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英,張興欄
1.內江師范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四川 內江 641199
2.宜賓市珙縣孝兒鎮初級中學,四川 宜賓 644000
綿竹木版年畫是中國最為出彩的四大年畫之一,它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被稱為“綿竹三絕”“四川三寶”,已成為綿竹乃至四川的代表藝術,它的表現形式和美感是東方文化的杰作與驕傲。綿竹年畫的制作粗細結合,工藝多變,極富藝術魅力,其精細富麗的手法,往往采用勾金、花金、印金等方式表現,其疏放簡淡的寫意風格有著濃厚的意境。綿竹年畫的色彩鮮艷明快,熾熱而紅火;線條古拙、剛柔結合,疏密有致,節奏感強烈;其造型多采用夸張、變形,象征等富有表現性的手法,使形象詼諧幽默、活潑靈動;構圖注重完、滿,富有特色,使綿竹年畫呈現出獨特的美感[1]。
高校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之一,其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水平整體較高,傳承對象優秀,能夠較為全面地保護和傳承綿竹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學生更為全面、系統地了解民間藝術的歷史,了解綿竹年畫的千年光彩,了解其種類和生產過程的樂趣,知曉其喜慶、吉祥的意義,能夠系統、全面地學習與傳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提升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綿竹年畫一直以來被都被稱作“中國民間藝術一絕”[2],可見綿竹年畫的魅力非凡,甚至在清朝乾隆時期流行著“家家都會點染,戶戶全善丹青”,用來描述綿竹年畫曾經的盛況。將綿竹年畫引入高校課堂,可以讓更多學生了解綿竹年畫的制作過程,感受作品背后所蘊含的獨特含義,體會綿竹年畫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故事情節、色彩特色和構圖法則。真正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高校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
綿竹年畫作為獨特的教育資源融入高校美術課堂,可增加高校美術的種類資源,豐富高校藝術教學內容,賦予藝術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升高校美術教育的整體水平,形成高校的特色校本課程。既豐富了高校美術課堂的形式和內容,也增強了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興趣,讓學生深入了解美術這一課程的神秘[3]。走進綿竹年畫的世界,使得高校學生能夠成為年畫傳承的主力軍,擴大民間藝術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去學習與關注民間藝術。
四川綿竹年畫作為“四川三寶”“綿竹三絕”,不僅是綿竹周邊的學校,甚至整個四川高校都可將其納入高校美術教學內容。傳統文化的延續需要青少年一代代的學習與傳承。
高校可組織非遺年畫課堂,將綿竹年畫作為學校特色重點打造。學校組織教師編撰教材找準特色課題,組織年畫課堂的模塊教育。課前查閱綿竹年畫的歷史、種類、體裁、特色等相關資料;課中講解綿竹年畫的知識,知曉年畫的題材多為辟邪接祥、辭舊迎新、神話傳說、歷史人物、花鳥蟲魚等喜慶內容;展示年畫圖片,讓學生能切實感受不同題材的年畫的文化寓意、構圖、色彩搭配、蘊含的思想,體會歷史韻味。
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韻味和地方特色,如《門神圖》《雙喜童子》《水滸人物》《五子告母》等作品,有的愉悅歡快,有的線條古拙,有的構圖夸張,形象飽滿,有的色彩分明,極具裝飾效果,讓人們感受到綿竹年畫的“畫中有戲,百看不膩”[4]。在直觀中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同時享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加深學生對美術的認識。綿竹年畫具有繪畫性強的特點,線版在綿竹年畫中有輪廓,采用手工上色,同一幅雕版經過不同的畫師繪制,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格,這也正是綿竹年畫的絕妙之處。綿竹年畫走進高校課堂,能夠暫緩目前綿竹年畫傳承無人和無人問津的狀況。
