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常虹
(呼和浩特市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肩凝證又稱“凍結肩”,氣血虛損型主要多由年老體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關節失于滑利,筋脈關節失榮等所致。本病以體力勞動者為多見,女性略多于男性,且常發生在單側肩部,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主要是因為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以肩關節疼痛、功能活動障礙和肌肉萎縮為臨床主要特征的疾病,相當于西醫的肩周炎。而氣血虛損型肩凝證病程日久,氣血虧虛,肝腎虧損尤為難治。本病屬于中醫“痹癥”范疇。氣血虧損、肝腎虧虛為生理改變,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獨活寄生湯”以補益氣血,行氣通瘀治療本病,臨床效果顯著。
中醫醫治此病的治療思路為:如患痹癥時間比較長,氣血就會虧虛,正氣虧耗不能驅邪外出,肌膚也就沒有營養,筋肉和骨節沒有氣血的滋養。從而導致肩部周圍的肌肉萎縮,頸肩部自感酸痛沒有力氣;少氣無力,納入不良,面色少華或者無華,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皆為氣血虛弱不足之象。“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獨活寄生湯”以當歸、黃芪補血益氣,桂枝溫經散寒為主藥,赤白芍、黨參為輔藥以怎強當歸和黃芪的補氣生血的功效[1];秦艽、羌活、獨活以增強桂枝溫陽散寒的作用;佐以地龍以通經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的藥性,并能緩急止痛[2]。本方劑中的藥物配伍起到益氣補血、行瘀通痹止痛的效果。攻補兼施,滋而不膩。如肩凝證日久常伴腎氣不足可加補骨脂、淫羊藿、鹿角霜以,溫陽散寒、填精益髓。
治療神經、肌肉、骨關節疾病應結合運動療法,效果顯著且不易復發。運動療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世界公認我國古代武術的功夫是運動療法的先驅。中醫按摩、推拿歷史悠久,是人類最早防病治病的療法,與針灸、導引、氣功同為人體功能康復治療的重要手段。治療骨關節疾病運用運動療法可以牽伸短縮的肌肉、肌腱及其他軟組織,減輕關節囊內壓力,減輕疼痛,并擴大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同時可以調整因疼痛造成的肌肉的異常張力,恢復肌肉長度并緩解其緊張度。在醫生指導下,患者可以通過自我運動訓練預防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和骨質疏松。在鍛煉的過程中,既能增強患者體力,同時改善全身功能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
應用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凝證可有效擴大肩關節活動范圍。關節松動術是治療關節功能障礙,如僵硬、可逆的關節活動范圍受限、關節疼痛的一種康復治療技術。維持可用的關節內活動,減輕因制動所造成的不良結果,進而減輕局部疼痛癥狀。恢復關節內結構的正常位置或無痛性位置,從而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范圍。如果關節制動時間太長,會導致不良后果,如關節軟骨萎縮,關節松動術可使滑膜液流動而刺激生物活動,提供并改善軟骨的營養。關節固定后,關節內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纖維橋連結,造成關節內軟組織粘連,關節周圍的韌帶,進而造成關節囊內軟組織攣縮,松動手法可維持關節周圍組織彈性。關節內有很多本體感受器,關節受損導致關節內及周圍本體感覺減弱,影響到機體的協調反應。關節活動可為中樞神經系統提供有關姿勢動作的感覺信息,例如:靜態姿勢及活動速度的感覺傳入;運動速度改變的感覺傳入;運動方向感覺的傳入;肌肉張力調節的感覺傳入和傷害性刺激的感覺傳入等。
患者張某,女性,58歲,半年前在看孩子期間出現左側肩部外側痛,肩前部喙突部疼痛,夜間明顯,熱敷后疼痛減輕,晨起時減重,活動后疼痛減輕,天氣變化或者勞累后加重,患者形體適中,但沒有精神,精神疲憊,少氣懶言,不自主出汗,面色無華,嘴唇和指甲淡白顏色,經常頭暈并伴眼花,舌質色淡,舌苔薄,寸口脈弱。觸診喙突及肱骨大結節處有壓痛,并伴有肱二頭肌肌腹,崗上肌,三角肌的萎縮。肩部活動時,肩關節主動運動,后伸、前屈、外展及水平內收均受限,左手不能從身后觸及脊柱。中醫診斷為痹癥,氣血虛痹證。西醫診斷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中藥治療原則為通絡和營,補益氣血,選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10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運動療法:休息位,肩關節外展55°,水平內收30°,前臂置于水平面上。