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喆,厲周
(1.南方醫科大學(順德校區),廣東 佛山 528300;2. 南方醫科大學(校本部),廣東 廣州 510515)
2020年初的一場肺炎疫情,讓各大高校紛紛推遲甚至取消春季學期開學時間,網絡教育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的特點得以充分發揮,可以實現“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因此如何在疫情下開展網絡教學便成為了首要的問題。考慮到醫學課程的特殊性及其對臨床實踐操作的要求,需要更多特殊且有效的手段來優化醫學類相關的網絡授課。
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根據不同學院、不同課程,利用釘釘、超星(學習通、學銀、學雅等)、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雨課堂等多個平臺進行混合教學。
然而多個平臺的使用給學生帶來了比較負面的影響。溫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的調查中顯示[1],“都適應”的學生只占17.61%,40.43%的學生認為“易混淆”,而剩余31.91%的學生認為“有些平臺不喜歡”。特殊性的醫學課程不僅局限于課本的文字,還需要有動畫,圖冊來進行輔助教學,則必然要求多方面的平臺資源混合教學,而當多個平臺混合多門課程的教學開展之后,學生卻又易混淆,易遺忘,難以熟悉和適應多種軟件的操作。這正是矛盾所在。
各個平臺由于不同的開發商以及不同的教學模式,會有一定的優勢與劣勢。以下列舉三個自己親身使用過的平臺。

表1 各平臺教學的優缺點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各個平臺都存在著一些漏洞,而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精品化,專業化的網絡醫學課程的缺失。首先,在國內眾多醫學課程,如人衛慕課,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等網絡資源中精品課程占比較少,大部分課程質量一般,引起課程質量不均衡。此外,大多數醫學慕課集中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而針對口腔、護理等專業相對較少,造成專業化的課程不均衡。例如在中國大學慕課中,醫學通識課程蕃多而關于高級護理學專業的課程的只有兩門。
一方面,文章開頭提到過醫學課程的特殊性及其對臨床實踐操作的要求,從而導致大部分醫學生僅僅停留于書本的知識而缺乏臨床實踐。同時,臨床實踐的缺失也會反過來影響醫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例如剛接觸系統解剖學的醫學生,由于醫學知識本身的繁多而難以記憶,再加上缺乏臨床觀察與親身解剖,即使網絡科技的發達讓許多人體3D建模軟件可以提供參考,醫學生們依舊難以系統整體地掌握這門醫學基礎課程。
另一方面,線上教學不同于現場教室的課堂,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加上家中干擾學習的因素異常之多,導致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在[1]溫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的表格調查(圖1)中可以看出,疫情期間的網絡教學,教師最大的壓力來源之一是“學生的參與互動的程度”。

圖1 溫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的表格調查
同樣在表格中可以看出,由于線上授課的局限性,“學生學習狀態難以掌握”也是十分突出的一個問題。并且這個問題有著雙重的消極效應,對于教師來說,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會讓教師難以制定精確的教學計劃,無法做到教學結果均衡。而對于學生來說,難以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況則會導致無目標學習,自滿和怠惰等一系列問題。
由宏觀來看,中國網絡教育教學尚處于初級階段。各個地方教育部門管理體系尚未形成,管理力度較低。有的地方忽視醫學教育的特殊性,缺乏醫學教育的專業性,只能開展缺少質量保證的醫學教育。并且教學都停留在紙質書籍的電子版,資源更新升級遠遠落后于平均水平。后期即便網絡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些課程本身在設計理念上就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缺乏系統的設計、可靠的技術支持或相關專業教師的深度參與,導致課程資源與教育對象的需求嚴重錯位。
疫情期間的網絡教學大致可分為兩塊,網絡直播和慕課類課程學習。
慕課類課程學習需要學校付費購買大量平臺課程,對于一些學校來說難以承擔。同時,在三峽大學的調查中[2],發現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慕課缺乏整體的線下輔導與有效的課程監督體系。而在疫情時期,線下輔導與課程監督,恰恰是高校與教師最難做到的兩點。
通過網絡直播教學,且不說相關的技術與平臺是否成熟,在學生分處全國各地的前提下,如何保證某些網絡條件不好的學生正常接收信號和保證所有學生統一上下課時間就是難以實現的兩個問題。更何況,網絡授課同樣難以保證學生的聽課效率。
也有專家和學者稱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將以上二者結合教學,這也正是大部分高校一直采用的方法。盡管如此,兩者之間似乎無法得到很好的優勢互補,互相掩蓋對方的劣勢,并且依然面臨著誰是“主角”,誰是“配角”的問題。
在[3]四川大學的網絡教學工作調查中也發現,在最適合學習方式的反饋中,各項方式的占比較為平均(圖2)。而網絡學習的方式并非最佳的方式,反而是傳統的“課堂授課+小班化討論”最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調查總結為:多樣的線上直播平臺增加了學習過程的復雜性,且網絡教學要求學生先自主學習錄播視頻,直播課程再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看似重復性增加了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實際只增加了重復的時間,使得學生無法總結概括重點,從而不能有效針對性地學習。明確地指出了網絡直播和慕課類課程結合學習存在的問題。
教師問題解決的方法,應不過多改變學生數十年來習慣的傳統“課堂授課+小班化討論”。從調查中看出,一些學生雖然對網絡學習有反感情緒,來源于學習氛圍和知識重復性方面,但并沒有否認利用科技化,信息化平臺教學的優勢。因此,教師應該利用網絡傳播信息快捷方便的優勢,仿照并改進傳統課堂授課的形式,定期進行測驗檢查學生學習成果和找出薄弱點,針對重點難點進行答疑,并且附加上有任務有反饋的小組討論模式,是比較適合當代大學生網絡教學的方式。

