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暉
子宮肌瘤是女性比較常見的生殖系統良性腫瘤,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患者一般主要臨床表現為月經的改變、腹痛等,更有甚者會導致患者崩漏、不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1]。隨著科技的進步,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具有手術創口小、康復更快的特點,但是多數存在術中出血較多、術后復發率高的問題。研究發現,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基礎上,聯合應用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可以減少出血、降低復發率[2-3]。因此,筆者選取到本院就診的子宮肌瘤患者80 例為觀察對象,分析探討子宮肌瘤應用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肌瘤切除術治療的價值,以期為臨床治療子宮肌瘤提供研究方向,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6 年6 月-2019 年6 月到本院就診的子宮肌瘤患者80 例為觀察對象。(1)納入標準:①年齡20~55 歲;②參照《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本研究患者均符合有關子宮肌瘤的相關診斷標準;③患者均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孕或者感到壓迫的癥狀存在;④子宮肌瘤的瘤體直徑均在10 cm 以下;⑤對于此次研究涉及的手術均無相關的禁忌證,且均有手術適應證[4-6]。(2)排除標準:①曾有腹腔或者盆腔的手術史;②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③伴有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的嚴重障礙;④伴有子宮附件等的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或其他血液方面的疾病;⑤伴有生殖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遵照患者意愿及手術方式的不同,將此次80 例子宮肌瘤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本研究經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而且經過了醫院相關的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后進行。
1.2 方法 (1)對照組患者應用腹腔鏡下肌瘤切除術進行治療。于患者月經干凈之后的3~7 d 進行手術,術前禁食禁飲,常規清潔臍部,取截石位,患者均進行氣管插管,給予全身麻醉,于陰道內放置舉宮器。在臍部做1 個1 cm 左右的切口,置套管針連接氣腹裝置,建立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于右下腹做一個0.5 cm 的切口,于左下腹分別做1、0.5 cm 的兩個切口,置入相應的套管針,仔細檢查患者的盆腔臟器,使用超聲刀或者單極電刀在瘤體顯著處切開肌瘤包膜,對肌瘤進行剝離,肌瘤鉗或抓鉗抓持瘤體,使得肌瘤離體,使用PK 刀將蒂部凝固,并將其切斷。(2)觀察組患者應用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肌瘤切除術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實施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腹腔鏡置入方法同對照組,置入腹腔鏡后,選擇圓韌帶、骨盆漏斗韌帶及盆壁組成的三角區,將腹膜切開,沿骨盆漏斗韌帶方向剪開腹膜橋,向外、向下分離,充分暴露髂外靜脈、動脈,解剖游離子宮動脈2 cm 以上,子宮動脈一般是髂內動脈前干的第一分支,使用PK 刀閉合子宮動脈,電凝帶寬度一般要求達到1.0 cm。其中暴露、解剖、游離以及閉合子宮動脈時要注意避免損傷盆壁大血管及輸尿管。然后再對患者進行肌瘤切除術,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子宮肌瘤的重量、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發熱、術后皮下氣腫、陰道出血、腸梗阻、感染、閉經及腹痛。(3)術后6 個月內對兩組的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包括電話、門診等形式,觀察子宮肌瘤的復發情況,復發是指術后6 個月內經B 超檢查,新發現的直徑在1 cm 以上的子宮肌瘤;觀察兩組患者的月經過多緩解情況,標準是指患者在隨訪過程中主訴,與術前比較,月經量明顯減少,月經周期長于21 d,經期在8 d 以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40 例,年齡20~55 歲,平均(33.05±8.43)歲;病程6~15 個月,平均(10.05±3.20)個月;子宮肌瘤直徑4~8 cm,平均(6.00±1.53)cm;子宮肌瘤類型:肌壁間肌瘤20 例,漿膜下肌瘤20 例;子宮肌瘤數目:單發肌瘤29 例,多發肌瘤11 例。對照組40 例,年齡21~55 歲,平均(32.15±8.17)歲;病程6~15 個月,平均(10.77±3.08)個月;子宮肌瘤直徑4~9 cm,平均(6.06±1.82)cm;子宮肌瘤類型:肌壁間肌瘤21 例,漿膜下肌瘤19 例;子宮肌瘤數目:單發肌瘤28 例,多發肌瘤12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子宮肌瘤直徑、子宮肌瘤類型、子宮肌瘤數目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術中及術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子宮肌瘤的重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與對照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發熱、術后皮下氣腫、陰道出血、腸梗阻、感染、閉經及腹痛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隨訪過程中子宮肌瘤復發情況與月經過多緩解情況比較 在隨訪6 個月的過程中,觀察組子宮肌瘤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月經過多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隨訪過程中子宮肌瘤復發情況與月經過多緩解情況比較例(%)
以往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一般采用開腹手術切除為主,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于器官完整性保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腹腔鏡在各科室疾病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在子宮肌瘤切除術中,腹腔鏡手術的應用也是越來越廣泛,相對開腹手術來說,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手術創口較小,盡可能保留子宮及其盆底功能,受到廣大患者以及醫務人員的青睞[7-12]。
但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止血較為困難,無法使用開腹手術中的止血帶勒緊峽部暫時阻斷宮體血供的方法,從而導致出血較多[13]。尤其是當子宮肌瘤瘤體較大、瘤腔較深時,出血較多,使用電凝止血導致創面焦痂,如果不能夠徹底止血,術后可能會導致創面愈合困難;而且當子宮肌瘤的瘤體較小時,極易被遺漏,從而導致術后的復發率較高[14-17]。而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可以阻斷子宮動脈,減少術中出血,而且還可以減少子宮體及子宮肌瘤的血供,可以防止遺漏的小的子宮肌瘤復發。吳紅琳等[18]研究發現,治療子宮肌瘤,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肌瘤切除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子宮肌瘤的重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與對照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發熱、術后皮下氣腫、陰道出血、腸梗阻、感染、閉經及腹痛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隨訪6 個月的過程中,觀察組子宮肌瘤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月經過多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文獻[19-20]結果顯示,腹腔鏡下阻斷子宮血流與子宮肌瘤剔除術聯合治療子宮肌瘤可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排氣、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復發,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與單純應用腹腔鏡下肌瘤切除術相比較,腹腔鏡下子宮動脈阻斷術聯合肌瘤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更好,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并發癥總發生率、復發率更低,月經過多緩解率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