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麗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北京 100025)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又稱成果導向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由斯派蒂(Spady W.D.)等北美教育家于20 世紀80 年代提出,應用于基礎教育改革。由于OBE 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聚焦學習實效,因而受到歐美教育界的青睞并迅速推廣,現已成為美、英、加等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關于OBE 定義,Spady[1]在1994 年出版的《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一書中將其闡述為“明確定位培養目標并系統地組織教學過程的實施,以確保學生圍繞培養目標而開展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畢業時獲得實質性的學習成果。”該教育理論關注目標的實現,聚焦學生受教育后能夠獲得什么能力和能夠做什么,以及為了實現目標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測量等內容,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和培養得怎么樣等關鍵問題,因而受到學界的廣泛推崇。目前,《華盛頓協議》全面接受了OBE 理念,并將其貫穿于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始終;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簡稱AACSB)國際商科認證也以OBE 理念為核心,對商科教育進行認證并引領商科教育發展。
在中國知網上查詢關于OBE 的系統研究文獻,最早來源于2003 年杭州商學院姜波[2-3]發表在《外國教育研究》和《比較教育研究》上的兩篇論文。之后10 年,我國關于OBE的研究較少。從2014 年開始,每年以OBE 為主題的有關高等教育研究論文不斷增加,到2016 年有較大增長。但即便如此,和我國龐大的高等教育以及高等學校的體量相比,對OBE 的研究及應用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與教學改革的實踐需求有較大差距。
在中國知網以“OBE”和“計算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截至目前僅發現139 篇相關研究論文;以“評價量規”和“計算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的研究論文也僅有11 篇。瀏覽上述研究論文,發現很少有論文同時關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以評價量規作為檢測工具的成果導向式教學,這給本文的研究與實踐留下了很大空間。為了促進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同時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達成度,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引進并設計評價量規,作為學生學習成果的檢測工具,對改進過去的教學與實踐具有根本性作用,同時也是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作為高校教師,以所承擔的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為基礎,深入開展針對OBE 的實質探究,深化對OBE 理念的理解,并將其精髓運用到教育教學實際環境中,關注學生學習成效和課程目標達成,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極具現實意義。
關于教學設計,學界有多種觀點。烏美娜[4]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盛群力等[5]認為教學設計是系統化規劃教學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分析教學目標、尋求最優教學方法、合理配置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程序、客觀評價學習過程;余勝泉等[6]在研究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后提出,該種模式以問題(或項目、案例、分歧)為核心,建立學習“定向點”,然后圍繞這個“定向點”,通過設計“學習情景”“學習資源”“學習策略”“認知工具”“管理和幫助”而展開,他們共同服務于由教學目標、學習者、學習內容而決定的學習任務(問題、案例、項目、分歧)這一核心。結束部分的教學評價也是設計過程的重要環節,它是修改的基礎,是教學設計成果趨向完善的調控環節。鐘志賢[7]、李秉德[8]、林憲生[9]等對教學設計進行了深刻闡述。綜合上述學者觀點,本文認為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和科學確定,錨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配置教學資源,規劃教學過程,評價學習成果。將教學設計置于OBE 理念下則會發現,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教師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樣,而且要特別關注學生學什么、如何學、學習效果如何等更具現實意義的問題。