圖2
教師在進行網絡教學時仿照傳統課堂教學,能帶來親切感和熟悉感,讓學生容易適應,從而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此外,由于網絡遠程授課的師生語言,形體和表情的交流少于現場教室,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授課結構時就要加以改變。要模仿幼兒園和小學里的誘導型教學,只不過將糖果零食的實質性獎勵換成了拋出的問題,探究的好奇心甚至平時成績,并且要把增加吸引力的內容加入課堂中,防止學生開小差。需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授課那些套路。[4]在《網絡遠程授課的特點及體會》一文中比喻形象,網絡教學需要向傳統的曲藝類節目學習,每3-5分鐘就要有一個包袱,促進學生思考,擴展他們的思路。
自從2013年來,慕課進入中國,聲勢浩大。然而實際將其融入教學的教師卻少之又少,大家依舊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宏觀看,這是一個導向問題,沒有所謂的壓力,一個口號難以讓一群人行動起來。
這次疫情,充當了這個壓力,讓教師們主動或被動地接觸網絡教學,可能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契機。一方面,在進行網絡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會對其有更深的理解,可能改變自己之前的想法,從而針對自己課堂的優缺點,選擇性的融入一些線上課程。另一方面,教師們也學會了各種設備,平臺,軟件的使用方法,也是對自身素質的一種提升。特別是針對醫學類課程的教師,不同于理科一些書本上的知識,有關全方位圖譜,手術視頻軟件媒體對于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非常巨大。
無論是否針對網絡教學,站在學習對立面的最大敵人永遠是游戲,電視劇等容易讓人沉迷其中的事物。實際上,學生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后,利用課余時間放松也是理所當然。然而在疫情期間,這類娛樂方式已經脫離了放松的范疇,變質為一種消磨時間的手段。究其原因,由于疫情期間只能呆在家中,學生的空閑時間激增,已經超出自身的掌控能力。對于大部分學生,似乎也只有學習和娛樂兩件事情可以來消磨時間,相比之下,絕大多數人當然選擇后者。
針對此類現象,解決的辦法其實并不難,惰性于每個個體都存在,需要的是學生從自身中尋找需求,來激勵自己學習。例如身邊某些同學提早定下報名托福雅思的目標,并交費進行一些相關的網課,在七,八月份英語考試期限的和金錢投入的壓力下,學生會產生內動力來激勵自己學習英語。此外還有一種辦法是激發自己的興趣來學習。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導師,喜歡看電視劇的醫學生可以選擇英文醫學原版醫務劇,如《實習醫生格蕾》,《豪斯醫生》等,將學習融入自己的愛好中,在放松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相關醫學詞匯和醫學常識。
一部分醫學生疏于網絡學習的另一點原因是對自身的學習狀況沒有清楚的認識。
在校園內,和同學一起學習做題時容易發現相互之間的差距,加上老師會定期布置作業與考試,學習成果的差距體現具象化,學生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查漏補缺。網絡教學就較難做到這一點。
要實現學習成果清晰化,教師的教學方法需要改善,但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各個平臺的學習討論,發現自己的不足。同時可以尋找針對性的練習題,邀請同學和自己一起完成,對自身的學習成果形成一個具象化的評判。
疫情讓網絡教學匆忙進入醫學生和醫學教師的視野,是一次挑戰,不僅是對學生自學能力和惰性克服的挑戰,還是對教師的混合教學新模式的挑戰,更是對各個教學平臺身后的中國科技的挑戰。同時它也是一次契機,通過不斷優化升級,網絡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接受一種全方位多資源的教學,才能為我國醫療事業的人才培育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