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紅 楊琳
(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山東 青島 266003)
海洋文化是聚焦海洋發展的文化形態,反映的是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利用和創造。涉海類文獻資源則是客觀記載海洋文化變遷、反映海洋文化研究狀況的重要載體。在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指引下,建設與海洋學科、海洋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海洋文化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既是推進涉海類高校文獻信息共建、共享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海洋領域教學、學術科研工作的現實需要[1]。
在“海洋強國”戰略下,涉海類高校圖書館、科研院所立足弘揚海洋文化、服務海洋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積極開展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體上看,我國涉海類文獻信息資源開發成果相對匱乏,文獻資源利用效率相對低下,相關機構之間缺乏有效協同,未能形成完整、系統化的海洋文獻資源體系,直接影響了涉海類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筆者以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對其海洋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以踐行海洋強國戰略為主線、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模式建設構想。
建設海洋文化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有利于整合涉海類文獻資料,保護海洋文化,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廣與轉化。涉海類高校應開展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為海洋產業與海洋經濟發展提供科研及學術數據基礎。
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是當前涉海類高校及機構建設圖書館文獻資源體系的重要實踐。涉海類高校圖書館以深厚的海洋文化為底蘊,通過發揮自身資源、專業服務等優勢,積極嘗試建設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基于此,筆者從資源優勢、活動需求和學術科研需要等方面對該數據庫建設的具體可行性進行分析。第一,豐富的海洋文獻資源為數據庫建設提供了基礎。涉海類高校圖書館及研究機構具有雄厚的海洋文獻資源基礎,其中收錄了多種反映海洋文化內容、展示現代海洋研究成果的特色文獻資料。通過建設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集中整合國內外有關海洋文化的書刊文獻和數字資源,能夠為讀者提供海洋文獻信息檢索、閱讀和信息服務的“一站式”服務,進而實現海洋文獻資源的共建與共享[2]。第二,實時更新的海洋學術研究成果為數據庫建設提供了新的智慧支持。在海洋科技產業化發展背景下,圍繞海洋領域的學術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日益完善,為涉海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提供了持續支持。第三,海洋產業領域的現實需要為數據庫建設提供了重要動力。在踐行“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偉大倡議背景下,為密切對接海洋產業發展,助力海洋領域學術、科研工作,緊跟涉海特色學科建設需要,培養面向海洋文化的優勢學科集群,亟需建設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3]。
在數字化、智慧化環境下,智能技術為涉海類文獻信息收集、整理開發與深度挖掘創造了技術條件。相關機構根據地域特色、資源優勢,積極嘗試涉海類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并在數據庫共享研究、涉海類數字圖書館建設和海洋特色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4]。第一,在國內外海洋地質數據庫及海洋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建設方面,已形成了以青島海洋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數字海洋以及海洋科學數據共享中心為代表的國內海洋地質數據庫;以美國NGDC、日本全球海洋學數據中心、法國SISMER海洋數據庫為代表的國外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數據庫;以國家海洋科學數據共享中心、全國海岸帶海島基礎數據庫系統、中國海洋科學數據庫為代表的國內海洋科學數據共享平臺;以NASA、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為代表的國外海洋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第二,在涉海類高校圖書館海洋文獻數據庫建設方面,廣東海洋大學圖書館建設了海洋文獻數據庫,該數據庫包含海洋生物數據庫、中國漁業綜合信息數據庫、南海海洋科學數據庫等子數據庫,并為用戶設置了全文快速檢索、檢索界面統一、全文閱讀等多種功能。浙江海洋大學圖書館以“共建、共知、共享”為目標,建立了新的涉海類文獻資源體系。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以海事、物流類文獻信息為主要內容,建設了“海事政策與法律”“港口、航運、物流”等三大海事文獻與信息數據庫集群。第三,在海洋特色圖書館建設方面,涉海類圖書館以海洋特色文獻資源為基礎,集中拓展特色藏書體系,從文獻采集、文獻管理和館藏內容等多個角度建設海洋特色圖書館。比如,廣西北海市依托優勢建設了海洋特色圖書館;上海水產大學依托院校、學科特色建設了海洋科技文獻館。
