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偉 聶 穎 趙學英 閆利紅 陳小紅
1.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院婦產科,河北任丘 062552;2.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院泌尿外科,河北任丘 062552
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種具有極強嗜上皮細胞屬性的小DNA 病毒,高危型HPV 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因素[1]。不同地區經濟狀況、醫療水平、人群差異等可導致HPV 感染率和基因型分布呈現多樣性[2-3]。長期從事野外作業的人員多與家庭分離,作業工區也多存在配套衛生和醫療保障缺乏,存在較多的身心健康問題[4]。本研究通過對1587 名野外作業女工開展HPV 篩查,了解該人群HPV感染狀況及影響因素,為在該人群開展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院進行年度體檢的野外作業女工1587 例。納入標準:①性生活史≥1 年且未妊娠;②每年野外工作時間>4 個月。排除標準:①有子宮切除、宮頸手術史及盆腔放療、化療史;②合并嚴重內分泌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③48 h 內有陰道用藥史及性生活史。發放調查問卷1587 份,收回有效問卷1552 例,有效回收率為97.8%。
1.2.1 問卷調查方案 自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文化程度;②性相關情況:包括性伴侶數目、性生活是否使用避孕套、半年內是否曾患有生殖系統炎癥;③野外作業情況:包括作業地點是否固定、野外作業工期、輪班情況、作業期間是否共用盥洗設施等。前期預調查顯示,調查問卷的效度為0.51,信度為0.63,滿足調查的需求。
1.2.2 取材 陰道窺器充分暴露宮頸口,一次性宮頸采樣刷置于宮頸管口處順時針旋轉3~5 周,采集足夠的宮頸移行區上皮細胞,將采樣刷頭端置入細胞保存液中送檢。
1.2.3 HPV 檢測 采用凱普醫用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及其配套試劑檢測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 型和68 型共13 個基因型。
分析高危型HPV 陽性率、感染優勢型別、感染類型(包括單一型別感染和多重型別感染)等情況。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52 例樣本共檢出高危型HPV 陽性264 例,陽性檢出率為17.01%。感染類型以單一型別感染為主,單一型別感染205 例(77.7%)。二重感染55 例,三重感染4 例。
264 例檢測陽性標本中,13 種高危型別均被檢出。陽性率位居前5 位的優勢型別是52、16、58、33、18 型。具體型別頻次為:16 型62 例次,18 型29 例次,31 型18 例次,33 型32 例次,35 型6 例次,39 型18 例次,45 型14 例次,51 型10 例次,52 型77 例次,56 型13 例次,58 型35 例次,59 型8 例次,68 型5 例次,共327 頻次。多重型別感染以16 型合并其他型別感染多見,共21 例(35.6%)。
年齡≤30 歲、性伴侶數目≥2 個、性生活不使用避孕套、半年內曾患有生殖系統炎癥、經常共用盥洗設施女性高危型HPV 感染的比例較高(P <0.05),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地點、作業工期及輪班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高危型HPV 感染的單因素分析[例(名)]
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引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中,將年齡≤30 歲、性伴侶數目≥2、近半年內曾患生殖系統炎癥賦值為1。結果顯示,年齡≤30 歲、性伴侶數目≥2、近半年內曾患生殖系統炎癥是高危型HPV 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OR >1,P <0.05)。見表2。

表2 影響高危型HPV 感染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宮頸癌是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5],在發展中國家呈現高發和年輕化的趨勢[6-7]。HPV 是感染泌尿生殖道黏膜的常見病毒之一,主要侵犯皮膚及黏膜上皮[8]。在女性,高危型HPV 感染可引起宮頸上皮細胞E6、E7 基因突變及異常蛋白的表達相關,導致宮頸癌的發生[9-11]。99%以上宮頸癌患者都能夠找到HPV 感染的跡象[12-13]。目前HPV 檢測已成為早期篩查和預防控制宮頸癌的重要手段之一[14]。
隨著通訊、交通、勘探等行業的發展,遠離城市的工程量逐漸增多,更多的女性參加到野外工作中。有研究顯示,野外作業女工的職業緊張度較高,易引發睡眠障礙[15]和高血糖等代謝性疾病[16]。本研究結果顯示,野外作業女工生殖道高危型HPV 感染率(17.01%),高于我國大陸普通女性人群(16.8%)[17],也高于職業女性感染率(16.08%)[18],提示不同人群HPV 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異。HPV 16、58、52、18、33 型為中國女性常見的高危型別,其中HPV 52 型最為常見[17]。本研究結果中HPV 感染的優勢型別與國人的優勢型別基本一致。
人群HPV 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和行為因素。行為危險因素主要包括性生活過早、多個性伴侶、多孕多產、吸煙、營養不良等[19-21]。野外作業女工群體中吸煙、多次分娩、營養不良等情況較為少見,故未將上述因素作為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30 歲、性伴侶數目≥2、近半年曾患生殖系統炎癥是女工高危型HPV 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此年齡段的女性性生活活躍,多個性伴侶、婚外性生活等高危性行為也高發于此年齡段。陰道炎等感染性疾病可改變陰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增加HPV 易感性的同時也影響HPV 自然消除[22]。尚不能認為工作地點是否固定、作業工期及輪班情況是該人群HPV 感染的危險因素,與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女性職工的勞動保護[23],企業盡可能合理安排工期和休假制度[24]相關。避孕套能夠起到物理屏障作用[25],是防止HPV 感染的保護因素。共用盥洗設施引起的生活不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女工的個人衛生行為。同房前后清洗行為能夠降低HPV 持續感染風險[26]。提示在推進作業工區衛生設施建設的同時,應對女工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27],減少危險性行為,促進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降低HPV 感染率。
綜上所述,野外作業女工高危型HPV 感染率較高,年齡≤30 歲、性伴侶數目≥2、半年內曾患有生殖系統炎癥是高危型HPV 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性生活不使用避孕套、共用盥洗設施是高危型HPV 感染的次要危險因素。提示改善作業工區的衛生條件和提高女工個人衛生意識,對減少女工高危型HPV 的感染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