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成英,肖 紅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縱觀整個大唐時代,不管是織物所展示出的品種多樣性,還是染織技術的高超精湛,都是冠絕同時代。在此基礎上,唐代與世界諸國互動頻繁,對外來文化中的精華,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從而造就唐朝服飾的大氣磅礴、新穎華麗。國內出土的唐代絲織印染物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史實資料,但是缺乏較系統的理論研究。結合敦煌實地調研,有助于進一步補充完善唐代印染服飾理論體系及其藝術特色,提高對唐代印染服飾紋樣的認知,對中國傳統印染工藝進行探究,從古代的文獻、實物、圖像入手,呈現一段燦爛的工藝文化,為當下的染纈藝術發展尋根問道,使傳統技法得以保存和繼承,以此彰顯文化自信。
唐代國力空前強盛,在經濟飛速發展、文化繁榮、中外交流來往頻繁、百姓安居樂業的安穩大環境下,農業生產、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突飛猛進。據《唐書》《唐要會》等史書記載,當時規模較大的手工業作坊有數十人乃至百人之多。尤其是以紡織業為主的手工業作坊發展得更為迅速。中國最古老的典籍《禹貢》記載夏曾把全國的行政區域劃分為九個州:青、徐、揚、荊、冀、兗、豫、梁、雍。其中,兗、青、徐、揚、荊、豫六個州的上貢品為絲和絲織品。在這六個州的貢品之中有黑紅色的綢,黑經白緯織出來的輕綢和薄絹,還有染色的絲帶,更有錦繡斑斕的高檔的絲織物(織文,織貝)??椮愂且环N美麗的織錦,在織之前,先染成色絲,再按貝紋織成??椢囊彩且环N美麗的織錦,在織之前,需先染練生絲,再織成各種圖案?!耙晕宀收檬┯谖迳鞣?,《周禮·地官》記載當時的人們已經利用植物染料,并有專門的官吏掌管種藍草、茜草等制染料工作。在《詩經》中,涉及染色的文字表述就更多更詳細了,如《國風·七月》云:“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币鉃橛械娜境珊谏?,有的染為黃色,而大紅的顏色最鮮艷,就給公子做衣裳,且都是利用天然植物制成染料。
唐代是絲綢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在少府監設下設立了染織署,專門掌管25個織染作坊,其中練染坊6個,分工明確。唐代染料以植物染料為主,大多都是用草木制成的,有的用花葉、果實,而有的則是用根部或皮,這些植物都是生長在天地間,按照它們生長成熟的時間來采集。根據《全唐詩》《新修本草》《本草拾遺》等書所載,茜草、紅花、山燕脂、梔子、黃檗、郁金、桑科、木藍、菘藍、紫草、鼠曲草、櫸、烏桕、冬青、蘇枋,按染色性能可做如下劃分。直接染料:紅花、梔子、郁金等;媒染染料:茜草、紫草、蘇木等;還原染料:藍草等;陽離子染料:黃檗等。唐代染技中的石染技術,則用到了很多礦物顏料,主要有朱砂、石黃、石青、赭石、蜃灰(白)粉末等,用這些礦物顏料合成的染料進行涂染和浸染絲帛。另一種植物染技,則是利用提取到的植物色素屬性,進行套染、浸染和媒染染色[1],當時的色譜已相當齊全,按染色色調來分,則可分為紅、黃、藍、紫、綠、黑六大色調。
從敦煌莫高窟、新疆和田、吐魯番等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蠟纈、夾纈、絞纈等實物,通過織物色譜鑒定,據不完全統計,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蛋青、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湖綠、豆綠、葉綠、果綠、墨綠、黑、白等共達24色之多[2]。唐代興起的多色夾纈,取色對比強烈,同時通過中間色的穿插使之不失和諧,加上染纈技術的突進,增加了紋樣的表現力,如絞纈具有的邊緣暈色效果和多種紡染技法,蠟纈中出現冰裂紋等,形成了形象寫實、色彩艷麗、紋樣華麗富貴的特色。
