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 娟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漢服作為中華文化符號,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最為精髓的內涵。我國古代服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根據現有出土文物和資料顯示,明代服飾是歷史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服飾,因此漢服創新工作應該更加注重以明制漢服為藍本進行創新。為了真正實現漢服文化的創新進步,必須在傳統漢服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一些更加靈活多樣的時尚元素,從面料、色彩、款式、紋樣等層次上,實現對傳統漢服的創新,讓漢服文化更加容易被現代人接受,便于漢服文化得以傳承。為了更好地對漢服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應該對明制漢服進行深入分析,借助明制漢服文化,讓傳統意義的漢服進行創新發展,以便于實現“古衣新穿”的效果。明代是我國古代較為特殊的一個時期,明代處于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無論從思想、政治還是文化、經濟層面,都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其中摻雜著明朝時期人民的衣著觀念。文章將針對傳統文化視閾下的明制漢服創新進行詳細研究。
明制漢服作為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不僅展現了過去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內涵,還體現在文化延續層次。文化對于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作用,傳統文化輻射面非常廣泛,對于社會各個領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從朱元璋恢復漢服之后,明制漢服便對傳統漢服承擔著繼承、發揚的重任。明朝期間,程朱理學盛行,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人們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傳統制度的維護。明制漢服的傳統美,主要體現在對前朝漢服元素的繼承,例如“盤領衣、龍紋”等元素。針對盤領衣來說,盛行于唐代,在宋代時期得以沿襲。自從朱元璋推崇復興漢服之后,盤領衣便在明朝進行了繼承發展,展現出了明制漢服對傳統漢服繼承的傳統美[1]。
明制漢服繼承了唐宋時期漢服的特點,并對原有漢服風格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從客觀層次來說,人類社會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無法離開創新。傳統服飾也相同,正是因為不斷地創新,展現出了明制漢服的新穎和新奇,創新之美也是明制漢服的重要美學體現。明制漢服對唐宋時期漢服進行了繼承,并且碰撞產生了新的元素[2]。例如,就“補子”元素來說,在唐朝時期“補子”作為賜服,真正使用的范圍非常有限。但是在明代,對“補子”進行了拓展和延伸,不僅正式將其引入官服,是官服階級的標志,而且構建了“補服”制度,展現出了明制漢服對傳統漢服的創新。
明制漢服的華麗之美,體現在明制漢服的質地、圖案、裝飾、色彩等諸多元素中。明制漢服相比唐宋時期的漢服來說,材質有所考究,并且圖案精美、復雜,具有高貴感,色彩搭配艷麗,是明制漢服重要的組成部分[3]。明朝中后期,諸多民主啟蒙思想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發展,富人們的消費心理呈現出不斷變化,人們開始沖破了禮制束縛,這也促使明制漢服的風格更加華麗。明制漢服體現了華麗之美,主要是由于明制漢服更加習慣用“緞”,雖然緞制造工藝早已出現,但是明代使用制造緞的工藝更加復雜和精美。此外,明代非常流行鳳冠霞帔,明制漢服的華麗在鳳冠霞帔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是明制漢服華麗之美的典型代表。明制漢服的色彩使用非常鮮明、大膽,因為明代染色技術較為發達,色彩種類較多,染色技術頻繁運用到衣著當中,使衣著顏色更加鮮明、鮮亮。
