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瓊
長期以來,圍繞提高中小學德育實效的問題,廣大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然而,德育工作實效性差的問題仍是困擾中小學教育的難點之一。作為一名學校管理者,我在教育實踐中對提高德育實效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思考。學校德育的核心是什么?是育人。德育工作靠誰來做?靠教師。堅持以人為本,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關鍵。
管理者必須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觀念決定行動,學校管理者端正教育思想,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解決德育實效性問題的關鍵性因素。
第一,必須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觀點。學校管理者要真正走出“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誤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全面關心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觀點,堅決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切實把立德樹人工作放在首位。
第二,必須重視德育崗位,重視德育工作者。要把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選派到德育崗位工作,重視德育成果的宣傳和推廣應用。增加德育工作經費投入,為德育工作者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重視德育工作者待遇的落實,為德育工作者創造良好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德育工作環境,讓德育崗位成為學校最值得羨慕的崗位之一。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提高德育實效,關鍵在教師;抓好教師工作,關鍵在師德,必須把師德建設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要引導教師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教育價值和意義,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自己的精神格局。要大力弘揚、積極踐行“樂教、敬業、愛生、律己”的師德準則,讓全體教師明確職業行為方向。要制定積極的政策導向,讓不良教師行為受到必要的懲戒,讓良好師德行為成為所有人學習的榜樣、追求的目標。要努力創造條件,幫助教師獲得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環境,實現良好發展,不斷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育人能力。
尊重學生發展需要,改進德育方法。時代在發展,學生的思想和心理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我們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必須不斷改進。
第一,分解德育目標,實行分層教育。德育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工作,必須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在德育目標設計上要分層次,對不同學段、不同思想基礎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為他們找準各自的“最近發展區”。
第二,減少傳習式教育,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德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社會實踐之中,特別要注意利用現代教育手段開展德育活動。
第三,改進操作評定辦法,讓操行評定成為引導學生向上向好的動力。必須將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操行表現;必須切實將學生的操行評定結果納入學生的成長記錄,使其成為影響學生學業進步和終身發展的信用記錄,讓操行評定真正發揮其對于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
完善德育網絡,落實全員育人。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的密切配合,學校各方面的密切協作形成強大的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德育要堅持整體性原則。作為學校管理者,要善于協調多方面的力量,努力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緊密結合,形成育人合力。學校應建立校長負責德育工作的體制,形成管理育人、教學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活動育人互相配合的育人網絡。
重視個別教育,開展心理咨詢。過去,學校德育工作大量的、經常性的是集體教育,集體教育對于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集體無疑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畢竟是個體的心理活動,而學生又存在個性上的差異,因此,老師應當在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個別教育,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進行個別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開展心理咨詢和個別談話,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開展心理咨詢的形式主要有當面咨詢、書信咨詢、電話咨詢。個別談話應該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下進行,談話要講究藝術,要少批評、多鼓勵,既要指出問題,又要給予進步的信心,要使學生感到老師在真心實意地關心自己、愛護自己,聽老師談話有如沐春風之感。當然,個別教育比較費時,因此,要求老師要細心,要有耐心,要有對學生負責的高度責任心。
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增加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必須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不是自發的,這就要求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去教育引導。一方面激勵學生發揚優點,樹立信心;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共同提高的過程。學生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必定會以周圍的同學作比照,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有不少學校實行學生會主席競選、干部輪流制,開展有利于學生自治、自理、自律的活動,都是進行自我教育的很好的形式。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作為教育者,必須與受教育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形成互相尊重信任的、寬松和諧的氣氛。
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努力凈化校園環境,抵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和影響,抵制低俗文化和非理性文化傾向,引導校園文化氣氛向健康高雅方向發展。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途徑主要有:一是做好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工作,打造美麗校園,增強校園的怡情養性功能;二是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形成團結向上、具有凝聚力的班集體,提高學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三是加強團隊建設,加強少先隊工作,開辦學生黨校和少年團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教育活動;四是加強學生社團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提高其交往能力;五是開展有意義的科技活動和文化活動,如舉辦美育節、藝術節、演唱比賽、小制作小發明比賽以及各種體育比賽,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和體育素養;六是辦好宣傳欄、廣播站、校園電視臺,宣傳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經驗,宣傳先進典型,批評不良現象,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
完善校紀校規,加強制度調控。教育不是萬能的。青少年生理心理都在發育過程中,他們的自制力一般較差,雖然很多道理都懂,但難以落實在行動上,或者養成了某些不良習慣,靠自身的約束力難以矯正過來,這就需要有制度加以制約。學校的規章制度涉及的范圍要力求全面,要符合學生實際,要便于操作。除了學校有制度外,班級也要有班紀班規。有了制度,還要建立一套保證制度能執行到位的機制,尤其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學生自我管理的機制。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