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教育部規定的一門通識教育必修課程,是學生學習后續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蓬勃發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也在不斷變化和更新。除了培養學生了解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外,還增加了對學生計算思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層次、類型不同,學生專業有別,該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成果等亦應有所區別。這顯然為學校和教師根據自身特色優化該課程教學設計提供了可能,也為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提升教學質量留下了空間。
筆者所在的北京聯合大學是一所北京市屬綜合性大學,涵蓋經、法、教、文、史、理、工、醫、管、藝等10 個學科,擁有64 個本科專業。商務學院是其下屬的二級學院,包括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等6 個經管類本科專業。學院以“踐行社會責任,推動應用創新,培養商界骨干,服務區域發展”為使命,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商界骨干。遵循該使命,同時依據學院6 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在OBE 理念指導下,計算機基礎課程群團隊重新設計該課程教學目標。從知識、應用、整合、情感、價值、學習等6 個方面進行描述,同時用矩陣圖形式詳細闡明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關系。這種對課程目標的設計在以往教學大綱中并不多見,其優勢是清晰地反映出該課程的定位、學生的培養方向以及對學生畢業要求達成結果的支撐情況。如針對學習這一課程目標,大學計算機基礎強調要“養成探索計算機奧妙的興趣,辯證地評價計算機應用對人類生活、學習、工作等帶來的影響”。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成為學生畢業要求中“終身學習”能力達成的有力支撐之一,即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對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正確認識,激發學生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同樣,依據教學目標,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內容也被重新梳理優化,以使其更加清晰、具體、明確地對應于課程目標,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
如前所述,教學設計涵蓋教學過程各個方面。限于篇幅,本文除教學目標設計之外,僅探討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即評價量規Rubric 的設計。
關于評價量規,有學者認為其是一種描述性評分評價工具[10];有學者認為是一個作品或其它成果表現形式所列出的標準,且按從優到差的級別明確描述每個標準的水平[11];我國學者鐘志賢等[12]認為:“量規是用于評價、指導/管控和改善學習行為而設計的某種標準或一套標準”。評價量規自引入我國教育領域后,相關研究與實踐取得一定成效[13-14]。
在OBE 理念下,評價量規是一種明示評分標準與教師期望的評分機制,其不僅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評分依據以及為何獲得此分數,而且在事前就讓學生了解評分標準,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準備并提升表現。從具體操作層面看,評價量規引領學生的學習內容,解決學什么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勾勒知識脈絡,解決怎樣學的問題;公布具體的評價指標和評量標準,解決學得怎么樣的問題。同樣地,對教師而言,使用評價量規使評價標準透明化,可以減少學生對成績的質疑與抱怨;評價量規明確化,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效能和主動性;課程設計結構化,可以提高學生對課程與教學的認知及滿意度。另外,如果組織學生對某次作業或報告等進行互評,學生有具體的評分標準作為指導及遵循根據,則可有效減少學生互評的盲目性及主觀性。
鑒于此,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成績評定方式中,除了出勤、課堂表現、客觀題測試等項目以外,類似調研報告、作品設計等主觀性作業均提供了明確的評價量規,規定好評價要素、權重、評價標準、分數等級等,用于對學習成效進行評價。下面以典型案例形式進行介紹。
在2019 版培養方案中,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北京聯合大學的一門非常重要的通識教育必修課。對于經管類專業,該課程主要考核內容涉及計算機發展前沿技術、Office 辦公軟件以及數據庫技術基礎等。課程的教學目標涵蓋知識、應用、整合、情感、價值、學習等6 個方面,支撐的畢業要求主要涉及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使用現代工具、溝通、專業與社會以及終身學習。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增加以OBE 理念為指導的學習內容評價量規,就是要在課程目標、學生能力培養與學生的學習內容之間搭建起一個可量化、可評價、可比較的渠道。如何甄別并評價學生對計算機發展前沿技術的理解,如何檢驗學生對Office 辦公軟件的技術應用能力與創新創作能力,如何判斷學生綜合運用Access 數據庫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量規顯示出良好的作用及應用效果。
