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煒 唐宏亮 梁英業 盧棟明 王雄將 農章嵩 龐 軍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廣西南寧 530023;2.廣西中醫藥大學團委,廣西南寧 530001;3.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室,廣西南寧 530021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的改變,腰椎間盤突出癥各個年齡段的患者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本病是以腰腿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治療時可選用不同的方法,均可取得較滿意的療效[1]。但本病容易復發,為此,筆者以“樞經”理論為指導設計出一套自我推拿的方法指導痊愈后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操作,檢測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及探討臨床意義,旨在防止疾病復發。
選取2016 年4 月—2017 年9 月在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葛院區推拿科門診及病房就診的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16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80 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參照胡有谷[4]提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擬定:①下肢癥狀較腰部癥狀明顯,并且下肢癥狀在坐骨神經體表投影區域呈現疼痛癥狀;②在坐骨神經體表投影區域皮膚觸覺減退;③患側下肢直腿抬起角度低于正常值50%或以上,健側兼或有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④以下臨床體征至少出現兩項:患側肢體肌肉萎縮、活動乏力、觸覺減退及反射減弱;⑤影像學檢查(CT、MRI 或椎管造影)結果能支持臨床檢查。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擬定。痊愈:腰部及下肢無臨床癥狀,腰椎活動度恢復到正常范圍,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可以恢復日常工作。顯效:腰部及下肢無明顯臨床癥狀,但長時間活動后仍有輕微疼痛不適,平躺休息可逐漸減輕消失,基本可以恢復日常工作。有效:腰部及下肢仍有部分臨床癥狀,腰椎活動度部分受限,但已經可以從事較輕的工作。無效:疾病癥狀沒有明顯地緩解,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無法恢復日常工作。
①符合診斷標準,經治療(保守或手術均可)后已達到療效評定中的痊愈標準;②年齡25~65 歲,不限性別;③已經停用藥物或其他治療一周以上;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有循環、消化、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②妊娠期婦女;③有自發性出血傾向或精神病患者。
①因個人原因主動退出者;②原有癥狀出現無法繼續參與者,或原有癥狀出現后雖經休息有所緩解,但有反復且呈持續加重者;③不能按規定時間復診、影響實驗療效評定者;④實驗期間使用針對本病的藥物影響療效評定者。
1.7.1 治療組 自我推拿操作:①掌擦涌泉:患者坐位,屈膝暴露足底,用手掌心在對側足掌底涌泉穴行擦法,待局部透熱后再于另一側操作,共5 min。②拳擊膽經:患者坐位或站立位,以空拳拳眼在兩側下肢環跳穴至懸鐘穴區域頻率固定地往返擊打,以局部酸脹發熱且在自身最大承受范圍內為度,共5 min。
1.7.2 對照組 采用“飛燕式”背伸肌鍛煉方法[6]:①患者俯臥位,雙手背伸于床面,用腰背部的力量使頭胸雙手同時抬離床面,持續3~5 s 后放松,待休息3~5 s后再重復進行,反復練習共5 min。②姿勢同前,頭胸雙手抬離床面的同時將雙下肢抬離開床面,持續3~5 s后放松,休息3~5 s 后再重復進行,反復練習共5 min。
1.7.3 療程 均為10 min/次,2 次/d,20 d/療程,共3 個療程。
1.7.4 注意事項 ①自我推拿的力度需在自身承受范圍內,可隨著療程的進行逐漸增加;②肌力較弱者“飛燕式”背伸肌鍛煉可先只做步驟一,待身體適應后再依次做步驟一、二。
每療程結束后填寫JOA 腰痛疾患療效評定量表及VAS 評分,用以評價療效。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重復測量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均未有退出病例。
兩組均未有脫落病例。
整體分析發現: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提示兩組JOA 評分比較以及同一個組別不同時間點之間的JOA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與治療20 d 后比較,治療40、60 d 后兩組JOA 評分均降低,且治療60 d 后的JOA 評分低于治療40 d 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組間比較:治療20、40 d 后,兩組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60 d 后,治療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整體分析發現: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提示兩組VAS評分比較以及同一個組別不同時間點之間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與治療20 