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楠,劉立,呂若琳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季節性情感障礙(SAD)是具有明顯季節節律性的一種情感障礙,以秋冬季發作、春夏季緩解為特點:包括生物節律和心境兩方面損害的一類綜合征,又被稱作“冬季抑郁癥”[1]。臨床常表現為:每年反復發作,過度睡眠、過度飲食、嚴重抑郁等癥狀。“腎應冬”理論是中醫“五臟應時”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腎與冬氣相應,隨著冬季時令的變化,與之相關的人體生理機能會表現出與其同步的協調變化。SAD 是情感障礙的一種特殊亞型,中醫歸屬于“郁證”范疇。賈竑曉[2]教授提出從腎論治抑郁癥,形成了以“溫陽升郁”法治療抑郁癥的獨特診療思路。因此本文綜合SAD 多發于秋冬季節的特點和中醫從腎論治抑郁癥的觀點,從“腎應冬”理論對SAD 的發病機制作一簡要的探討。
季節性情感障礙因其高復發率和病程持久性,已經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一項社區的研究結果顯示: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SAD 患病率接近10%[3]。在美國,SAD 患者1 年中有1/3的時間被心理疾病折磨,且此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的人群[4]。
現代醫學認為季節性情感障礙發病的可能生物機制包括,晝夜時相紊亂、單胺類神經遞質功能障礙、視網膜光敏感度等[5]。單胺類神經遞質 (主要包括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 是腦內一類重要的化學信使,廣泛分布于大腦皮層、海馬、下丘腦、杏仁核等部位,參與調節情緒、認知、記憶等功能。徐硯通等[6]研究發現,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羥色胺(5-HT)等單胺類神經遞質在大腦皮層、海馬分布水平受光照影響,并呈現出一些特征性變化趨勢。光照變化是季節交替的顯著特征。褪黑素作為人體的內源性節律調節器,其分泌受到光照的影響。白天光線照射到視網膜上,抑制視交叉上核和上頸交感神經節,從而使松果腺內交感神經釋放的NE 減少,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7]。晚上,光照減少,NE 釋放增多,褪黑素分泌增多。而褪黑素分泌增多與SAD 的發病密切相關。
祖國醫學對于“季節性情感障礙”并未明確提及,但SAD作為一種情感障礙疾病與中醫范疇的“郁病”、“臟燥”、“情志病”等相統一。情志致病的根源在腎,腎虛尤其腎陽虛是發病的前提[8]。《黃帝內經》指出“陽主動”,認為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動力之源,而抑郁癥之抑制、淡漠等功能“低下”癥狀,提示其發病與“腎陽虧虛”密切相關。因此《內經》雖未正面提出情志致病與腎臟的關系,但卻非常重視陰陽平衡及陽氣的主導作用。中醫治病重在辨證論治,在辨證首辨陰陽的基礎上立足護陽。陽氣盛則改善抑制、低下、淡漠等癥。腎陽得護,精充髓生,腦髓得充,腦神得養則神識正常,遲鈍、健忘等癥得消。
光照是自然界四時之陽氣的來源,秋冬季節光照時間的縮短是SAD 發病的重要原因[4]。《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所言,“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由此強調了時令季節不同與陰陽之氣的消長運動變化有關。春夏光照時間長即四時之陽氣盛,機體陽氣盛,腎陽盛則精神飽滿,推動一身之陽氣,溫養機體四肢百骸。《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意思是冬季氣候寒冷,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人體陽氣也閉藏于內,作息要做到早睡晚起,等待太陽升起,以避寒氣,護陽氣。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上通于腦”,腦為“元神之府”。人的精神、意識、記憶、思維、情緒等活動均由大腦支配,其活動的物質基礎是腦髓,而腦髓需由腎精化生。腎藏精,指腎具有貯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在冬季,腎臟的“調精”作用主要表現為,腎藏精作用加強,而化精、泄精作用減弱[9]。腎精化生不足,不能上充于腦,腦神失養,故見精神、意志活動減少等癥狀。馬淑然等[10]研究發現褪黑素對下丘腦-垂體-睪丸軸存在抑制作用,且存在夏弱,冬強的季節特點;認為性腺軸是“腎應冬”的重要作用部位,兩者有密切的相關性。周亞蘭等研究發現,抑郁癥的發病機制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密切相關[11]。由此可推測,腎應冬影響SAD 發病的可能中西醫機制可能為:冬季光照↓→褪黑素分泌↑→HPG 軸→SAD;冬季→腎精貯藏↑→腎化精功能↓→腦髓↓→腦神失于充養,發為郁病。
《黃帝內經》指出“陽主動”,腎陽作為一身陽氣之根,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源頭。《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指出神志的精明聰慧有賴于陽氣的溫煦。一方面,腎陽推動和激發臟腑的各種機能,溫煦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另一方面,腎陽推動,腎精上沖于腦,充養腦髓。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冬季自然界氣溫降低,耗傷機體陽氣,腎陽不足,不能鼓動一身之陽氣,臟腑陽氣衰微,出現精神萎靡、動作遲緩、快感削減等“低下”的癥狀。陳玉萍等[12]研究發現下丘腦的5-HT 對于SAD 的發病具有重要的影響。邱宇等[13]認為溫度改變引起體溫節律相關神經遞質5 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水平變化。由此可推測SAD 的發生與機體溫度變化有關,受外界氣溫的影響。
季節性情感障礙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其發病季節性特點突出,與中醫“四時五臟”理論相通。現代科學研究證實,溫補腎陽藥物能不同程度地糾正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紊亂狀態,對情緒“中樞”海馬區系統有保護作用能有效改善模型動物的抑郁狀態[14]。本文從“腎應冬”理論出發,基于腎精蟄藏,寒盛陽衰的基本特點,分析SAD 的發病機制,為臨床預防及治療SAD 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