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溢莉
(江蘇省南通市紫瑯醫院,江蘇 南通)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出現工作積極性下降、性格改變、行為紊亂、言語混亂等癥狀,部分患者合并出現失眠、頭痛、情緒波動等情況,影響患者正常生活[1]。臨床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給予精神科藥物治療。但該病病情復雜,難以徹底治愈。患者往往需要長期住院、不能工作、不能與家人共處,與外界長期隔絕。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社會的關愛,易產生消極、抑郁情緒,往往導致疾病復發。該疾病緩解期仍存在一定的陰性癥狀,如情感反應比較平淡、思維貧乏、意志缺乏、興趣社交缺乏等。長此以往,患者往往會因為原有地位的喪失、孤獨、害怕被歧視等而存在強烈的病恥感,出現社交退縮、社會功能缺陷從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上為了鞏固、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能夠有效地建立信心和自尊,盡快地回歸社會,往往同時采取一定的護理干預配合藥物治療。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對降低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殘留陰性癥狀、提高社會功能從而提高整體生活質量的作用,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19~52歲,平均(40.42±6.14)歲]和觀察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齡21~54歲,平均(40.28±6.29)歲]。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患病前無大腦器質性疾病、無智力障礙、語言功能障礙情況;(3)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病情趨于穩定;(4)患者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合并有心肺、腎臟器官組織嚴重性疾病;(2)患者合并有其他神經功能缺損疾病。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檢查,并給予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包括病情觀察、用藥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由具有豐富精神科護理經驗的護理團隊組成自我角色認同干預護理小組,每周2次,每次60 min,持續6個月進行護理干預。
(2)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的角色確定。自我角色認同分為職業角色、家庭角色、個人成就角色和業余愛好角色。護理小組人員在對每位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受教育等背景全面了解后,根據其個性特點,選擇一個最重要的、患者本人和家庭、社會等都曾認可的角色進行干預,往往也是病人最感興趣的角色。這樣能很好地提高患者護理干預依從性。
(3)職業角色。在職業角色干預中,首先根據患者以往的職業,工作類型、工作環境等給予提供相關的職業場景。讓患者回歸到熟悉的工作環境中,促使患者提高工作記憶,引導患者回憶工作經歷。可以事先聯系家屬,提供患者以往工作中的照片、證書、獎狀等,引導患者自我挖掘職業中的優點,體現自身價值、提高自我認同感。引導患者客觀地認識自己,說出自己的有點。
(4)家庭角色。患者家屬需提供患者生活照片、日常用品等物品,和家屬溝通取得家屬護理支持,指導家屬和患者進行照片觀看。交流,給予患者親情支持,從而提高患者記憶力,感受到家庭溫暖,提高臨床治療護理依從性。
(5)業余愛好角色。根據患者業余愛好進行模擬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忘記疾病痛苦,改善患者治療消極狀態,提高治療信心。同時,臨床可開展業余愛好活動,促使患者互相交流溝通,改善患者病情發展。
收集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病恥感評分、精神病評分情況,具體如下:(1)病恥感評分采用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評價,共29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0~3分,總分87分。(2)精神病評分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價,共分為18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0~7分,總分126分。
將數據納入SPSS 21.0軟件中分析,均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n=42),病恥感評分護理前(50.27±4.83)分,護理后(31.84±5.27)分;精神病評分護理前(69.43±6.57)分,護理后(46.18±5.86)分;觀察組(n=42),病恥感評分護理前(49.64±5.15)分,護理后(26.39±3.87)分;精神病評分護理前(69.07±6.16)分,護理后(37.43±4.17)分。兩組患者比較,病恥感評分護理前:t=0.578,P=0.565;護理后:t=5.402,P=0.001;精神病評分護理前:t=0.259,P=0.796;護理后:t=7.884,P=0.001,經組間比較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病恥感評分、精神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病恥感評分、精神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功能障礙疾病,隨著病情發展,患會出現思維障礙、意志行為障礙、情感障礙、幻覺情況,導致精神殘疾,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據流行病顯示,精神分裂癥疾病多發于青壯年,隨著社會生活壓力增大,臨床發病率逐年升高,治療難度增大,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2-4]。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需及時給予藥物治療,緩解患者病情發展,同時在患者治療期間給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病恥感,提高患生活質量,幫助患盡早康復[5-8]。
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是一種認知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是通過為患者制定角色,讓患者扮演并熟悉角色,加深對角色的認知,提高工作記憶力,達到護理效果[9-10]。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能夠引導患者認知自身角色,從職業角色、家庭角色和業余愛好角色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能夠促使患者記憶力恢復,改善患者治療期間的心理狀態,能夠認同社會角色,改善患者精神狀態,達到護理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病恥感評分、精神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病恥感評分、精神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通過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護理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病恥感,改善患者精神功能,促進患者在治療中得到自我認同,提高社會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