依據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大綱,本項考核方式是學生結合所學專業上網搜索資料,撰寫一份專業領域計算機技術應用調研報告,展示計算機技術對專業發展的影響及貢獻。
該調研報告的評價量規相對比較簡單,其評價要素分為兩個方面:內容質量和格式設計,權重分別為60%和40%。其中對于內容質量評價,量規設計了5 個分項,分別是:①報告的內容是否圍繞自身專業領域;②報告的論據是否豐富,結論是否明確;③報告的結構是否完整,邏輯是否清晰;④報告的語言是否簡潔流暢,字數是否達到要求;⑤報告是否深刻并體現出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等的思考。根據學生完成的調研報告內容質量和格式設計質量,量規分別給出5 個等級:優秀(90~100 分)、良好(80~90 分)、中等(70~80 分)、及格(60~70 分)以及不及格(60 分以下),并詳細描述各等級的評價標準。例如:對內容質量評價為中等(70~80 分)的,其評價標準為“報告內容與專業領域有一定的相關性,報告論據一般,結論部分明確,邏輯需加強,結構尚可,語言流暢性需加強”;對格式設計質量為良好(80~90 分)的,其評價標準為“內容呈現形式較清晰,排版風格較一致,能用圖表輔助展示內容”。
在上述評價量規指導下,不僅教師可以很好地指引學生目標明確地完成調研報告,而且對學生的報告評價,不同教師依據的是非常具體的評價標準,有效減少了教師個體評判的偏差,使評價結果最大限度地公平、公正。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有一個重要模塊即Excel 電子表格。Excel 是目前最流行的個人計算機數據處理軟件之一,因包含眾多的函數并擁有豐富的功能,能靈活高效地解決一般的數據處理問題,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頗受青睞。為幫助學生熟練掌握Excel 數據處理的功能及技巧,在學完該部分內容后為學生布置一項綜合練習,對該作業的評價量規也一并發給學生。作業要求如下:自擬主題創建一個電子表格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并以清晰的方式進行呈現。其中數據必須從可靠來源收集,不能虛構。該作業的評價量規如表1 所示。

表1 Excel 作品設計評價量規
從表1 可以清晰地看出,學生要完成的每項任務及其所占比例都在評價量規中呈現。不僅如此,連參考資料引用等這些原本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也在量規設計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反映出評價量規在學生完成作業及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引領作用,以及對教學目標達成的支持程度。
在2019 版培養方案中,大學計算機基礎在有限的課時內安排了Access 數據庫應用內容。為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綜合運用Access 數據庫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一個小組學習任務:完成一個簡單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統設計,主題由學生在小組范圍內討論確定。
在該環節,如果任課教師沒有明確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學生往往會感到很盲目,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完成一個什么樣的作品,教師會從哪些方面對作品進行評價,而且對作品的優劣也難以判斷。反之,如果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能提供詳細的評價標準,則會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在分析、設計乃至完成作業的整個過程均有明確的指標可以遵循。
表2 給出Access 數據庫應用綜合作業設計評價量規,從該量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次綜合作業要從“作品主題與價值、作品功能與設計描述、功能實現與作品演示、作品創意與技術創新、現場陳述與回答問題、團隊合作”等6個方面進行評價,每部分所占分值分別為20%、10%、30%、20%、10%、10%。顯然,對Access 內容而言,“功能實現與作品演示”是重點部分,其所占分值最高。另外,“作品主題與價值”與“作品創意與技術創新”兩部分所占分值居于次席,充分反映選題的價值以及創意與技術創新意義。

表2 Access 數據庫應用綜合作業評價量規
對6 個評價子項均將其細化為3 列詳細的評價內容,用優良、合格、不合格描述,并列出每種情況的分值范圍。表3 為“功能實現與作品演示”部分評價標準及分數范圍,便于學生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完成綜合作業。

表3 “功能實現與作品演示”部分評價量規
OBE 作為一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關注教育的產出及成效,使以此為基礎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更有意義。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清晰地了解其所教授課程或所學習內容在人才培養目標達成體系中的位置及作用,也能以一種更加明確、能夠測量的方式規定學生應該掌握什么并判斷學生掌握的程度。這樣的教與學,可有效開拓師生視野,深化師生對教與學內容的認知與理解,增加師生雙方的責任意識,并最終生動地體現出現代大學教學改革正在發生由“表演式哲學”到“實踐哲學”轉向的內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