治療平面位于關節窩并且隨肩胛移動。由助手協助固定肩胛骨。(1)關節牽引:患者仰臥位,手臂置于休息姿勢,將前臂支撐在醫師的身體側方。醫師體位:使用靠近治療部位的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置于患者的腋下頂端;另一只手以引狀姿勢握持三角肌外側肌腹。松動手法:以在腋下的手用力(作用力垂直于關節窩平面)將肱骨向外側邊移動。(2)向尾端滑動可改善肩關節外展活動度;肱骨頭往上移時復位。患者體位不變,醫師則一只手置于患者腋下,提供適當力度的關節牽張;另一只手的拇指固定于肩峰遠端。松動手法:上位的手將肱骨向下滑動,或用替換手法,即醫師雙手握持患者的手臂,利用身體后傾的力量將手臂向尾端牽拉(即長軸牽引)。(3)尾端滑動進級,作用:當關節外展接近90°時,改善外展角度。患者體位:仰臥,將上肢外展至最大角度,肱骨外旋位。醫師體位:面向患者足部,一只手握住患者手臂,將患者的上肢固定在自己的軀干上,軀干稍往外側轉動,提供第1級的關節牽張:另一只手拇指指蹼置于肱骨肩峰突遠端。松動時在肱骨近端施加用力,將肱骨往下滑動。(4)上舉進級,作用:上肢外展超過90°時改善上舉的角度。患者體位:仰臥,上肢外展并上舉至最大角度,然后肱骨外旋至最大極限。醫師施力手需與治療平面成一條直線;另一只手握持肘關節給予第1級牽張力量。一手握住肱骨近端,將肱骨逐漸患者手腕方向及身體遠端平行滑動。施力方向取決于肩胛向上旋轉及前突的角度大小。所施的力應該使肱骨頭部能觸及腋下關節囊下皺襞。(5)向后滑動可增大肩關節屈曲和內旋活動度。患者仰臥,上肢休息姿勢。醫師背向患者,站在患者的上肢與軀干間,將其上肢靠住治療師軀干作為支撐,一手握住肱骨遠端;另一只手置于關節前緣遠端以施加作用力。松動時醫師移動患者上肢將肱骨頭向身體背側滑動。(6)向后滑動進級,作用:當屈曲角度接近90°時,改善向后滑動范圍和水平內收。患者需仰臥,肩關節屈曲90°,上肢內旋并且屈肘,采取水平內收姿勢。患者肩胛下置折疊好的方巾,使肩胛帶有穩定的支撐。醫師一手以引狀手型握住肱骨近端內側面,施以關節牽張,用力為有牽張感為度;另一只手置于患者肘上。松動手法即沿著肱骨長軸,由肘部向下擠壓,將肱骨向后滑動。(7)向前滑動,作用:增大肩關節伸直和外旋活動度。患者體位:俯臥,上肢放松,垂出治療床邊緣,由醫師大腿支撐著。以軟墊固定肩峰。醫師體位:醫師面對治療床頭,靠治療床的一腳向前跨步。外側手將患者手臂固定于醫師的腿部,為患者肩部提供第一級的關節牽張;另一只手尺側緣置于肩峰突后角遠端,給予松動力量。松動手法:作用力方向朝前并且稍向內側。屈曲雙膝以帶動患者整個上肢向前移動。注意不能將患者手臂提起造成肱骨向前成角,以免肱骨頭向前半脫位。(8)向前滑動進級,增大肩關節外旋活動度。注意點:在實施向前滑動時,不能將肩關節置于外展90°位時再進展至外旋,這樣會導致肱骨頭向前半脫位。松動手法:首先將肩關節置于休息位,然后將肱骨外旋,再給予垂直于關節窩平面的第三級牽張。從仰臥位60°,被動牽伸,外展位牽拉,側臥位外展60°持續牽拉,坐位外展90°。醫者手握患者左手,讓患者像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各個方向推手,并輔助患者左肩關節的內外旋運動,醫者給予適當的阻力。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30 min,連續治療2周。(9)日常生活指導:良肢位的設定不引起疼痛,選擇舒適的肢位,仰臥位在肩部和肘部下墊軟枕,肩外展 10°~30°,屈曲 10°~20°,在中立位放置。就寢時肩部放置暖水袋。經過治療2周后患者右肩的疼痛明顯緩解,關節活動度基本可達全關節活動范圍,三角肌、崗上肌、崗下肌肌肉萎縮明顯減輕,屬患者繼續自我關節活動度和肌力訓練。2個月后復診,患者不適癥狀已經完全消失,左側肩部及左上肢的主動關節活動度基本可打全關節活動范圍。
肩凝證屬于運動系統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中醫把肩凝證歸到痹證范疇[4-5]。在臨床實踐中臨床反復驗證辨證加減,運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虛損型肩凝證[6-7]。并運用運動療法,從局部著手,直達病所,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的減輕癥狀,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和關節活動受限的痛苦,同時以“整體調理”和“局部疏通”為治病要點,應用中醫中藥調理,并配合運動療法以緩解疼痛,擴大肩關節活動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8-9]。兩種方法合用,從而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臟腑氣機,平衡陰陽,補益氣血,力求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10-11]。使患者的功能受限在短時間內得到康復,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減輕,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方法臨床推廣應用是有價值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