在推進“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在優化閱讀資源供給體系基礎上,積極探索涉海類文獻資源所呈現的多元價值和文化優勢,通過明確海洋文化特色資源數據庫的定義、收錄途徑、收錄標準,系統化梳理涉海類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海洋特色文獻資源信息的整理與數字化存儲、開發,先后形成了“海洋文獻數據庫”“數字海洋博物館”“海洋文庫”“海大文庫”等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此外,通過積極聯合其他涉海類高校,建立起服務海洋文化、發展海洋經濟的涉海類文獻資源數據庫體系,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是對涉海類文獻信息、文化資源進行整理、開發的活動。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通過建設海洋文化特色資源數據庫,進一步凸顯學校的海洋文化特色、開展優質學科服務,切實提升了學校在海洋文化研究領域的影響力。一是建成了綜合文獻資源數據庫。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建設了我國高校首個以海洋為特色的綜合文獻資源數據庫——海洋教育、科技文獻信息數據庫。該數據庫主要包含涉海中文圖書、中文期刊、博碩論文和科研機構信息、海洋科普大觀園等多種資源。數據庫以展示特色文獻資源為基礎,突出學校在海洋學科、水產學科等領域的優勢,積極向全國涉海類高校輻射,實現了海洋文化研究成果的高效共享。二是建成了“海洋文庫”涉海文獻資源數據庫。海洋文庫是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特藏書庫,其中收藏的涉海類圖書文獻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當前“海洋文庫共收藏了涉海類圖書4萬余冊,其中包含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的各類涉海類圖書,還收錄了部分極為珍貴的涉海類圖書孤本文獻。針對館內收藏的涉海類(印刷版)文獻,通過數字化加工形成了涉海文獻資源數據庫,讀者登錄官方網站就能檢索、查詢相關文獻信息。
海洋特色文獻信息既是中國海洋大學辦學的優勢資源,也是彰顯學校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內容。針對融媒體時代海洋類文獻內容多元、信息豐富和載體多元等特點,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堅持以“整體化理念”為基礎,通過統一檢索、統一規劃,建設了包含文獻、圖片和影像等多種信息類型的數據庫集群[5]。第一,立足數字化閱讀環境,加快海洋特色文獻資源數字化加工。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以數據庫建設為契機,以建設“完備級”涉海書庫為目標,堅持“實體書庫與虛擬書庫”同步建設思路,加大國內外涉海類文獻的收藏、數字化加工力度,建設了國內涉海類圖書信息最全面、最廣泛的海洋文庫,有效服務了海洋學科教學、科研工作。第二,建成了“海大講壇”視頻數字資源數據庫。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對海大講壇的演講報告、視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數字化加工,形成了視頻數字資源庫“海大講壇”。該數據庫主要面向校園網讀者開放,讀者通過“視頻點播”,就能打破時空局限,隨時隨地觀看精彩演講視頻。該平臺為開放性平臺,既鼓勵讀者提出相關建議,也動員讀者踴躍提供其他演講資源,大大豐富了資源庫內容。第三,建成了“海洋生物博物館”平臺。通過利用現代傳媒、音視頻技術和計算機平臺,將海洋生物知識信息轉化為直觀形象、便于傳播展示的海洋科普知識。通過構建“立體化”的海洋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加速海洋特色文獻資源的傳遞與利用進程,進一步促進圖書館建設融入學校教學、科研及學術研究活動,為海洋文化傳播、發展提供多元展示形態。
建設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是適應海洋強國戰略需要的重要抉擇,該數據庫所收錄的文獻資源為傳播推介海洋文化、服務海洋學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支持。第一,延伸應用空間。中國海洋大學在建設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庫時,不僅重視收集、匯總涉海類文獻數據庫、海洋網絡信息和海洋研究文獻,還收集各項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研究內容。通過廣泛收集與海洋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源,為當前傳承海洋文化、發展海洋產業和開展海洋領域學術科研工作提供了完善的信息保障和學術支持[6]。第二,建成了“海大文庫”原創文獻資源數據庫。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整合校內原創文獻資源,重視展示和反映校內師生的學術研究成果。“海大文庫”收錄了校內個人學術著作、歷史照片、書法繪畫藝術作品、校內會議文獻和對外出版物等對各類有學術研究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文獻資源。經過長期運行,該文庫收錄校內師生著作4000余種,攝影及書法、繪畫作品200余幅,不僅成為圖書館重點建設的特色館藏資源,也成為“海大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建設海洋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拓寬數據庫應用功能,有效提高了涉海文獻資源的傳播效率與利用效能。
