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莉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2623)
隨著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政策的制定,各級政府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現代化的明確定義。站在國家交通現代化戰略高度,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事關“交通強國”戰略的實現、事關道路交通安全規劃目標的完整程度與品質、事關人民群眾對交通體系建設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事關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實現“平安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現代化是創新社會安全治理新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治理機制、治理體系、治理方法、評估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多專業支持、需要多學科整合、需要多環節銜接。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現代化遵照科學規律才能有序推進。從其內涵上理解,只有集成了“優化政策協同、加強法制保障、落實部門責任、強化道德約束、規范交通行為、提高技術效能、構建科學評估體系”等多項基礎性工作后,方能實現“治理水平現代化”的目標。
(1)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增速明顯
據公安部門統計,截至2020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65億輛,其中汽車2.7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4.1億人。三季度新注冊登記機動車903萬輛,增量明顯高于上一年同期。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新注冊登記機動車2 316萬輛,同比增加54.5萬輛,增長2.41%。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車型復雜,必將給交通安全帶來很大壓力。
(2)機動車駕駛人總數在持續增加
截至2020年9月,全國機動車駕駛人數量已達4.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數量為4.1億人,占駕駛人總數的91.11%。2020年三季度,全國新領證駕駛人數量1 022萬人,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加12.6萬人,增長1.25%。
從駕駛人的年齡分布看,主要集中在26~50歲年齡段之間,其中26~35歲年齡段的有1.51億人,占駕駛人總量的33.56%;36至50歲年齡段的有1.73億人,占38.44%;超過60歲的有1 467萬人,占3.26%。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各年齡段的駕駛人數量勢必持續增加。
隨著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地方道路交通安全社會治理體系正在逐漸完善,但是治理能力更需要向“現代化”提升。目前,對于交通安全治理體系的研究,主要方向是集中在重點車輛、特定人群、特定區域的治理,體系構建方面也僅是個別部門聯動或者協作,甚至方起步于制度設計的理論層面,并未實現全社會參與的真正“共治”目標。
我國城市人口多元化、機動化處于較高水平,交通擁堵、交通秩序混亂、交通事故多發、停車難等現象依然突出,新型社區、新型小區等社會單位不斷涌現,對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機制提出了必須“現代化”的要求。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文明體系正在逐漸構建并不斷完善,目前的研究和實踐主要集中在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更新宣傳教育形式等方面。各地在交通文明體系的構建上做了一定的探索,但主要還是由公安交管部門的單一部門推進為主,社會共治的局面還沒有形成,交通安全文明體系制度和機制建設并不完善,交通違法現象仍然突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交通安全的“文明化”。
隨著我國網絡的高速發展,各行業的“大數據”正在助力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其中,交通出行大數據的分析應用將大大提高交通安全戰略決策科學性,有助于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水平。據了解,目前的交通大數據集中于交通信號控制的智能算法、交通運行狀態的實時研判和短時預測等方面,“交通安全大數據”的特定指向鮮有提及,交通安全管理對大數據的利用程度并不高,交通安全大數據的內涵和邊界尚不明確。
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感受到先進科技發展和應用帶來的各項便利,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通過全社會的“共治”努力,必將大大提升人民群眾對于出行體驗的滿意度、提高城市生活幸福指數。對于治理成果的評價,不能僅僅關注一時的效果,不能僅僅關注一部分人的評價。現有的政策體系中,尚未建立以社會效益為治理成果的評估體系,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評價方法較為稀缺。只有構建了科學的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評估體系,才能可持續地推進“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現代化”。
(1)加強部門間協調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涉及的要素有人、車、路、環境等,從部門分工角度來看,涉及到公安、交通運輸、建設、農業、衛生、工商、質檢、安監、保險等多個部門和非政府機構。公安機關作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其行政管理級別很難組織、統籌、協調其他同級政府部門同時開展治理工作,治理效果不明顯。因此,通過當地政府發力,促成并加強多部門間的協調合作、使各部門的職能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效能促進使道路交通安全治理。
(2)提高社會參與度
目前涉及到交通治理的現行法律法規偏重政府行政管理,弱化了社會治理。舉例來說,機動車的生產、銷售、檢測、維修、報廢等環節,路權單位、運輸企業、客運場站的交通安全主體責任,以及機動車所有人的自我管理責任等事項上,缺乏細節的規定,導致社會參與度不高,行業自律意識和能力不強,缺乏社會的整體聯動。可見,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構建全方位、多角度、多技術的體系,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是未來交通安全治理發展的基本方向。
(1)做“共建共享文明交通環境”的參與者
交通作為城市的縮影,交通出行文明與否直接影響了城市文明形象的高低。有序、講理的交通文明,不是靠簡單的宣傳、提倡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全社會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讓更多交通參與者自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自覺抵制交通違法行為。作為踐行者參與“文明交通”、作為參與者“共建共享文明交通環境”。不管是駕駛人還是行人,都要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各行其道,讓文明出行成為生活常態。
(2)嚴格執法管理
交通安全秩序可以直接反映一個城市的整體文明素質,當前機動車亂停亂放、非機動車隨意騎行、行人闖紅燈和不走人行橫道等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給道路交通帶來安全隱患。交管部門應繼續加強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通過嚴格執法管理,凈化交通秩序,提升廣大市民交通法律法規意識。
以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為背景,促進大數據、智能化、人機協同等新興研究領域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手機終端等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形態,不斷產生了更具體、更龐大的交通大數據。目前各行業正在大量使用的云計算工具,為海量的大數據提供了存儲和運算平臺。網約車、快遞、運輸企業等運營企業在自身運行的同時,一方面完成了數據的處理,為企業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這些數據也為道路交通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各企業在硬件、技術和軟件產品的發展方面,起到了引導交通出行數據系統化建設的作用。作為交通管理部門,通過對不同來源數據的管理、處理、分析與優化,應用到道路系統的運營上,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效果,更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僅有新技術、新理念來保障現代化治理是不夠的,必須同時加強評估體系的科學性,才能保證審核工作效果、提高工作質量。評估體系應該包括交通數據采集、交通數據處理、交通運輸工程規劃、道路設計施工、交通設施建設等基礎工作的質量,從服務質量、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重點評價治理效果。
構建科學合理的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評估體系,要以現代化的需要為出發點,從治理體制現代化、工作布局現代化、治理方式現代化等目標層和體制機制、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風險防控、安全狀況等準則層,構建評價層級,多維度、廣視域地在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評價的方法論、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科學研究。交通安全治理構建合理、科學的評估系統,對道路交通的質量、運行效果進行全面的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交通安全治理系統,實現治理系統良性循環的運行狀態,并提供不斷優化的后續保障。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現代化是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項復雜工程,在推進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從其內涵出發,多維度探究其發展模式,助推城市交通治理現代的發展。