絞纈是一種流傳已久且運用普遍的紡染印花技術。絞纈印制方法是首先根據預設好的花紋,將織物按一定方式折疊、扎結或縫布帛,用線(紗、繩或布條由于粗細的不同所得到的花形也不同)將織物扎成各種花紋,釘牢后進行浸染[3]。經漂洗晾干后,拆去線結,凡未扎結的部分即受染,被扎結的部分因未受染而形成色地白花的花紋。由于織物折疊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花形也不同。絞纈印花在扎線的部分紡染效果好,遠離部分效果較差,這樣就產生了深淺不同的色暈,由于捆扎過程中織物產生各種不同的褶皺,染色后帶來各種意外的花形效果[4-5]。絞纈印花既可以染成色地白花的單色染,又可以進行多次套染染成絢爛多彩的多色絞染。
蠟纈,今稱蠟染,是蠟紡染印花法。蠟纈在《貴州通志》中解釋為用蠟在布上繪畫,然后再染,染成之后去除蠟,花紋就顯示出來了。它是先用蠟液(以蜂蠟、石蠟及松香調煮而成的紡染劑)以蠟刀或毛筆蘸之,在織物上畫出紋樣,然后放入染液中浸染。因涂蠟部分不能上染而顯花。染后將蠟煮洗干凈,便呈現出白花的蠟纈印花織物。由于蠟液凝結后容易脆裂,在染色過程中因攪動造成織物涂蠟部分綻裂,染液順著裂縫滲入,產生了天趣自然的蠟紋(冰紋)。蠟纈有單色染和復色染兩種,復色染可以套染至4~5色,因不同顏色容易互相浸潤,套色不宜過多。
夾纈,在唐代尤為盛行、廣受喜愛。據《唐語林》記載,唐玄宗時期,柳婕妤很有才學,當時柳婕妤的妹妹性格乖巧而聰明,創作了“夾纈”這種染技。唐代夾纈織物除作為婦女衣飾外,還用于制作軍服及室內家具的裝飾品。日本正倉院藏有唐代對馬文夾纈屏風,出土實物有狩獵紋夾纈絹等。夾纈的印制方法是用兩塊鏤雕成同樣花紋的木板或油板紙,將織物置于兩塊花板之間,并使之夾緊,然后在鏤雕空處注以染汁,待干后解去夾板即顯出色地白花紋樣。如果在花板雕空處涂以紡染劑,然后入染,則可以得到白地色花的夾纈制品。唐代夾纈也可以染2~3種色彩,花紋具有對稱、規則的特點。
堿劑印花(灰纈)見于唐代,唐代的堿劑以草木灰或石灰為主,因此唐代的堿劑印花也往往被稱為灰纈。至于印花板的材質,根據新疆博物館武敏的研究推測為絲質的篩網板,印花板較大可能還是一對雕成對稱凸紋的雕花木板。印制時先將紡染的堿劑涂料刷在兩塊雕花板上,再把要印花的絲織物沿經軸對折,夾入兩塊雕花板之中,雕花板上的堿劑涂料就被印上織物,形成第一個單元的紡染圖案。再在兩塊雕花板上刷上涂料,平移織物的位置再進行夾持印花,形成第二個單元的紡染圖案。最后將印有紡染涂料的織物放入褐色的染液進行染色,染后去除紡染堿劑,就得到了褐地白花的圖案。
泥金銀凸版印花是漢代凸版印花技術的傳統,其加工便捷,花紋流暢。比如在阿斯塔納唐代108號墓中所出土的黃紗地花樹對鳥紋,紋樣內容展現出的是兩只鴛鴦對樹而立,圖案內容構成幾何對稱,鴛鴦造型生動、整體線條勻稱,極具觀賞性和裝飾性。
(1)4種染纈出現的時間線:從目前出土的實物以及資料顯示,新疆地區所出土的染纈織物在時間上跨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至唐代時達到巔峰??蓮V泛地應用于絹、紗、綾、羅和麻布等織物的印染加工之中。4種染纈在時間上的發展順序整理如下:絞纈和蠟纈早在漢代便已出現,夾纈和灰纈則時間稍晚,唐時出現并逐步成熟。
(2)4種染纈的特色:不同染纈方式下的圖案和當時的工藝水平密不可分,首先是絞纈,其表現出的多是抽象或對稱的幾何紋樣,風格簡單而質樸。夾纈、蠟纈和灰纈三種方式則是更注重于展現具體的動植物圖案,風格細膩而清晰。尤其是在展現花卉圖案上,不僅出現的頻率高、數量大,而且這些花卉圖案大多以主次、散點和框架三種結構形式展現。
(3)4種染纈的現存比例:目前4種染纈都能找到出土的實物和歷史資料的考證,蠟纈、絞纈和夾纈出土的數量最多,對其了解最詳細,灰纈則少很多。想要更為詳細地了解唐代時期的染纈技術及成果,還需實地考察更多的地方,諸如敦煌和正倉院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