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泰,姚 煜
(平涼市交通運輸局質檢站,甘肅 平涼 744000)
平涼市地處西安、蘭州、銀川西北三大省會城市幾何中心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最東部的節點城市,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隨著平涼市“交通先行”戰略深入實施,近年來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歷史性跨越。青蘭、福銀高速及G312線橫穿全境,西平、平天鐵路貫通東西,農村道路提前一年實現“兩通”目標,基本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主骨架,縣鄉道路為經脈輻射的公路網絡。彭大、靈華等5條高速和平華一級公路等9條普通國省道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全部運營后將實現縣縣通高速、市縣高速通達,境外實現與周邊主要城市快速通道全部貫通,成為甘肅東部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東部省區產業轉移與開放開發的“東大門”。
近年來,平涼市搶抓進入全國第180個主樞紐城市的重大機遇,加快規劃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構建以崆峒區為中心、輻射帶動其余六個縣城的“一核心六節點”交通樞紐體系,統籌謀劃配置交通樞紐資源,加快推進公路客運樞紐中心、現代化物流鏈園區、貨物運輸樞紐站場體系建設。隨著平涼市西客運樞紐站和平涼工業園區綜合物流中心客貨運樞紐功能日趨完善,道路運輸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華亭、靜寧汽車站建成運營,平涼市運輸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縣區集疏運樞紐體系不斷完善,地方樞紐基礎性功能明顯提升,平涼作為西蘭銀幾何中心物流樞紐地位進一步彰顯。
旅游景區連接公路建設加快推進,涇川縣涇川至田家溝景區連接路已建成通車,華亭市藺家溝至蓮花臺景區連接道路項目有序推進,莊浪縣關山大景區云崖寺道路正在加快建設。同時,與3A級以上景區路、特色小鎮道路、產業園區道路積極對接,確保全市產業園、旅游景區和鄉村旅游資源以三級以上公路連通,為帶動旅游產業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市交通+旅游模式融合發展初顯成效。
近年來,平涼市交通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密度雖然得到明顯提高,在高鐵和機場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專業化、高層次、大能力的交通基礎設施仍然不足,交通基礎設施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綜合運輸體系和多式聯運發展水平不高,旅游景區道路規劃思路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還存在一定短板。主要體現在。
(1)立體交通網絡明顯滯后。平涼現有鐵路里程偏低,鐵路平均密度和人均鐵路密度均低于其他同等城市水平,且差距正在逐步擴大。高鐵建設對刺激沿線經濟發展、帶動旅游等第三產業發展和促進各區域的產業調整和轉移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隨著寶蘭、銀西高鐵相繼建成,周邊市州高鐵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沒有機場、不通高鐵作為平涼“交通先行”戰略發展的最大短板,嚴重制約了平涼向東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向西銜接蘭州-定西大經濟圈發展進程。高速公路、國省干線、農村道路三級路網互通能力弱,配套功能不完善,各種運輸方式互補性差,缺乏有效的銜接。雖然全市近年來高等級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普通國省道普遍等級低、病害嚴重、服務水平不高,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路網格局。
(2)客貨運輸服務效率不高,多式聯運發展水平較低。全市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競爭有序的高效率綜合運輸市場局面還未形成,不同運輸方式之間、區域之間的行政與市場分割日益凸顯。跨行政區域的立體運輸動脈“通而不暢”,旅客換乘運輸、貨物多式聯運發展緩慢,方式間、干支間、網絡間、城鄉間運輸服務協調發展能力不足,難以激活運輸市場主體活力。集多種方式于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建設不平衡,大部分縣市區尚未建成一體化的客運樞紐,旅客換乘次數多、出行費用高。物流園區建設總體滯后,物流綜合服務核心功能薄弱,缺乏統籌謀劃布局,與西蘭銀物流樞紐的定位還存在一定差距。貨運站場設施建設,運輸網絡還不匹配完善,對全市現代高質量物流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旅游公路發展相對滯后,帶動旅游產業發展能力有限。由于平涼市高鐵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鐵路運輸方式對全市旅游產業帶動能力及其有限,游客主要以自駕和省外跟團為主。平涼市的很多風景名勝區、特色小鎮及鄉村旅游資源位于偏遠山區,距離平涼市中心和當地城區較遠,連接重點景區的公路服務能力不足,支撐“慢游”尤其是鄉村旅游的支線發展不完善、建設等級低。各類規劃主要目標集中于國省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對重要旅游景點景區的通達或是與景區一體化建設的聯系考慮不足,無法滿足對許多潛在優質旅游資源的挖掘利用,以自駕游為主的慢行旅游發展相對滯后。
