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立,何 峰,梁 艷,韋 翔,張 丹
(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烏魯木齊供電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5G網絡方式分為非獨立組網方式(non-standalone,NSA)和獨立組網方式(standalone,SA)兩種。NSA是5G和4G LTE的聯合組網,SA是獨立的5G核心網絡,三家運營商選擇NSA/SA雙模基站。在技術發展方面,NSA技術成熟,現已商用化,而SA尚處于建設初期;在網絡覆蓋面積方面,NSA實現國內50余個城市覆蓋,SA則需軟、硬件重建,大面積覆蓋還需要時間;在技術標準方面,NSA是最終的商用技術標準,SA尚未確認。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會從NSA組網逐步過渡到SA組網,SA組網方式才是公認的5G最終形態[1-4]。
國內外5G技術賦能于大眾用戶和垂直行業,場景應用涵蓋交通、農業、水文、煤礦、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5-11]。有些科研院所及企業也已開展了5G配電網線路縱差保護測試。文獻[12]提出一種基于5G無線通信的配電網拓撲自適應差動保護技術,示范工程滿足指標要求,但未進行外場試驗。文獻[13]基于5G組網的電網業務外場試驗環境,驗證網絡時延及抖動對差動保護的影響。文獻[14]基于5G通信系統實現差動保護裝置間數據傳輸,依據配電網拓撲變化動態調整差動保護配置,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文獻[15]采用NSA架構的5G網絡適合現階段智能電網應用,可滿足智能電網輸電、變電、配電及用電各環節差異化業務需求。但是,在針對NSA、SA組網方式下的指標數據測試,尤其是外場試驗的應用研究方面,相關文獻資料比較少見。5G縱差保護應用面臨的諸多技術挑戰,如5G電力物聯網[16-18]、通信技術[19-20]、傳輸資源需求等方面[21-24]。鑒于5G網絡低時延、高速率、大容量、高帶寬等優點,加快5G技術應用于電力行業的探索步伐,下面對“5G+繼電保護專業”技術應用方案及外場試點測試取得的成效予以闡述。
保護裝置支持5G通信,可直接與5G無線終端配合,實現5G差動保護功能。電流差動繼電器由比率差動繼電器和差動聯跳繼電器兩部分組成。
當發生故障時,由電流變化量、相過流元件和零序電流元件組成的啟動元件滿足啟動條件后,將開放差動判據判別,若保護裝置的差流和制動電流關系滿足動作方程(見式(1),動作曲線見圖1),則置本側差動允許,且向對側發送差動允許信號。當裝置同時收到本側差動允許和對側差動允許信號,則差動保護可以動作。
(1)
式中:φ代表A相、B相、C相;Idφ為差動電流,即兩側電流矢量和的幅值;Irφ為制動電流,即兩側電流矢量差的幅值;IDIF為差動動作電流定值。
長距離輸電線路出口經高過渡電阻接地時,近故障側保護能立即啟動,但由于助增的影響,遠故障側可能故障量不明顯而不能啟動,差動保護不能快速動作。針對這種情況,裝置設有差動聯跳繼電器,本側任何保護動作元件動作(如過流保護、零序保護等)后立即發對應相聯跳信號給對側,對側收到聯跳信號后,啟動保護裝置,并結合差動允許信號聯跳斷路器。
系統主要由5G核心網絡、線路差動保護裝置、時鐘同步授時裝置、數據終端、5G通信卡組成,見圖2。兩側數據終端通過5G核心網絡通信交互數據,時鐘同步授時裝置對雙套線路縱差裝置進行采樣對時,實現電流數據同步采樣實時作差。

圖2 5G線路縱差保護配置架構
5G通信卡IP實現靜態地址,客戶終端設備(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采用工業級數據終端,雙套線路縱差保護進行程序下裝及固化,配置程序見圖3,運營商搭建5G網絡接入點。縱差保護裝置可選擇CPU網口3—網口8中的任一口作為5G數據接口,通過通信參數中的[5G數據網口號]參數指定。將5G數據網口同5G終端設備(CPE)相連,并通過通信參數中的[5G網口IP地址]設置該口的IP地址,實現5G組網通信參數設置,見圖4。

圖3 配置文本文件部分程序

圖4 5G組網通信參數設置
雙套線路縱差保護裝置進行通道、零漂、采樣值及開關量檢查,5G通信正常,裝置無告警信息,零漂值在0.01In(或0.05 V)以內。電流、電壓采樣值與實際加入量的誤差應小于±2.5%或±0.01倍額定值,相角誤差小于2°;兩側聯調同步外部采樣,若試驗點線路上有實際負荷,則可通過CT采樣來驗證同步;若試驗儀外加模擬量,要求試驗儀同步輸出;以上兩點都不能實現,則裝置無法通過差流或相位的方式來驗證同步,只能選擇在一處試驗點進行模擬量試驗,比較本地施加量和對側接收量驗證采樣傳輸的精度,但無法進行區外故障等復雜測試。單側加量相當于單側電源故障試驗,受一側弱饋的影響,保護動作時間會有一定的延遲。單側縱差調試接線見圖5。

圖5 單側縱差調試接線
在試驗室環境下,雙套縱差保護裝置進行聯機調試,見圖6。本次試點110 kV甲站10 kV甲苑線,線路長度3.1 km,電氣接線方式如圖7所示。

圖6 試驗室環境下5G縱差保護聯機調試

圖7 試點線路電氣主接線
甲站側縱差保護CT采用5A制,考慮正常運行安全性、跳閘可靠性,建議該側裝置掛網試運行。采用雙套配置,原裝置正常運行,正常動作出口跳、合閘斷路器;南苑1號中心開閉所側縱差保護CT采用1A制,考慮其為負荷終端站,線路保護裝置只投功能不投跳閘,經現場勘察,無合適安裝位置,建議掏屏換型改造,并加裝對時裝置。試點安裝地處于干擾區、盲弱區,經運營商對5G網絡狀態測試,試點線路兩側信號強度較弱或無5G網絡信號狀態,本試點采用5G網絡室內分布式系統以滿足縱差保護應用條件,見圖8。試點裝置運維信息遠程傳送給運維中心或主站,快速實現配電網線路區段或配電網設備的故障判斷及準確定位。

圖8 5G網絡室內分布式系統
對NSA網絡單模、SA網絡雙模5G縱差保護裝置網絡通道狀態加以對比,由表1可知,NSA網絡環境下,5G_SV接收通道1平均延遲95.6 ms左右,裝置出現通道異常及網絡延時超范圍信號,不滿足縱差保護通道延時應用要求;SA網絡環境下,5G_SV接收通道1平均延遲11.2 ms,裝置顯示5G通信、差流值和對時狀態正常,SA網絡平均上、下行帶寬為NSA網絡的14倍左右。

表1 NSA單模、SA雙模網絡通道延時對比
探究了“5G+配電網線路縱差保護”的架構與方案,實現了10 kV配電網線路的試點應用。經多次測試驗證,SA組網方式具有超低延時、高帶寬、大容量等特點,適用于5G縱差保護應用條件,擺脫了常規光纖縱差保護的點對點光纖敷設成本及外破可能性。有線光纖載體轉型為無線5G通信方式,全面提升了配電網保護動作的選擇性、安全性和供電可靠性。通過5G配電網縱差保護應用指標分析,驗證了整體系統架構的合理性和技術方案的可行性,為“5G+電力業務”技術的推廣及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