建設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既是對涉海類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和再加工的過程,也是利用數字挖掘技術發現、利用和揭示海洋知識的創造性過程。因此,結合海洋文化傳承發展需要,圖書館應以學科服務為基礎,針對涉海類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制定精準化、前瞻性的規劃,推動涉海類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向專業、科學化方向發展。當然,建設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也為當前其他主題數據庫建設提供了有效啟示。
選題是建設高質量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的前提,也是彰顯數據庫獨特性的關鍵。在建設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時,要堅持做到:第一,突出選題特色。要重點突出“特色”的核心優勢,從文獻資源內容選擇到文獻展示方式,均要堅持立足涉海類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優勢,重視做好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研究工作,通過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追蹤學科發展熱點,為用戶推送圖書館涉海類特色文獻信息,提升數據庫的應用價值[7]。第二,關注學科建設。在建設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時,要重點選擇與海洋學科教學、科研和學術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源,通過收錄彰顯海洋學科特色和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持續提高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的實用性。第三,聚焦持續發展。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是一項持續性活動,數據庫選題要與館藏資源體系、學科發展規劃等多個環節全面融合,持續做好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的開發建設。
在國家重點發展海洋經濟的全新時代環境下,涉海類高校圖書館要高度重視收集、整合和挖掘各類海洋特色文獻、海洋網絡信息,通過明確數據庫文獻采集標準、流程,確保文獻資源的規范性、權威性與完整性,保障數據庫建設質量。首先,要明確面向海洋文化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的文獻信息采集標準、范圍和內容選擇要求,建設包含海洋文化資源、生態維護、海洋科學、海洋經濟和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的文獻采集機制。其次,在涉海類文獻采集過程中,要重視做好經典文獻、重要文獻的保護與數字化開發工作,通過利用現代化技術對涉海類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存儲,確保重要文獻資源的科學存儲與智慧共享。針對部分一手文獻,如校內師生的學術研究成果、校內演講、課堂教學視頻等文獻資源,要真實、客觀記錄文獻來源途徑,始終確保數據庫資源內容的真實性[8]。最后,要完善數據庫文獻資源采集、管理的標準性與規范化。通過構建統一、標準的數據庫文獻采集管理規范,對元數據、書目格式和文獻存儲等進行標準化開發。
在建設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時,要立足智慧技術優勢,使用最新數據存儲、數據加工軟件和數據庫系統,為用戶提供“異庫鏈接”兼容性好、閱讀訪問體驗良好和資源展示形態多元的技術。第一,要立足圖書館現有技術環境,選擇與圖書館數據庫系統銜接一致的技術體系,避免出現系統不兼容的問題,確保數據庫收錄的特色文獻資源得到完整呈現。第二,要選擇合適的數據庫平臺,確保兼容多類型數據資源,通過優化搜索引擎、完善檢索功能,及時更新各類海洋類文獻信息,實現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的應用價值[9]。第三,要發揮傳播技術優勢,為讀者提供文檔、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類型的文獻資源,優化數據庫的展示形態。通過與中國海洋科普門戶網站、中國海洋文化在線、《海洋世界》雜志等各類媒體開展合作,構建完善的海洋文化信息數據庫集群,切實提升海洋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既是建設智慧圖書館的基礎,也是服務校內師生、服務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全面踐行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涉海類高校、研究機構應加強協作,通過發揮智能技術、云計算優勢,持續擴大數據庫的應用價值。應做到:一要以“共建、共享、共用”為建設目標,通過專設海洋文獻信息研究機構,建設涉海類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系統,實現海洋教育、海洋科研與海洋文化傳承等功能“一體化”融合。二要加大涉海類高校圖書館及海洋信息中心、研究機構的協同力度,通過整合涉海類文獻資源,面向海洋文化建設基礎數據庫、專業數據庫和特色數據庫,形成以海洋特色文獻為基礎的完善數據庫體系,推動涉海類文獻信息高效共享。三要開展“權限分級訪問”,深化涉海類特色文獻資源共享工作。在遵循知識產權法規的基礎上,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加快特色文獻數據庫資源有限開放進程,實現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價值的最大化應用[10]。
涉海類高校圖書館是當前傳承海洋文化、推動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相關圖書館及研究機構要以傳承海洋文化、展示海洋產業為目標指引,積極整合涉海類文獻資源,通過加大區域內海洋文化研究機構、涉海類高校圖書館的協同發展力度,構建海洋文獻文獻共享聯盟,建設內容豐富、創新性強的海洋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助力我國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