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之嬌 哈迎鵬 李國慶
1.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2.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ICU,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3.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關節外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小兒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DH)是常見的小兒先天性畸形的疾病,其又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1-3]。由于DDH 患兒出生后脫位就已存在,且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股骨頭、髖臼、韌帶、關節囊以及周圍的肌肉出現脫位、半脫位和關節松弛現象[1,4-5]。小兒DDH 臨床特征為病側肢體縮短,髖部外側并隆起,髖關節呈屈外旋狀,不能伸直,活動時會出現響聲或者活動受限。患兒大部分為女生,且該疾病會遺傳。臨床治療小兒DDH 多數采用復位加外固定進行治療,通常患兒會出現髖骨發育不良、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6-8]。有報道指出,DDH 術后患兒出現早期發熱會導致患兒切口感染、高熱驚厥、下呼吸道感染和影響術后康復。本文為了探討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的高危影響因素及預防干預對策,旨在為預防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具體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100 例DDH 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2 例,女88 例;年齡2~7 歲,平均(4.23±1.38)歲。根據是否出現早期發熱的情況,將其分為早期發熱組65 例和非發熱組35 例。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DDH;②均采用Salter骨盆截骨聯合髖關節切開復位和股骨短縮旋轉截骨術;③患兒治療依從性較高;④臨床資料完整;⑤本次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及家屬知情治療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行為、組織和認知障礙的患兒;②心肝腎等重大組織器官疾病的患兒。
本次研究對象手術操作全由我院高年資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主刀完成。患兒術后均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根據患兒發熱的具體情況對患兒實施降溫,可采用藥物方式或物理方式。在手術當天一直到術后3 d,每天記錄患兒的最高體溫。采取發熱患兒的痰液、血液和尿液,對其實施微生物培養,如在2 d內微生物培養呈陽性,則為感染性發熱[3,9]。本次研究對象術后1 d 內的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WBC)、C反應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水平均經我院2 名主任醫師統一分析判斷。
早期發熱判定標準:患兒術后2 d 內體溫>38.5℃,并不是內分泌、環境造成的發熱為早期發熱[10]。分析并比較早期發熱組和非發熱組患兒的年齡、性別、體重、手術時間、麻醉方式、術后1 d 內胸部X 線片結果、術后1 d 內血紅蛋白水平、術后1 d 內WBC、術后1 d 內CRP 水平和術后1 d 內PCT 水平等。
采用SPSS 20.0 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分析影響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年齡、體重和術后1 d 內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兒性別、手術時間、麻醉方式、術后1 d 內胸部X 線片結果、術后1 d 內WBC、術后1 d 內CRP 和術后1 d 內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例)
通過多因素分析結果發現,影響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術后1 d 內血紅蛋白≤80 g/L(P <0.05)。見表2~3。
3.1.1 術前護理 患兒住院后,護理人員要對患兒家長詳細講解DDH 疾病的相關知識,解除患兒家長的不良心理,根據患兒家長的疑問要耐心解答,讓患兒家長能夠信任醫務人員從而積極配合相關治療[11-13]。患兒在術前要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和高維生素的食物,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患兒的體質,還能提高患兒體內抗感染和修復的能力。術前1 d 內要做好重視術野皮膚準備,將術野皮膚進行消毒清潔準備。

表2 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相關影響因素賦值表
3.1.2 術后護理 根據外科手術后護理相關規章制度做好對患兒的護理工作,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患兒的主訴,若患兒的疼痛感加強,對患兒要實施心理安慰同時可給予患兒相應的止痛藥物,保證患兒可以充分地休息。
3.1.3 發熱護理 在術后要告知患兒家長發熱情況,在術后1~2 d,患兒出現低溫現象是因為大手術后的吸收熱,患兒可以自我恢復正常,若體溫>38.5℃,護理人員要對患兒進行物理或藥物降溫。在給患兒降溫過程中,鼓勵患兒大量飲水,增強患兒體內的新陳代謝。在患兒發熱過程中要注意血常規是否與發熱有關和患兒的傷口是否有異常。
3.1.4 飲食護理 由于DDH 的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和出血量多,因此患兒在術后大部分會出現貧血和消化功能降低的現象,這時營養支持對患兒恢復非常重要。因此要對患兒食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鼓勵多餐少食。待患兒消化功能恢復時,建議患兒使用三高的飲食,如有特殊情況可對患兒實施全血或血漿輸入。
3.1.5 抗生素應用 根據DDH 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和出血多的特點,因此應該在術前和術后進行預防性治療工作。在術前30 min 對患兒實施靜脈滴注抗生素,保證患兒在手術過程中體內有血藥濃度,當患兒的手術>4 h 后,可對患兒再次實施靜脈滴注抗生素,抗生素用量為首次使用的一半。術后在血常規、CRP 水平顯示無感染之前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一般治療的周期為5~7 d。
當今,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就是小兒DDH[11]。由于小兒DDH 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遺傳、機械性拉伸均是影響小兒DDH 因素[12]。病情初期,患兒臨床表現為雙側脫位患兒腰前凸增大、一側脫位是跛行和臀部后凸的“鴨步”狀態[13-15]。患兒如不能盡早治療,嚴重會出現股骨頭壞死,致殘率極高。針對小兒DDH 臨床一般采用Salter 骨盆截骨聯合髖關節切開復位和股骨短縮旋轉截骨術進行治療。
小兒DDH 患兒術后最常見并發癥為早期發熱,而早期發熱分為非感染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16-17]。非感染性發熱是因為術中用藥、手術引發的炎癥、手術輸血等原因造成,通常非感染性發熱患兒熱峰不超過38.5℃,感染性發熱是熱峰超過38.5℃[18-20]。有關研究表明,術后早期輕度發熱對于激活機體免疫系統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超過38.5℃的早期發熱可導致患兒出現感染、驚厥的現象,影響患兒康復[21]。
根據發熱的原因進行預防,對降低患兒術后發熱率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的影響因素相關的臨床報道有很多,黃玉麟等[22]研究結果發現,術后血紅蛋白水平是影響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的原因。徐宏文等[23]研究結果發現,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DDH 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病率逐漸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年齡、體重和術后1 d 內血紅蛋白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通過多因素分析結果發現,影響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的獨立危險因素是術后1 d 內血紅蛋白≤80 g/L(P <0.05)。因此在術后要對患兒的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這對于預防和治療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有著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DDH 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的獨立危險因素是術后血紅蛋白≤80 g/L,針對發病原因要加強護理干預對策,這對降低患兒術后早期發熱的發生率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