂的示范效應,是陽光的、陽剛的、充滿朝氣和力量的。蘇浩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源自軍人的精神,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克服自身的恐懼,增加對抗困難的勇氣。不怕苦,要堅持,嚴格要求自己。”
心理健康,不僅是當下社會與家庭對于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期許,也是清華附小昌平學校體育組組長王志鵬非常注重的一個課題。為研究體育活動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他聯合首都體育學院的腦科學實驗室,利用先進的近紅外腦成像儀器,從物理層面研究大腦前額葉的變化,用數據分析體育活動對青少年腦認知功能的影響。“我進行的這個課題研究準備跟蹤學校社團一百多個孩子,在他們社團通過興趣愛好自然分組下,得到科學的可研究數據。”

參與其中 校長劉建偉為足球聯賽“開球”。

活力四射 學生們的體育生活給他們的身心健康都帶來了良好積極的發展。
1926年,清華大學教授、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先生提出“體育的遷移價值”理論。據此理論,“運動可以使感覺更敏銳,使意識得到發展,因而把性格的意識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因此體育是產生優秀公民最有效、最適當和最有趣的方法”。源自這樣的理論,劉建偉校長認為,體育教學應該得到最優先的重視,希望通過這種“遷移價值”,培養孩子們從體育技能的掌握到全面素質的提升,重重地打下“清華烙印”。
根據哈佛醫學院約翰·瑞迪教授《運動改造大腦》一書,“運動,除了能增進孩子身體的協調性和肌肉骨骼的發育,有利于鍛煉健康的體魄以外,還能刺激大腦細胞彼此間的連接,能使大腦做好準備,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學習。”也有專家專門把體育運動與軍人意志聯系在一起,認為體育運動與軍人“頑強拼搏的意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勇氣等優良的心理品質”有著天然的聯系。
“有目標,就有抵達彼岸的那一天。”這是清華附小的核心理念,更是清華附小昌平學校的行動指南。實踐證明,軍人精神照進體育課堂,收獲了意想不到的體育教學成果,在“無體育不清華”的基礎氛圍中,體育教學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愛國情懷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們。清華附小“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也有了全新的氣質支撐。劉建偉校長認為,自己做出的這一努力并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