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際紅 劉翔
走進湖畔,新生代的氣息撲面而來,年輕的面龐,跳動的思想,無界的校園,適然的生長。在全方位的智慧教育應用中,在多元的課程融合中,在虛實校園的交互中,學校的“創客”們盡享應用之樂、融創之樂、共享之樂,泛在并且自在。
“用”之樂:“拳頭音樂會”。生態實驗室里,孩子們撒下種子,通過智慧湖畔App監控系統查看小生命的生長狀況,通過土里的傳感器數據了解土壤中水分、礦物質的含量,遠程操控自動澆灌裝置、窗簾、補光燈等進行澆水、補光、加溫、施肥等,再用自然筆記記錄下和這些小生命之間的點點滴滴;那邊,數字編曲室里傳來陣陣喧鬧,原來,一位同學將詩詞歌曲《游子吟》進行了曲調改編,并且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生成了一段他專屬的BGM,然后利用智慧湖畔平臺App將這段旋律發到了爸爸媽媽的手機上。
在湖畔,數字心理空間的情緒游戲、數字美育的云游藝術館、創客空間柴火課程、卡丁車館的“速度與激情”,創意編程、電子編曲、數字美育、3D打印、scratch編程、AI人工智課——現代學習情境隨處可見。孩子們利用《小鬼當家》創客課程的傳感器,設計出實用的坐姿端正器;使用計算機軟件,為武漢設計一座新橋梁,并在3D打印機中成功打印;運用創意編程的知識,設計出經典的數學思維游戲“七巧板”;老師們利用了人體導電的原理,當演奏教師和“音符”教師的拳頭碰一碰,觸發電腦的按鍵,于是一場神奇“拳頭音樂會”就開始啦!
各種應用的融合,深度推動著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構建了多類指向學科素養的智能學習空間,實現了環境、空間、技術與文化的整體創設,自由開放。
“融”之樂:豆芽觀察日記。“為什么課堂上種出的豆芽和市場上賣的豆芽不一樣?”科學老師找來了語文、數學、勞動、美術等各科老師,經過周密的安排,一場有趣的“研學旅行”就開始了。孩子們提前一周分見光和不見光兩種條件種好了綠豆,在科學老師的帶領下,認真觀察兩種狀態的豆芽,發現了植物發芽生長的條件會影響生長狀態;美術老師帶大家用畫筆記錄下綠豆發芽的過程,語文老師幫助完成了觀察日記,數學老師讓孩子們現場統計發芽情況,并制成象形統計圖,最后由勞動老師帶著孩子們炒豆芽,品嘗不同條件下種出來的豆芽的味道。
書法課上,從名字的書寫到徽章設計再到3D制作,孩子們體驗到對比不同材料進行科學選擇,用測量工具App設計、調整徽章。使用3D技術,不僅收獲了書法藝術的美感,更在多學科的融合中感受到多元學習的樂趣。
嘗試混合式課堂、AI課堂、多學科融合課堂,采取“雙師制”“多師制”授課方式,推廣全學科校本創客,讓創客式課程研發成為每一位學科教師的校本化課程生發點;組建創客教師工作坊和學生創客社團,培養創客精英團隊,以“領跑”帶動全員。
“享”之樂:湖畔云端課堂。“媽媽,這道題我上課沒聽懂,能再給我講講嗎?”“你去找“云”呀!”媽媽口中的“云”其實是湖畔云端課堂。每節課老師的重點內容都會通過教室的常態錄播功能記錄,經過簡單的編輯會上傳到虛擬湖畔的線上學院中,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進入虛擬校園再次利用;在虛擬校園里面還有《以畫寫話》《※題探秘》《創意美術》《“乒”搏吧!少年》等各類校本課程資源。
在湖畔虛擬校園中,通過平臺的打通,湯湖圖書館走進了“校園”,孩子們隨時隨地可以利用湖畔虛擬校園的入口進入電子圖書庫,進行書海暢游。當真的走進圖書館時,湖畔虛擬校園就是借閱卡,因為實現了實名認證,校園平臺會記錄每個孩子的閱讀書目、閱讀時間、數量等,最后形成每個孩子專屬的評價記錄單,幫助家長、老師、學校了解他們的閱讀量。
以智慧校園平臺為基礎的虛實校園讓校園無邊界,形成了學生、老師、家長、社會組成的線上社群,實現共同關注、個性選擇、集合發展。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