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兢
隨著近些年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對于長期從事彎腰等單一工作姿勢的患者極易出現慢性勞損,致使腰椎間盤開始發生退變與膨出,最終演化為腰椎間盤突出,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阻礙[1]。患者的腰椎間盤突出過久會壓迫神經,造成肌肉本身與筋膜的供血不足,誘發椎管外軟組織出現損傷[2]。對于該病,臨床大多選用保守治療,多數患者在治療期間采用西醫的硬膜外注射與牽引療法,中醫則采用針灸推拿,通過上述方式治療后,都可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但上述方式的治療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于病情復發率較高的現象也需格外重視,并將治療方式進行深入優化。本院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75 例,將患者分為兩組,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分析中醫針灸聯合正骨推拿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NRS 評分、JOA 評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5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納入標準:①可以正常溝通交流;②經過臨床診斷與影像檢查均符合第八版《外科學》中對該病的診斷標準[3]。(2)排除標準:心肺功能不全、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其他內科疾病[4]。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38 例和對照組37 例,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了解病情狀況,以及本研究采用的治療方案,了解本研究的內容、目的,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中醫針灸進行治療,對患者皮膚、針具消毒,選取委中穴、脊中穴、阿是穴、大腸俞、關元俞等穴位,將毫針刺入皮膚,各穴得氣后,留針時間為30 min。每天進行1 次針灸治療,一個療程為30 d[5]。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正骨推拿。患者取俯臥位,首先揉、按患者后背,使患者腰背部肌肉處于放松狀態[6]。采用肘部按壓法,按壓變椎間隙,采取三指觸診法,明確病變棘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轉動機體的關節,糾正偏歪椎體[7]。針對腰椎后凸、側彎腰的患者,采用牽抖沖壓法,幫助髓核復位。使患者處于自然坐的狀態,令患者兩只手臂保持不同,分別控制住患者肩前部、臀部,對患者腰部進行扭轉,開始保持用力緩慢,遇到阻力,逐漸增大扭轉力量,直至聽到“咯嗒”聲。復位完成后,理順患者腰部肌肉、韌帶。最后彈撥臀中與股直肌,按壓夾脊、腎俞、環跳、病變位置,使患者腰肌處于充分放松的狀態。每2~3 天治療一次,以十次為一個療程[8]。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調查統計患者治療時間、癥狀緩解時間等康復的各項指標。(2)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NRS)、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分結果,NRS 評分為針對患者疼痛感的數字評分法,游標卡尺滿分10 分,患者評分越高,疼痛感越強。ODI 評分包括性生活、提物、站立、旅行、自理能力、行走、社會活動、疼痛程度、睡眠、坐10 個項目,每項0~5 分。每項分數相加得出總分,滿分50 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腰椎功能恢復越好。應用JOA 評分法對患者的腰椎功能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總分為0~29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腰椎功能受到損傷的程度就越小[9]。(3)若患者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進行直腿抬高試驗,抬高角度超過70°為顯效。若患者臨床癥狀好轉,進行直腿抬高試驗,抬高角度超過50°為有效。若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好轉或消失,進行直腿抬高試驗,抬高角度小于10°為無效[10]。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27~63 歲,平均(45.5±8.4)歲;病程2~7 個月,平均(4.5±1.8)個月。研究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28~63 歲,平均(46.4±7.5)歲;病程2~8 個月,平均(5.0±1.0)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研究組治療時間、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恢復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恢復指標比較(±s)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 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R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RS 評分低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評分的比較[分,(±s)]
2.4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JOA 評分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ODI、JOA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JOA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JOA評分比較[分,(±s)]
中醫學將單純性腰椎間盤突出癥隸屬于“腰痛”與“痹癥”的范疇之內,其中因外邪所侵、體虛、外傷以及勞損等情況下造成經絡瘀阻是致使該病形成的主要原因。現階段,中醫依據腰椎間盤突出癥辨證方法實施有效醫治,主要包括濕熱、寒濕、腎虛以及瘀血型[11-14]。對此,筆者在治療期間考慮到為患者緩解局部病痛的同時,也需對患者的整體素質調節有所注重,可結合不同的辨證類型進行整體治療。本文所采取的正骨推拿治療方式,不僅可有效幫助患者的局部血管擴張,同時可修復損傷的軟組織,達到緩解疼痛與解痙的目的,療效顯著,得到患者的高度接受。此外,在正骨推拿的基礎上予以患者中醫針刺療法,可兼具疏通經絡的效果,行氣活血,促進血流速度,幫助局部組織血管擴張,為患者增強炎癥水腫吸收的速率,以此幫助患者盡快治愈疾病,經治療結果顯示,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發生率極低。本研究中,對照組僅采用介入中醫針灸的方式治療,研究在中醫針灸的基礎上聯合使用正骨推拿治療。調查統計兩組患者病情恢復的各項指標,研究組治療時間、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針灸是將針法、灸法兩者聯合,針法治療疾病是通過將毫針刺入患者身體與疾病相對應的穴位,運用捻轉、提插等針刺手法,治療患者疾病[15]。灸法治療疾病是通過把燃燒著的艾絨,按相應的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來刺激皮膚,治療疾病。針灸是經過歷史傳承的記憶,是中國醫學的重要部分[16]。中醫針灸對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依據為調和平衡陰陽,若個體處于正常狀態下,則人體中陰陽兩方面處于平衡狀態[17]。針灸是通過經絡、針刺手法來實現陰陽調和。本研究中,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RS 評分,治療前,兩組患者NR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RS 評分低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中醫針灸聯合正骨推拿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患者恢復速度較快,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
據最近臨床實驗,針灸對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活動均能夠起到有效調節的作用,尤其是某個器官處于病理狀態下,針灸起到的調節作用更能體現出來[18]。對于亢進、興奮的部位,針灸可以有效抑制處于痙攣狀態的組織器官,同時對于較為虛弱、弛緩的組織器官,針灸可以使其處于興奮狀態,這種良性、雙向調節是針灸的顯著特點[19]。針灸通過對患者的不同穴位進行刺激,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加速疾病的康復。根據有關研究表明,針灸對于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抵抗致病因素具有顯著作用[20]。治療前,兩組患者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一個療程治療后,研究組患者JOA 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各個臨床癥狀的恢復情況以及進行直腿抬高試驗的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西醫一般采用手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采用中醫非手術的治療手段,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對患者的傷害以及保證功能的完整性,也可以從根本上治愈疾病,使病情不會反復發作。針灸治療的主要作用為止痛活絡、緩解病情。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可以避免患者病情加重,調整血漿滲透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癥。采用推拿進行治療主要是通過力學的拉伸作用,增加患者的椎間隙,緩解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針灸聯合正骨推拿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