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睿 楊溢
(貴州財經大學信息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1世紀,隨著“全民閱讀”浪潮的推動,人們逐漸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學齡前兒童閱讀作為全民閱讀的起點工程,對普及全民閱讀起到了關鍵性作用。2009-2018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分析指出,我國0-8周歲未成年人處于培養閱讀習慣的階段,閱讀能力較低,閱讀自助性不強[1]。公共圖書館應“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2]。國際圖聯在《嬰幼兒圖書館服務指南》中制定了圖書館為嬰幼兒及其家庭的服務標準,為各國公共圖書館嬰幼兒服務工作提供了指導[3]。此外,研究表明,培養學齡前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其大腦發育并提升語言能力。公共圖書館開展學齡前兒童啟蒙教育,應受到重視與推廣。關于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研究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對我國學齡前兒童服務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尚處于探索階段。在此背景下,歸納總結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研究現狀,可為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研究提供發展建議。
筆者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檢索式采用多個關鍵詞的合并表達:SU=“圖書館”and TI=(“低齡兒童”+“學齡前兒童”+“學齡期兒童”+“幼兒”),檢索時間為2020年12月22日,勾選CSSCI、中文核心和CSCD來源期刊,時間跨度為2010-2020年。為提高相關主題文獻的檢全率,對相關主題文章進行了人工篩選,最終選得文獻174篇。基于《國際圖聯0-18歲兒童圖書館服務指南》主題分類對文獻進行分析探討、歸納總結,得出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研究現狀。
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指南與政策的研究,多關注于國內外指南與政策的解讀與對比。部分學者分析了國際政策,如張麗分析國際圖聯兒童圖書館服務指南四部曲之間是相互完善補充的關系,其兒童參與、價值評估、空間價值觀很有借鑒意義[4]。方詩雅、范并思對比了《國際圖聯0-18歲兒童圖書館服務指南》和《國際圖聯兒童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提出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擴充、數字素養提升、閱讀推廣活動化的變革[5]。劉海麗等通過文本分析法總結了加拿大兒童圖書館制定的統領地方標準的全國標準、地方標準與法律法規[6]。對我國相關政策進行解讀,如徐陽泰等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少年兒童服務規范》,認為兒童閱讀保障應基于:建立健全的服務政策、加強服務資源建設、重視特色服務提升、完善服務人才隊伍結構[7]。而對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指南與政策深入研究的較少,多參照針對未成年人的其他政策開展服務且研究主要基于理論層面,結合實踐的研究較少,缺少對服務質量與成效的宏觀把控。政策監督、實施與反饋的研究較少。
學齡前兒童服務中的人力資源研究主要包括:圖書館員具備的能力,圖書館員的教育、發展、培訓。圖書館員具備的能力包括人際交往、社會意識、團隊協作、領導才能等。在圖書館員具備的能力的研究中,王方圓、呂璐等認為應重視人才引進環節,嚴格選拔圖書館員的標準[8][9]。張納新提出要提升館員綜合素質,打造復合型人才隊伍[10]。陶麗珍指出建設專業化館員隊伍,提高服務水平[11]。圖書館員的教育、發展、培訓包括圖書館員的素質培養、職業發展空間和在職能力培訓。應拓展館員的綜合素質,如培養館員的閱讀推廣能力、講解能力、主持能力等[12][13]。肖文超提出:要建立館員分級制度,提升圖書館館員職業發展空間、明確圖書館員的工作定位與職責、充分保障兒童館員的權利與待遇、充分重視對兒童館員的專業培訓[14]。隨著公共圖書館人力資源研究的發展,圖書館員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也應是研究方向之一,如圖書館員職業道德、圖書館員的價值取向等。
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館藏建設與管理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資源建設、館藏媒介和載體、信息素養等。吳品璇、孫瑞英等提出公共圖書館館藏建設應提供數量豐富且符合學齡前兒童身心發育需求的資源[15][16]。馬步遙通過統計分析了公共圖書館館藏熱門少兒圖書特征,提出館藏應基于藏書、重點作者、重點出版社,同時應優化復本和典藏政策[17]。同時,館藏還可利用數字媒介提高參考咨詢服務質量,增強學齡前兒童的閱讀體驗[18]。近年來,隨著學齡前兒童選擇的數字閱讀逐漸多樣,傳統館藏受到了數字技術的沖擊,但讀者對數字閱讀的看法各不相同。一方面數字化閱讀彌補了傳統靜態圖像的單一化,互動性強,交互電子書比普通電子書的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家長擔心兒童對其過早接觸不利于身體健康和親子關系[19],因此,學齡前兒童家長偏好為學齡前兒童選擇紙質載體的書籍[20]。在學齡前兒童信息素養的研究中,蔡韶瑩通過網絡調查等方法分析了國外公共圖書館兒童數字素養教育,提出幼兒園兒童信息素養教育應完善圖書館網絡和數字基礎設備、制定數字素養規范框架、打造數字素養教育品牌等[21]。隨著公共圖書館館藏建設與管理的發展,館藏建設和管理政策應有別于籠統的指南政策而單獨全面的提出,策劃館藏管理辦法與制度規范,統一管理路徑,同時,也可形成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館藏的創新結合研究。
