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民


陳皮,也稱橘皮,中藥大家族里普通的一員。具體說,乃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果皮??扇胨?,可代茶,可做香料。對于陳皮,大家并不陌生,其“身價”,亦參差不齊,“資歷”愈深,功力也愈深厚,“身價”自然不菲。
照實說,陳皮之所以引發我濃厚的興趣,并非因它具有廣泛的功效,而是陳皮與眾不同的特性,姑且稱之為“陳皮現象”。
《本草綱目》載:“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本草備藥》也有同樣記載。乍一讀,我甚為吃驚,這陳皮功力真是了得,簡直是上能通天,下可入地,似乎左右逢源,缺它不行。再仔細咂摸咂摸,覺得世間萬物真是奇妙,其性多有相通者。
竊以為,陳皮可謂貨真價實的“藥才”,設若為人,是為人才,或謂頂尖人才。然“藥才”陳皮,性情怪癖,做不得單打獨斗的個人英雄,只有配伍的團隊,是一個“同心圓”,志同道合,互幫互促,勁往一處使,同向發力,才可發揮出最佳效能?!八幉拧标惼た伤苄詷O強,團隊上進,它就促其上進;設若團隊一瀉千里,它也破罐子破摔,順流而下。總之,在一個團隊配伍中,“藥才”陳皮仿若是個推波助瀾或隨波逐流的角色。其實不然,只要陳皮沒有變質,藥性就不會改變?!安拍堋彪m然出眾,但缺陷也很突出,恰如官話的評議——“情緒化,不成熟”。如何讓陳皮充分釋放正向能量,老郎中怎樣配伍十分關鍵,把關定向,實在疏忽不得。倘若老郎中將陳皮用錯了地方,目標是“升”或“補”,卻混入了善“降”善“瀉”的貨色,那么“藥才”陳皮不僅發揮不出絲毫“藥力”,而且化作“藥害”亦大有可能。倘若遭遇冒牌郎中,被糟踐的,就絕非“藥才”陳皮自己了。
在蕓蕓中草藥里,具有如此特性的,陳皮恐怕是唯一。然而,在茫茫人海里,具有陳皮格調的人卻不少,“陳皮現象”時不時地出現。某單位公開招聘一位高端人才某君,簽下責任狀,擔起重任。某君“海歸”,做過博士后研究,有過成功創業案例,在業內頗有名氣。于是信心滿滿,提槍跨馬,欲大展身手。豈料未戰幾個回合,便潰敗落馬;堅持不到一載,竟落荒而逃。原來某君深感獨木難支,孤掌難鳴。盡管“老郎中”給其配備了幾十號人馬,看上去兵強馬壯,但關系復雜,在“體制內”又庸碌懶散慣了,應付差事尚可,一沖鋒就腿軟,一上陣就拉松,執行力甚弱。某君為激勵約束團隊,重獎重罰,結果勇夫未現,拆臺的,下絆的,掣肘的,告狀的倒是不少。某君寸步難行,工作無法展開,只得一走了之。惹眾口齊噴曰:“金玉其表,敗絮其中?!?/p>
待某君重進高新技術園區,自組團隊,大有蛟龍入海之感。僅用一年半光景,成效大顯,一舉成為全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典型。事實證明,某君確為人才,并非浪得虛名。其在表彰會發言時說:“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和衷共濟的團隊,身處‘內卷’的漩渦,終將一事無成!這便是我‘走麥城’的教訓......”“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陳皮現象”,是不是頗值得研究呢?
忽然想起《晏子春秋·內篇雜下》里的一段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碧幱诓煌纳鷳B環境,同類亦可異變,陳皮性溫,枳殼微寒,盡管仍不失“藥才”本性,但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藥效亦發生了改變。
當然,人才與“藥才”不可同日而語,人是有思想的萬物之靈,更復雜,更善變,天生充斥著趨利避害的本能。正因如此,人才的培育成長,對所處環境和配伍的要求,遠遠高于“藥才”陳皮,而“老郎中”更須具有高遠的眼光和更高超的調配“藝術”,不僅慧眼識才,善正向激勵,尤須要不埋沒,不浪費,防流失。因為,為百姓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國家謀強盛,人才匱乏,是不可想象的。
一些地方和單位,面對頂尖人才流失的窘境,不妨細究一下“陳皮現象”,誠意檢視為人才營造的是什么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同庸則更庸”,還是“同優則更優”?還須捫心自問,人才為什么會流失?怎樣才能使“陳皮”“安心、專心、靜心”,從而爆發出全部能量?倘若“老郎中”心中“門兒清”,并對癥下藥,定比長吁短嘆、悲呼“凈給人家培養人才了”,管用得多。設若是“葉公好龍”,則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