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江彤
(1.青海大學研究生,青海 西寧 810000;2.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是目前最常見的代謝性骨病,并且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繼發于OP的骨折具有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經濟意義,因為它們經常與發病率、死亡率、生活質量下降、住院時間長和高經濟成本相關。據報道我國老年骨質疏松的患病人數約為20243萬人[1]。識別與骨量丟失相關的危險因素對于預防和管理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癥的發展至關重要。這種常見疾病與各種危險因素有關,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閱,將骨質疏松癥病因學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OP在不同人群中患病率不同,老年人多于中青年人,老年女性多于老年男性,尤其在絕經后女性中患病比例尤高,之所以會呈現如此規律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在人體內的水平下降和骨密度下降密切相關[2]。張智海等人的研究[3]指出中國大陸地區男性在各年齡段骨質疏松發病率均低于同年齡段女性發病率,比值接近于1:2。40歲以上人群OP的患病率達19.74%。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及骨礦鹽疾病分會提出,年齡>65歲、低體重、絕經女性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4]。
OP的遺傳學是骨生物學最大的挑戰和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眾所周知,骨密度的變化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一些與OP相關的候選基因多態性已被認為是骨密度的決定因素。維生素D受體基因、I型膠原α1基因和雌激素受體-α(ERα)基因是研究最深入的基因。VDR調節與鈣吸收或骨形成有關的靶基因的轉錄,包括鈣結合蛋白[5-7]和骨鈣素(OC)[8]。
Hui Dong[9]等發現骨密度和骨質疏松具有許多共同的易感位點,其易感基因在骨相關的生物學途徑中顯著富集。調控元件富集分析顯示,外周血免疫細胞5’utr和DNase I高敏感位點(DHSs)顯著富集BMD和骨質疏松易感性位點。通過整合GWAS和表達定量性狀位點(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eQTL)數據,發現有15個蛋白編碼基因受到骨質疏松和BMD易感性位點的調控。
女性更年期性腺雌激素產量的下降,男性的生物可利用雌激素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都會導致與年齡相關的骨質流失和骨折風險的增加。事實上,Fuller Albright多年前所做的開創性觀察[10]證實,雌激素對骨骼新陳代謝有重要影響,因為它的下降是OP發病的原因。有數據[11]證實,雌激素缺乏和細胞衰老是OP發病機制中的獨立機制。
眾所周知,吸煙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包括骨質疏松癥和骨折[12,13]。煙草煙霧含有4000多種化合物,其中之一可能是鎘。長期以來,鎘一直被認為是OP和骨折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在高水平暴露的情況下。最著名的是五十年代日本的伊泰病,當時人們食用鎘污染嚴重的大米,出現嚴重的骨軟化、骨質疏松癥和骨折癥狀。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低水平的鎘暴露也會增加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風險[14-17]。
C. Jalili等[18]發現暴露于鉛會增加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的風險,已經提出了幾種機制,鉛暴露通過這些機制損害骨骼健康。
已有證據顯示,母親的飲食可以影響后代的骨量,良好的一般營養狀況,充足的蛋白質、鈣、維生素D、水果和蔬菜對骨骼健康有積極的影響,而高熱量飲食和大量飲酒與較低的骨量和較高的骨折發生率有關。維生素D對于骨鈣的吸收作用尤其突出。鈣、磷、鎂、蛋白質、維生素及少數微量元素是骨骼的主要構成元素,而這些元素的不足或是比例的變化將會引起營養OP的發生。
適宜的日照可增強體質,運動能提高人體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劉勇等研究[19]亦證實,每日日照時間及鍛煉時間與骨質疏松的發生呈負相關。長期的、達到一定強度的機械運動可以調動相應肌群發生的舒縮活動等對骨組織的拉扯和壓迫作用,可促進骨組織代謝,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包括鈣質吸收,可以直接刺激骨組織的新陳代謝,可以延緩OP的發展,從而提高骨骼強度及骨密度,減緩骨量丟失。
長期、大量的酒精攝入可導致酒精性骨質疏松,降低睪酮含量,減少鈣供應,因此可能促進骨質疏松的發生,經常過量飲酒者患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是不飲酒者1.7倍[20]。吸煙與骨質疏松的關系前文已做描述。
骨丟失與破骨細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細胞的骨形成之間的失衡有關。其他細胞包括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和骨細胞也參與了OP的發病機制。活化的巨噬細胞產生的不同細胞因子可以調節或刺激破骨細胞生成相關骨丟失的發生。巨噬細胞的融合可以形成多核破骨細胞,從而通過表達IL-4和IL-13引起骨吸收。
臨床上,糖皮質激素(GCs)被廣泛應用于慢性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包括結締組織病)、過敏性疾病及器官移植,但長期使用會引起副作用,如骨質疏松和易發生骨折,稱為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癥(GIOP)。糖皮質激素引起的OP是最常見的繼發性骨質疏松原因。糖皮質激素通過促進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及抑制成骨細胞介導的骨形成引起骨質疏松。
OP是肝病的常見并發癥,特別是在慢性膽汁淤積癥和原發性膽管炎(PBC)患者中。不同的研究發現,高濃度的膽紅素和膽汁酸可能導致成骨細胞功能異常[21],因為除了黃疸患者的血清外,膽紅素和石膽酸對這些骨形成細胞都有不利影響。簡斯等觀察到高濃度膽紅素血漿導致人成骨樣細胞增殖下降[22]。
Lo,Bobby等[23]發現炎癥性腸病發生OP的風險是對照組的兩倍,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頻率是對照組的兩倍。還有研究[24]指出消化性潰瘍與人們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有關,不分性別。W.Wongtrakul[25]等對近53萬人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在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中,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了大約2倍。
甲狀腺疾病對骨代謝和骨折風險有重要影響,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和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與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風險增加相關。但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與OP或脆性骨折無關,用放射性碘治療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可以改善骨健康[26]。甲狀腺疾病對骨代謝和骨折風險有重要影響,因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和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與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風險增加相關。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過度使用左旋甲狀腺素對骨健康的影響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相似。
綜上所述,結合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及觀點,OP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雖然老齡、性別及遺傳因素等是我們無法選擇和控制的,但均衡營養、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合理用藥等也可對防治骨質疏松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目前OP的臨床治療還是以藥物為主,這就無法避免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對人體的傷害,所以其非藥物防治才是更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對OP病因及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為未來OP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更多更有效更安全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