d 后比較,治療60 d 后治療組VAS評分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40 d后比較,治療60 d 后對照組VAS 評分升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組間比較:在治療20、40、60 d 后,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表2 兩組JOA、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20 d 后比較,**P <0.01,*P <0.05;與本組治療40 d 后比較,△△P <0.01,△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 <0.01。JOA: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兩組均未見不良反應。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痹癥”“腰腿痛”等范疇。從中醫整體觀出發,本病既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又由外因損傷引發,存在椎間盤器質性損傷,也存在脊柱和下肢功能受損[7]。中醫外治法治療本病多以經絡學說為指導,查閱文獻[8-12]發現既往研究對象多為疾病發作期患者,選用的經絡多以督脈、足太陽經、足少陽經、足少陰經及阿是穴為主。而本研究的對象均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治愈后患者,針對其特點,本研究以龐軍教授[13]提出的“樞經”理論為指導思想選取經絡。樞經理論中的“樞經”指的是手足少陽與少陰這四條經絡。對應的臟腑為膽、三焦與心、腎。膽與心聯系緊密,心藏神,膽與心通,兩者共調神智,維持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精津的正常運行[14];膽還擔負臟腑疏導之職,膽的疏泄功能對氣機出入有影響。張景岳有云:“……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里之間,可出可入,如樞機也。”[15]少陽經為陽氣之始發經絡,決定了陽氣的出入,其循行路線位于人體側面中,位居半表半里。腎主骨,與心的溝通樞轉交匯能相互影響。故此,從樞經論治可兼顧氣機與心腎溝通,防止疾病再發。
經絡以通為貴,尋找有效的能夠保持經絡暢通的方法,堅持日常操作于保持人體健康而言恰似四兩撥千斤,而中醫外治法中推拿具有行氣活血、溫經散寒、化瘀散結,疏通經絡、緩急止痛的治療效果[17],推拿手法根據動作形態分為五類[18],本實驗選擇掌擦法和拳擊法進行操作。用全掌著力在一定部位做單向直線往返摩擦運動的手法稱為掌擦法[19],它在操作過程中局部溫度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并不是表面溫度很高甚至使皮膚發燙的一種手法[20],而是能夠產生一定的熱量并反映在局部皮膚甚至可能滲透到身體深處的手法[21],這種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具備的推拿手法符合安全有效的原則;用空拳著力擊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的手法稱為拳擊法。拳擊法在操作過程中具有動量特性及波的特性,滲透性強[22]。這兩種手法在操作過程中溫熱和波動特性容易使人體產生舒適感,在下肢外側和足底操作簡單易重復,適合較長時間段的自我推拿。
在評價指標的選擇上,JOA 評分系統圍繞著受試者的疾病癥狀、體征和平時生活能力等方面,著重于功能障礙及改善情況的界定;VAS 評分偏重于疼痛程度的描述。兩者共同用于評估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同時期治療效果經常見諸文獻中[23-25]。從3 次JOA 評分結果中發現,前2 個療程結束后,兩組受試者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說明自我推拿“樞經”學說指導下選取的經穴與“飛燕式”背伸肌鍛煉方法在改善腰腿痛患者功能障礙方面效果無明顯差別,但在第3 個療程結束時,治療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推測背伸肌鍛煉方法隨著療程的增加,患者肌肉耐受性上升,原有的治療時間已不能滿足肌肉需要的鍛煉量,療效下降,而自我推拿對經穴的刺激未受到療程增加的影響,故此時兩組JOA 評分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3 次VAS 評分結果發現,自我推拿后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功能鍛練的評分,這說明足少陽膽經和足少陰腎經自我推拿能讓人體內心腎溝通、陰陽調和以及經脈氣機運行變得更好[26]。背伸肌鍛煉雖然降低了局部肌肉的緊張度,減少了疼痛發生的誘因,但單一部位進行的鍛煉效果不如不同部位上的經穴自我推拿防止疼痛再發的效果好。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痊愈后可以通過“樞經”理論指導下的自我推拿達到調整機體陽氣升發、激發腎氣充盈的作用,能夠維持臨床癥狀、體征及平時生活能力等指標在較好的水平,契合“病愈防復”的中醫“治未病”思想,且自我推拿更容易控制疼痛的再發生。
總的來說,本研究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自我推拿常見問題[27]設計的這套療法簡單易用,值得推廣。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夠根據疾病疼痛發生的機制設計相應的理化指標進行對照觀察,缺乏治療后長期隨訪資料,這在我們后期的研究中應有所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