為增強學生對年畫的文化自信,營造熱愛綿竹年畫的氛圍,可以邀請綿竹年畫北派宗師李芳福老人的傳承人,來學校開展專業的綿竹年畫研討會。向學生介紹綿竹年畫的興衰起伏,講述年畫的南北派之分及代表人物。如南派大師陳興才其畫風儒雅醇厚、色彩秀麗,在桌案上繪畫,大多是小幅畫作,鮮活明亮;北派宗師李芳福畫風古樸深厚、剛勁有力,大多貼于墻上進行繪制,并講解每幅年畫深層的文化意義和自己作為綿竹年畫傳承人的生平經歷,傳授學習年畫的經驗,探討為綿竹年畫的弘揚作出的努力,讓學生了解綿竹年畫傳承與發展的不易。講解之余還可以讓同學切身體驗年畫制作的樂趣和過程,通過黑色描版、拓印、上色,制作一幅精美的年畫作品。
綿竹年畫有一種獨特的畫法叫“填水腳”,是綿竹年畫特有的名品,每逢春節,畫師做完活計,用剩下的殘紙剩色,涂抹出的門神圖,更似一種寫意門神畫,將綿竹年畫的高超技藝發揮出來,潑辣豪放、生動傳神。門神圖《副揚鞭》就是此類風格的作品。同時綿竹年畫還有一個獨有的品種為“拓片”,內容為名人字畫,是綿竹年畫特有的,是刻板師的刻板再創造形成的獨特流派。通過與年畫大師的交流互動,能讓學生的體會深切、真實,喜愛并愿意傳承綿竹年畫。例如有著“胡美人”之稱的綿竹年畫代表性傳承人胡光葵先生說:“從了解到體驗,到認知,再到喜歡,說不定你們當中以后就有人從事年畫這個行業……”
(1)舉辦年畫長廊,展示年畫藝術魅力。年畫長廊是綿竹一大景色,在綿竹年畫文化長廊的活動中有一道靚麗的景致,那便是《軍民共建家園》《根》《宿營》等,這一幅幅精彩的年畫敘述的是熱血沸騰的軍營傳奇,分外惹人關注。這些年畫是綿竹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和特大洪澇災害后,受災人民目睹最美英雄舍生忘死救助百姓,當地藝術家創作的救災英雄事跡的年畫。它表達對無名英雄的敬意,是一道意義深刻的軍營年畫長廊。高校可以將年畫長廊的活動方式引進學校,組織校園年畫長廊和課堂年畫長廊,選擇專業的老師,組織有意向、有興趣、有動手能力的同學,定時調整學校和課堂的年畫長廊。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要求,調整年畫長廊的主題,例如二十四節氣年畫長廊、學習文化長廊、法治文化長廊、抗擊疫情文化長廊等。讓學生用相關的年畫作品裝扮年畫長廊,通過學校年畫長廊和課堂年畫長廊的建設,增添年畫校園的濃烈氛圍,拓展年畫的影響力。
(2)舉辦年畫展覽,體驗探索年畫藝術特色。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年畫展覽評獎活動吸引學生報名參加。學校可以根據時間節氣規定展覽主題,例如結合現實以“珍愛生命,遠離疫情”為題,讓學生進行自行創作,講述作品寓意、故事情節、色彩搭配等處理特色,再邀請專業人士選出最受喜愛的年畫作品。活動可通過學生與家長的共同觀賞、領略年畫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讓非凡的民間藝術與非遺精品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內心世界。
(3)組織課后年畫課堂,學習年畫技法。學校可以開展課后年畫興趣活動,成立年畫興趣小組,每周參加一至兩次課后活動,并由教師組隊帶領,細致講解如何制作年畫、年畫的有關制作過程與專業技法。學校提供專業的年畫學習平臺,讓學生有特定的時間學習,并得到教師的專業指導,保障真心喜愛年畫的同學能夠有條件去接觸熱愛的事物,使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更加喜愛綿竹年畫。只有先了解年畫,才能喜愛并且愿意傳承熱愛年畫。
(4)參觀年畫博物館,發掘年畫藝術,拓展年畫表現力。學生在學校學習了解綿竹年畫的相關知識后,讓學校組織帶領學生分批參觀位于綿竹新城的年畫博物館,進行研學和體驗。在博物館里,學生可以欣賞上百幅歷代具有綿竹特色的名人名畫,這里有堪稱國內最大的年畫門神—尉遲恭、秦瓊等。學生可以探知每一幅年畫背后的意義,了解綿竹現狀,體味年畫悠久歷史,感知年畫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盡情領略這座“年畫之城”的風采。
綿竹年畫是西南地區的民間傳統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它保留了綿竹年畫的民族氣息和綿竹本土文化的色彩。在綿竹年畫逐漸沒落的困境下,僅僅依靠非遺傳承人的努力與研究是行不通的,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高校是綿竹年畫傳承與發展的主要陣地,需要民間藝術走進美術課堂,為發展和傳承綿竹年畫增加強有力的作用,同時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它、學習它,讓學生了解、熱愛和傳承綿竹年畫,讓民間藝術重新煥發生機,清楚地展示中華民族的華夏魂魄、華夏氣概、華夏風采,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民族審美情趣,增強學生傳統藝術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