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萍
任何一個學子,不管是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終將走向社會。以他們已有的知識智慧、道德素養,跨入陌生的大千社會后,能正確面對坎坷又順利通過嗎?能有競爭力又不斷創新嗎?能游刃有余又出類拔萃嗎?這真是人生一道不簡單而且又應盡早思索的問題。
有備無患。前不久,天津青年職業學院的大二學生開展了一個“0元生存體驗”競賽活動,我很欣賞。就是一分錢不給,靠雙手求一日三餐。參加活動者共87人,在兩周時間內,除手機之外不準帶任何錢物,在未賺到必需生活費之前,可向組委會借貸,但一周內必須還清。
從書齋走進社會,是最現實的謀生教材。雖說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但是全新的環境,完全不一樣的思維,親眼看到“僧多粥少”的就業現實,親歷了種種周折,碰了無數釘子,還有那將吃飯做底線的倒逼政策……真是要動真格的了——有的去“練攤”,有的去飯店打工洗碗,有的去超市收銀,有的搭伙去當臨時工等。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在經歷中感悟,品嘗了創業的樂趣和艱辛;大學生的那些缺乏經驗,能力低下,挑肥揀瘦,眼高手低,甚至坐等“天上掉餡餅”等求職愿望受到極大沖擊。他們感慨紛紜。有的說:“創業路不會一帆風順,但也沒想到擺個地攤有這么多講究。”有的說:“我從大一就到超市兼職,以前我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現在可以面帶笑容,落落大方地交往了。”有的說:“面子與填飽肚子相比,微不足道。自己動手掃馬路也有幸福感。以后就業不論干什么,都別給父母添麻煩,他們太不容易。”
“不蹚河不知河水深”。學生們這一生存體驗,大開眼界,初步認知了社會,認識了自己,重新規劃了就業方向。俗話說,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明白了社會所需,確認了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才是“有準備”的關鍵。兩周過去,結果61名學生達到最低生存標準獲勝,但也有9名學生分文未賺,餓著肚子,空手而歸。可見“學會生存”,是何等緊迫!
警鐘敲響了!大學生如此,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光想著不輸在起跑線,能贏在邁進社會后的起跑線嗎?光有分數能應對未來嗎?“雙減”落地后,孩子們負擔減輕,時空增多,學校家長要用什么來填補?讓孩子們準備什么素質才能迎接人生未來的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重慶有一家辦婚事,因沒找到廚師而焦急。不想小學田老師救了駕:“我給派個炊事班如何?”據媒體報道,原來她帶的六年級班37人個個成了大廚,每人都能做20個拿手菜肴。他們從二年級開始,班主任就留了一項家庭作業:學會做飯。起初笑話百出:有的孩子把菜做成一鍋湯;有的不知先放油還是先放菜;有的遠離灶臺,將切好的菜往鍋里扔,猶如投籃球;有的要不是媽媽提醒,還不知放鹽。“作業”還是堅持下來,要完成從買菜、洗菜到做菜的全過程,不光會做西紅柿炒雞蛋,慢慢地菜式在變換,興致在增長,幾年下來,把做飯已當成制作藝術品,花樣翻新,色味香俱佳,上傳獲獎的美食圖片受到網民熱捧。
感謝這位班主任的遠見,留了一項好作業,做飯菜干家務,那是人生最基礎的勞動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是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全方位滋養的第一準備。“窮人孩子早當家”。家務勞動習得一身綜合本領,不僅熱愛生活、積極生活,體會了父母的辛勞,學會了用自己本領服務他人,這都跟未來的工作質量和生活幸福直接關聯。哈佛大學多科專家對456名兒童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干家務與不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收入平均要高出20%。專家說得好:不干家務的孩子很難有出息。還要感謝家長們的大力配合,他們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具體化,可操作,反復做,甚至學得一“長”。當然這些孩子將來未必當大廚,但這種生活能力,綜合素養,哪行哪業都通用,都受歡迎,它作為可靠財富成就孩子的成長。人生垂青這種不可或缺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