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語言服務在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作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云南急需大力培養翻譯人才。云南獨立學院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積極探索合適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云南獨立學院翻譯人才培養的現狀,結合云南人才培養和需求的實際,對云南獨立學院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進行了思考并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獨立學院;翻譯專業;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王莉(1981-),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昆明文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語言測試與語言統計。
【基金項目】2019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獨立學院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J1101)。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語言服務在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云南位于中國西南邊陲,與東亞、南亞、東南亞許多國家山水相連,是通往這些國家的陸上交通要道。云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中具有戰略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云南時指出,要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在此背景下,云南獨立學院如何基于自身的辦學特點,培養立足云南、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做好語言服務的翻譯人才成為云南能否實現其輻射中心地位的重要環節。本文在研究云南獨立學院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云南獨立學院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以期對云南翻譯人才的培養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二、云南獨立學院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更是云南實現“一帶一路”倡議輻射中心的根本動力。近年來,云南省通過各種項目和設立多個小語種專業等途徑培養外語人才,但總體還是以公辦院校為主導,加上長期以來與東中部地區在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云南獨立學院在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顯現出以下問題:一是人才培養規模較小;二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精準,培養模式單一,未體現出其獨特的“區域性”特征;三是教學資料和設備不足,無法滿足翻譯教學的需求,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一,沒有專門且穩定的基地供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四是課程結構和比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東南亞、南亞國家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內容介紹;五是師資隊伍薄弱,多為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無高職稱教師,行業專家任教呈現不穩定的情況;最后,教學仍處于應試教育的狀態,仍以翻譯資格證作為衡量學生翻譯能力的唯一標準或核心標準,這嚴重扭曲了正常的翻譯教學。針對上述現狀,云南獨立學院在翻譯專業人才培養上,需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教學指南》),結合市場和國家翻譯人才的需要,適時調整培養的思路和方法,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做好語言服務工作。
三、云南獨立學院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思考
1. 培養目標。《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就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描述如下: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寬闊國際視野的通用型翻譯專業人才。畢業生應熟練掌握相關工作語言,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跨文化交際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中外社會文化、熟悉翻譯基礎理論,較好地掌握口筆譯專業技能,熟練運用翻譯工具,了解翻譯及相關行業的運作流程,并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畢業生能夠勝任外事、經貿、教育、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一般難度的筆譯、口譯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隨著翻譯專業被歸入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對翻譯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更新為: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較深厚的人文素養、扎實的英漢雙語基本功、較強的跨文化能力、厚實的翻譯專業知識、豐富的百科知識與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較熟練地掌握翻譯方法和技巧,能適應國家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能勝任各行業口筆譯等語言服務及國際交流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從上述描述中可見,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口筆譯職業譯員,能夠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地位的提升做好語言服務的合格的應用型、專業性強的人才。結合云南獨立學院實際,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定位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英漢雙語能力,掌握英漢口筆譯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熟悉和了解云南本土文化及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語言文化,具有跨文化意識;能夠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教育、廣告、外貿、外事、出版等單位從事英語翻譯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 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各高校都會明確其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云南獨立學院對于翻譯專業基本采用“通識+學科+專業+實踐”總體模式,其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扎實的雙語應用和轉換能力,相關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培養模式可為:
(1) 校企合作。在高校人才培養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新形勢下,與相關行業、企業合作能有效發揮高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從而實現培養適應市場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翻譯人才的目標。云南獨立學院翻譯專業與相關行業、企業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可以有效地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翻譯人才。通過校企合作模式,1)高校可以和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明確企業對翻譯人才在素質、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高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2)高校可以通過企業了解翻譯領域的最新動態,并邀請企業共同開發翻譯專業課程和教材,更好地體現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3)高校引進的教師多為應屆畢業生,在翻譯實踐上缺乏經驗,因此高校可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翻譯教師,通過進入企業培訓和兼職等,讓教師多多參與實踐,提升“雙師”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可以聘請行業專家入校任教,對學生的翻譯能力進行指導等,并以企業為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翻譯實訓平臺。
(2) 翻譯+專業。“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的對外交流和與他國在各個方面和領域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這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勢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掌握基本的翻譯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對所涉領域或專業有基本甚至是深入的了解才行。處在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云南的獨立學院在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更需要考慮學生在其他專業方面的知識。“翻譯+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鼓勵學生在主修翻譯專業的同時,輔修另一專業的課程,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其適應能力。至于開放的輔修專業及各專業的輔修學分等要求,可因各學校各專業而異。條件成熟的學校,也可以開發翻譯+專業的雙學位項目。
3. 課程設置。課程是培養目標的載體與保障,是實現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關于翻譯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指南》中明確指出需包括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分類選修課程及實踐教學環節共四個部分。基于學生生源結構及所處區位特征,云南獨立學院本科翻譯專業在課程設置時,既要以《教學指南》為準繩,又要體現辦學定位和特色。在專業核心課方面,需嚴格參照《教學指南》執行,即包括英語語言技能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主要涵蓋英語的聽、說、讀、寫、口筆譯、翻譯技術等技能性訓練,和文化、文學、語言及研究方法等課程;在分類選修課方面,可參考《教學指南》的同時結合其人才培養定位等進行取舍和選擇;至于實踐教學環節,可根據各自的實際和特色設定課程,但需吻合《教學指南》中給出的教學要求。
4. 教學模式。一直以來,很多教育單位都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即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對翻譯理論、技巧進行講解和分析,課后布置翻譯練習給學生完成,其最終的結果基本表現為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較低,就業困難。在當前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需改變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果。首先,翻轉課堂是近年來出現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在課前教師將知識點分解并做成短視頻,發送給學生自行學習,并布置適當的同步練習供學生完成。在課上,教師主要針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及提出的問題等進行針對性地反饋和解答。此過程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鍛煉了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其次,建構式教學法也突出強調教師不再僅僅主導翻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是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的作用,幫助學生充分體驗翻譯實踐的過程,并從中加深對翻譯理論、技巧等的認識,切實提升其翻譯實踐能力。再次,可借鑒國外諸如“工作坊”等項目式的實踐教學模式,以項目為依托,鍛煉學生的口筆譯能力,使學生對翻譯項目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拓展學生的翻譯實踐平臺。最后,教師也可將“慕課”“私播課”等新的平臺和模式引入到翻譯專業的本科教學中。
5. 師資隊伍。建設一支專兼職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是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引進人才時,云南獨立學院需選用翻譯能力強、實戰經驗豐富的教師,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國內外其他高校合作等方式,對現有教師進行培訓、培養等,以提升或豐富其專業能力,如集中組織教師進修學習、參與博士項目等。此外,高校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翻譯專業教師。可以安排教師進入企業兼職或掛職,參與翻譯項目等,深入了解市場對翻譯人才的要求,在提升自身的翻譯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同時,將自身所學反哺于教學。同時也積極聘請企業行業專家入校任教,或參與翻譯項目或活動的設計、實施等,以幫助提升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四、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是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實施的一項偉大舉措,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位于輻射南亞、東南亞的中心,云南獨立學院應該抓住機遇,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的本科翻譯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準確定位培養目標,探索校企合作、翻譯+專業等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共同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積極研究翻轉課堂、建構式、項目式及慕課、私播課等多種教學方式,專注培養學生的口筆譯能力,加強翻譯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多渠道多途徑地建設翻譯專業實習實踐基地等,從而為國家,尤其是云南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偉.解讀《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對構建復合應用型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10):58-64.
[2]武光軍.復合型翻譯人才:我國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改革方向[J].外語界,2011(3):2-8.
[3]謝柯.語言服務視角下本科翻譯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18(3):97-103.
[4]謝柯,覃海晶.本科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來自丹麥的啟示[J].當代外語研究,2016(3):20-26.
[5]周文偉.翻譯工作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 (6):79-80.
[6]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獻類專業教學指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