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館內活動和社群延伸活動的研究成果較多,較好地描述了本領域活動開展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閱讀推廣、親子閱讀、特殊群體服務以及多方合作服務。
3.4.1 閱讀推廣研究
閱讀推廣指推廣主體通過一系列媒介活動,對閱讀客體產生影響,從而達到增強閱讀興趣的作用。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中關于閱讀推廣的研究主要分析了推廣的方式方法、特色案例、合作模式等內容。如張玉通過對德國公共圖書館幼兒閱讀推廣服務分析得出閱讀推廣要以培養幼兒閱讀興趣為出發點,閱讀推廣普及化,活動分級化、模塊化[22]。學齡前兒童早期閱讀推廣主要以繪本閱讀推廣為主。為保證早期閱讀推廣的質量,應開展家長閱讀推廣的培訓。如早期閱讀推廣講座、嬰幼兒培養教育經驗分享家長討論會等[23]。我國公共圖書館也積極借鑒了英國Bookstart項目,該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自身服務創新與圖書館的發展[24]。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繪本閱讀推廣可采取如下策略:包括科學采購繪本、細分讀者開展閱讀指導、加強閱讀推廣專業團隊建設、多元合作(幼兒專家、新媒體團隊、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幼兒園等早教機構、館際合作、博物館、展覽館、演出劇院、兒童作家、書店、文學出版社等)、活動多樣(書籍交互、手工制作、音樂律動等)等[25-27]。
3.4.2 親子閱讀研究
親子閱讀是指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閱讀。黃敏以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親子閱讀活動為例,表示親子閱讀活動有利于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和諧發展[28]。親子閱讀研究主要涉及家長對親子閱讀的認知、親子閱讀推廣形式等。如康超群利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到家長對繪本閱讀推廣的基本認知,提出公共圖書館應提供優質繪本、成為親子繪本閱讀的指導中心和推廣中心[29]。公共圖書館親子閱讀推廣形式可包括親子閱讀會、多主題故事會、家長閱讀指導講座等。如陳思航指出親子閱讀會的組織可以分為話劇表演式、討論式、辯論式、朗讀式、體驗式等形式[30]。家長閱讀指導不僅可以通過圖書館,還可以通過幼兒園,由教育主管部門推動幼兒園落實學齡前兒童閱讀舉措,使家長群體有意識參與孩子閱讀、豐富親子閱讀內容。
3.4.3 特殊群體服務研究
特殊學齡前兒童包括殘障學齡前兒童、鄉村貧困學齡前兒童、流動學齡前兒童、少數民族學齡前兒童等。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特殊學齡前兒童服務的研究主要包括服務策略與措施的提出。林宜榕等提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閱讀服務理念,關注殘障兒童的閱讀需求,重視兒童閱讀活動城鄉發展的均衡性,滿足少數民族兒童地方文獻需求[31][32]。要增強社會弱勢群體家庭對兒童閱讀重要性的認知,重點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兒童提供公益閱讀服務,進一步完善圖書館無障礙閱讀機制[33]。劉蔓以自閉癥兒童為例,表示應加強多方合作,提供專業的服務團隊、空間、文獻資源,并輔助家長心理疏導站等為自閉癥兒童家庭提供服務[34]。關于貧困兒童與流動兒童的服務,可從貧困家庭入手,強化貧困家庭對閱讀重要性的認知,強化代際閱讀援助,刺激閱讀的內在需求[35]。此外,推動政府主導的鄉村學齡前兒童閱讀推廣體系構建,建立規范化的閱讀推廣人志愿者團隊和服務機制[36]。
3.4.4 多元合作服務提供方式研究
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與社會力量合作模式有多種,如政府機關+圖書館+企業、圖書館+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圖書館+企業、其他方式(如圖書館+教育機構/婦聯/志愿者團隊/家庭)[37]。宋琳琳實地調查探究了社區圖書館讀者活動,指出社區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應分級、形式出新、注重家庭參與、開拓擴展社會職能[38]。陳穎儀探討了深圳羅湖區家庭圖書館運營模式,表示圖書館與家庭合作可以更好地引導家庭圖書館特色化發展,提升家庭圖書館效能、讀者體驗、服務質量并強化其內驅力[39]。洛陽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作建設總分館的模式改變了辦館理念,引入多元合作的管理運營模式,同時通過爭取政府財政支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了服務范圍[37]。
綜上,在相關服務活動研究方面宜采用多元化理論視角,豐富和挖掘服務理念與活動精髓,優化服務體系。