明制漢服是我國傳統服飾當中的明珠,在漢服文化不斷繁榮的當下,明制漢服滿足了當下群眾的審美,但是為了讓明制漢服更加順應廣大群眾的審美,便于群眾日常生活與工作,因此明制漢服款式呈現出創新設計趨勢[4]。例如,當前明制漢服款式變化當中,會刻意將服裝衣袖變窄,衣長縮短,借助縮小衣擺、改良衣領的方式,讓明制漢服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和客觀生活需求。在實際開展明制漢服款式創新時,保留了漢服最為基本的樣式,打破了傳統漢服規范框架格局,借助深衣、長袖、腰帶、交領等諸多設計框架,將明制漢服進行重新整合。這樣服裝的款式與穿著,將會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實現了傳統服飾重新設計的華美演繹。
傳統明制漢服所使用的面料大多是以棉麻、綢緞為主,在服裝面料不斷創新發展的當下,服裝面料的選擇種類相對較多,因此可以實現明制漢服面料創新。經過面料創新之后的明制漢服,可以選擇雪紡、提花棉、燒花棉、織錦緞、真絲、貢緞等面料,在提升明制漢服舒適度的基礎上,降低明制漢服成本。在當前實施明制漢服改良創新時,褙子和對襟可以使用雪紡進行制作,這樣不僅可以最大程度上展現出明制漢服輕盈、清秀、飄逸的風格,而且非常適用于夏天。當前明制漢服面料當中使用印花雪紡、純色雪紡、漸變雪紡等布料相對較多,可以展現出明制漢服垂墜飄逸感。針對高級華麗明制漢服來說,可以使用錦織綢緞。錦織綢緞表面光滑、色彩艷麗,并且垂墜感非常好,可以用錦織綢緞作裙頭,這樣不僅可以起到點綴作用,還可以增加裙頭的摩擦力,如此裙子便不容易下滑。漢服創新設計中運用傳統的蠟染圖案,并和當代審美圖案結合產生新的圖案,從而改變了傳統的蠟染圖案,再大膽改革印染材料,使之既與現代染料和材料相結合,又不失傳統的技藝。
從傳統明制漢服紋樣來看,明制漢服的紋樣寓意豐富,紋樣種類繁多。明制漢服紋樣主要來源于勞動人民的信仰、民間傳說、動物植物諧音、圖文暗喻等內容。古代勞動人民會借助動植物、飛鳥走獸、器物、神圣仙佛等來寄托情感,將其作為表達祥瑞的標志,以便于滿足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期盼,展現出人們對于未來愿望的表達與追求。明制漢服在實施創新設計時,可以引入更加寬范圍的素材,并且選擇花卉、草木、動物、條紋、人造紋樣來進行裝飾,以便于滿足當前人們的審美需求,體現現代生活的多樣化。此外,在紋樣工藝制作層次上,還可以引入具備創新性的印染、提花、鏤空等諸多制作工藝,打破傳統明制漢服刺繡工藝,讓廣大群眾在體驗明制漢服文化的基礎上,感受新生活、新時代的面貌。
據史料記載,我國明制漢服在明朝時期,是按照登記制度來劃分服裝顏色的。雖然明朝時期漢服的顏色在印染技術的支撐下,更加多樣化、多彩化,但是顏色華麗、豐富的明制漢服穿戴者,一般都是達官顯貴。平民在穿著打扮時,普遍選擇以淡色、青色為主。在明制漢服創新的當下,人們處于一個穿著自由而隨意的社會,因此明制漢服的色彩不再受制度、經濟層次的約束。為了實現明制漢服創新發展,明制漢服色彩不再受到限制,各種顏色搭配繽紛多彩。例如,當前我國流行的牛油果綠、莫蘭迪色、午夜藍等諸多顏色,便可以融入明制漢服設計當中,這樣不僅可以保持明制漢服原有的文化風格,還可以在原有明制漢服的基礎上,增加色彩因素,讓明制漢服更具飄逸美感。
總而言之,為了大力繼承并發展漢服文化,就必須對傳統漢服進行文化層次、審美層次的挖掘,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漢服文化、漢服款式風格,并融入現代化設計因素。針對明制漢服設計創新來說,必須結合明朝的社會背景,明制漢服設計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全面把控明制漢服文化內涵,了解明制漢服的設計因素、設計要點。結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群眾審美趨勢、群眾日常生活需求,對明制漢服的款式、紋樣、色彩、材質等諸多因素進行創新,真正讓明制漢服順應當代群眾的審美,真正實現漢服文化的繼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