(4)交通投資任務依然艱巨,融資渠道單一難度大。隨著國家和省上公路建設事權、交通運輸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改革,今后大量的項目建設資金需要市縣財政負擔,隨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融資難、渠道窄的局面仍然存在。交通設施PPP項目由于本身參與方的多樣性、建設周期長期性以及服務產品公共性等條件,部分企業只能通過施工獲利而不能通過運營盈利的狀況,使得交通建設項目融資更為復雜,地方財政收支矛盾進一步加劇。
統籌各種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多層次立體網絡布局,優化運輸結構合理布局,推進各種運輸方式深度融合,實現立體互聯,以高速鐵路、平涼機場建設為突破口,完善平涼市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一是堅持以鐵路建設為重點。鐵路運輸可提供大宗物資運輸及大范圍跨區域旅客快速運輸,特別是高鐵可提供大運量、高速度、高密度、優質化服務,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要加快定西至平涼至慶陽快速鐵路建設,打通東西向主通道,強化與西安、蘭州對接,加快銀川至平涼至寶雞快速鐵路建設,打通南北向主通道,實現區域內重要節點間快速通達。二是加快推動平涼軍民合用機場建設,健全立體交通網絡,暢通與蘭州、西安、銀川等周邊省會城市的航線。三是加大國省干線升級改造力度,提升普通國省道的道路技術等級,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完善全市路網結構,基本建成城區半小時,縣域1 h,隴東南主要城市2 h、至陜甘寧省會城市群3 h交通圈,將平涼打造成為連接西安、蘭州、銀川、天水的重要交通樞紐。
緊緊圍繞平涼進入全國第180個主樞紐城市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中心城區集高鐵場站、機場樞紐、公路客運、公共交通緊密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完善樞紐相關配套設施布局,實現換乘便捷、快速集散、節點直連的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以平涼西客運站和東運物流樞紐為雙中心,實現多點樞紐便捷連接和一體化運營管理的綜合樞紐,以未來規劃高鐵站為主導,銜接城市公交、汽車客運站一體化建設,配套商業開發,整合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形成綜合樞紐。同時要統籌謀劃城市對外客運樞紐和市內客運樞紐的選址和定位,以平涼客運樞紐,東運物流園區等為依托,加強樞紐間接駁換乘聯系,統籌發展貨運樞紐,著力完善配送中心及倉儲設施,實現各種交通基礎設施與物流基礎設施的協調配套和互聯互通。
隨著私家車保有量急劇增長和游客旅游需求不斷發展,自駕旅游將會成今后旅游的發展趨勢,在旅游公路建設上除了自身的交通屬性,更要突出生態屬性、景觀屬性和游覽屬性,將景區公路建設成為與風景名勝區、特色小鎮及鄉村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的慢行公路旅游,盡可能滿足游客沿途的審美要求。以“慢行交通”和“旅游交通”為抓手,以4A級以上景區、特色小鎮、養生平涼基地、農村旅游示范村等為節點,重點打造以“美麗公路+特色經濟”、“美麗公路+鄉村旅游”的創建模式,將全市旅游資源深度串聯起來,構建綠色自然、便捷舒適的旅游生態。
進一步做優做強現有融資平臺,放寬準入條件,優化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本進入交通建設領域。主要通過爭取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開發交通設施衍生品、發行地方政府證券、商業銀行“先建后補”貸款和積極研究推進“建養一體化”等多種投融資模式解決資金來源。鼓勵采取PPP、BOT+政府股權合作、BOT+EPC、BT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中,完善細化具體項目融資方案,把運營水平和管理能力作為引進社會資本的重要因素,根據市場因素、金融環境和項目具體情況統籌安排融資比例有效防范和化解投融資風險,確保社會投資的合理收益,同時要合理規避PPP模式融資風險,全力構建“分級負責、多元融資”的投融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