學齡前兒童活潑好動,保持安靜的時間較短,因此在空間設計和場所創建時應遵循學齡前兒童發展的心理狀態,根據年齡階段的特征表現科學設計圖書館空間,此舉不僅有利于學齡前兒童服務的開展,還有利于培養學齡前兒童公共空間意識。我國公共圖書館對學齡前兒童空間設計和場所創建的研究集中于區域劃分、主題館、基礎設施建設。黃育雅、吳品璇等提出要根據年齡分級、分眾開展閱讀服務,建設符合兒童認知的館舍布局[40][20]。為滿足多年齡段兒童閱讀、活動等多方面的需求,公共圖書館開設了不同主題的圖書館,探索了其空間設計等資源建設,引發了實踐探索[41]。居勰歸納了我國兒童英文圖書館服務,指出英文圖書館閱讀功能區的設計可包括親子閱讀區、兒童表演區、玩具休閑區、作品展示區、英語角和多媒體欣賞區等[42]。宗何嬋瑞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分析了廣州圖書館館中館——小河馬玩具館開展的玩具服務,提出應提高服務傳播效果、增進情感體驗、引導讀者的實質參與[43]。此外,我國圖書館空間建設也關注到了特殊人群服務,如自閉癥兒童等[34]。還提到了優化閱讀空間,動靜分離,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排架考慮未成年人的閱讀習慣與特點[44]。我國公共圖書館對學齡前兒童空間設計和場所創建的研究已有成效,現階段還可以在空間設施設置規范、基于“以人為本”的空間資源獲取的便捷性方面加以完善。
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營銷與推廣主要包括服務宣傳和志愿者服務。通過新媒體途徑(如各類新媒體平臺、圖書館官網、微信公眾號、博客等[42])提高圖書館服務傳播效果、強化服務綜合宣傳與推廣、不斷擴大讀者群體。石靜提出基于項目管理的志愿者服務要堅持多方合作,設立激勵機制與特色服務,長效管理形成穩定的服務隊伍[45]。營銷與推廣是學齡前兒童服務至關重要的環節,但目前開展的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深耕這一領域的研究,如基于圖書館未使用者視角的營銷策略、基于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營銷問題整改等。
服務評估和影響的研究主要包括政策推進和圖書館實踐評估。徐陽泰等對我國《公共圖書館少年兒童服務規范》的內容進行解讀,指出應強化少年兒童服務質量評估效能,主要體現在明確定量標準、保持服務質量、優化標準、確保服務質量[47]。李雨蒙等通過對廣州市幼兒園4-6歲兒童閱讀開展情況得出閱讀反饋與評估機制不完善,應完善學齡前兒童閱讀評估體系[20]。此外,王國強等對蘇格蘭公共圖書館編程教育分析得出圖書館教育模式評估應多渠道獲取反饋信息,及時評估教學效果,有效監控教學質量,吸取經驗[46]。服務評估和影響可在現有的研究上進行細化,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評估計劃制定的理論與模型、評估結果的分析與利用、評估改進方案的實施等。
4.1.1 學科交叉研究不夠深入
通過對主題的分析,發現1980—2008年,是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理論的探索階段,該階段的研究主要聚焦學齡前兒童服務的概念、內容以及閱讀推廣活動。2009年后,該領域逐漸受到業界關注,理論研究隨著成果的出新,擴展到了服務政策、空間建設、宣傳營銷、人力資源等方面。此外,研究方法、理論逐漸融合其他學科,涉及到兒童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但大多研究還是以某一學科為主,多數是借鑒某一學科的某一理論或代表性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視角較為單調。存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不夠深入、外緣視角研究沒有深入拓展的問題。
4.1.2 研究范疇需要拓展
目前研究范疇主要集中在服務提供者視角,基于館藏建設、館內活動和社群延伸活動開展,如閱讀推廣活動、多元合作開展等。而對服務的研究需要從參與服務活動的多方多角度入手,如對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而言,接受服務的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對于該服務的認知、接納態度、使用行為與后期影響等在現有的研究中較少涉及,而這些服務研究較為重要,對該服務研究的完善影響較大。同時如何將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納入到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整體之中也需要加以考量。
4.1.3 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發展
研究理論在應用過程中,顯現出與服務應用實踐不對等、理論滯后于實踐的不足,如針對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政策指南不夠細化、標準化,基層單位標準無章可循、指南出臺緩慢、落實困難;對服務質量與實施反饋重視不足,服務內容與讀者需求脫節;多元合作缺乏創新意識,活動效果無持續性跟蹤;學齡前兒童分級閱讀體系不完善,讀者盲目閱讀;家庭親子閱讀不受重視,閱讀推廣效果弱;面向特殊學齡前兒童的服務理論匱乏,指導性不強等。
4.2.1 基于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研究
任何一種服務研究都要針對服務對象的心理、行為進行服務設計和實施,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研究也要針對我國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選取合適的讀物資源、設計合適的服務環境和服務活動來進行。進行基于心理學、行為科學與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研究具有理論意義。第一,基于學齡前兒童、家長及學齡前兒童照料者的心理視角進行探討,如學齡前兒童視角下的圖書館服務研究、學齡前兒童對圖書館服務的評價、學齡前兒童家長對圖書館服務需求的研究、學齡前兒童家長對服務營銷與推廣偏好等。第二,基于行為科學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的認知行為、閱讀行為和交互行為等的研究可為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4.2.2 基于社會學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社會學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影響因素研究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第一,從宏觀方面對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發展的社會環境進行綜合考察,研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民風民俗等對于該項服務的影響,從而為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第二,在微觀層面對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影響服務效能的關鍵因素,如相關文獻資源的建設、服務人員的素質要求、課外活動支持、服務評估與影響等,針對這些關鍵要素在有針對性的調研分析基礎上提出有可實施性的服務實施方案,解決相關服務的難點。
4.2.3 基于教育學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社會教育創新研究
公共圖書館具備面向少年兒童的社會教育職能,基于教育學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研究是未來的研究熱點之一。第一,可將教育學與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和學校以及各類培訓機構的學校教育職能相結合,研究公共圖書館如何與學校與各類培訓機構合作,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滲透信息素養教育、科技素養教育等。第二,公共圖書館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研究,如利用各類講座、閱讀推廣活動、培訓、展覽等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對學齡前兒童產生的積極影響,圖書館如何利用教育職能創新閱讀推廣的方式,從而來推動我國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的發展。
4.2.4 基于兒童哲學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閱讀指導研究
兒童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兒童哲學提出的意義主要是為兒童提供思維、推理的哲學訓練,引導兒童進行推理、概括、探尋以提高思維的多樣性和思想的連貫性,推進兒童的思維進步。近年來,兒童哲學實施于幼兒早教,在幼兒園、兒童福利院等機構進行實踐與推廣。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閱讀推廣可基于兒童哲學的指導開展服務研究。從認識論、知識論、構建論去分析繪本中隱含的兒童哲學問題。通過不同的繪本講授方式,如繪畫、戲劇演繹、辯論賽、手工制作、游戲去促進學齡前兒童對繪本中各方面哲學問題的循證,可研究基于兒童哲學的繪本閱讀推廣對館員與學齡前兒童產生的交互影響,研究圖書館館員在基于兒童哲學的閱讀推廣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4.2.5 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智慧服務體系構建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智慧服務成為大勢所趨。圖書館智慧服務是利用基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智慧服務平臺,智能的、全方位地收集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行為軌跡和服務數據,進行讀者畫像,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預測其閱讀偏好與服務需求,進行對應的信息資源建設與讀物推薦,設計與實施合乎其使用習慣的在館服務與在線服務。可從如下方面探索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智慧服務體系的構建。第一,從公共圖書館智慧學齡前兒童服務體系的獨特要素進行分析,如學齡前兒童閱讀習慣、家長的支持力度、技術應用的適度性等。第二,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智慧服務的平臺架構,要從圖書館方的技術能力和兒童及其家長的技術接受能力兩方面統籌考慮。第三,從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智慧服務內容的科學設計與實施著眼。既要體現出新技術的優勢,又不能失去兒童服務的特色。
4.2.6 地域間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比較研究
各國家、地區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由于多種原因存在服務差異,可以開展比較研究。第一,開展國家之間的學齡前兒童服務比較研究、國外優秀案例的實踐研究等。第二,結合我國地域特征開展學齡前兒童服務對比研究。如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東西部地區在基礎條件、思想觀念、社會條件和服務現狀方面差距巨大,要結合東西部地區的不同政治、經濟與文化條件來研究該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學齡前兒童服務問題。當然,比較研究要基于具體的數據支撐開展,如《中國圖書館年鑒》與《中國文化、文物與旅游統計年鑒》等權威統計資料上的官方統計數據,也可以通過問卷調研、訪談、田野調查、民族志等方法獲取一手研究數據。基于以上數據對國家政策的落實情況、服務資源配置、服務模式設計、服務技術支撐與服務效能評估等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